反思性教学读书体会

作者:聚优时间:2017-03-09
萌发在80年代初,大兴于90年代的反思性教学,正在西方国家的教学领域里盛行。去其弊端,得之教益,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反思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激活了教学领域, 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对提高教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师成长教程中的一本必备书。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从“教书匠”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有效形式掌握反思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聚焦在教学行为的反思上。反思性教学既要发展学生又要发展教师,因此,教学主体要经常反思“怎样去做”在师生两方面存在的矛盾性与一致性,力求较佳的相互作用。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一方面追求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使教学实践更趋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并且能够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新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 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同时也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_@我是分割线@_@

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以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艺术等为内容,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教学。那么教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呢?

首先教学前要反思。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要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他人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幼儿的实际,预测幼儿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可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现成的教参、已有的经验反思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学期初的时候幼儿对养蚕宝宝很感兴趣中,但是由于没有有关蚕宝宝的实物和资料,直接影响幼儿的观察与认识。因此我发动幼儿在课前尽量收集,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讨论和分析,并且进行记录。通过反思,深化了教学,也使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提高。

@_@我是分割线@_@

其次,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它包括对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等。教学设计中的难点,可能对于有些幼儿来说并不难,有时比较容易的地方,幼儿反而不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方法。有时活动中的幼儿没有按照计划回答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反思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顺着幼儿的思路,确保教学沿着最佳轨道运行,使教学高效高质地进行。

教学的反思更是不可或缺。主要是教师对前一个,或前几个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思考性回忆,批判性地反思。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和策略是否适宜,通过实践结果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新的经验,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以教后记的方式记录下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更合理。

总之,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从“教书匠”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