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的区角开放活动:解锁
作者:聚优时间:2017-01-03
解“锁”
——主题背景下的区角开放活动
案例实录: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又开始了,这是教师向家长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你独特教育的一个舞台,因此,任何一名班主任都非常重视,希望在家园互动的平台上展现一层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同行及家长的肯定。我也不例外。由于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区域游戏,因此,在活动的前两天,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区域活动作了较大的变动,投放了很多新材料。由于一次投入的新材料较多,加上时间较紧,幼儿在众多的材料面前有些无所适从,操作起来也很不熟练。为了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材料,我人为地将幼儿分别安排到各个区域,尤其是:准备重点指导的家乡特色区,我更是不容分说地将班上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援骅安排到那里。
第一天
大部分材料都是新鲜的,所以幼儿忙看熟悉,忙着尝试-尤其是援骅,一直忙着思考、尝试如何将一堆碎布条变成一段段可以用的车绳,还不时虚心地向我请教搓绳的方法;很快,她就掌握了搓绳的要点,还在我的指点下,用车绳编出了挂链和坐垫。我大力表扬了她,她自然也很得意。(长期以来,教师总是“霸道”的,幼儿却往往随遇而安。面对教师的安排,幼儿没有太大的异议,他们宽容地接受着,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不是我们的骄傲,而是我们的失败)另一方面,新鲜而充足的材料也让他们暂时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按排。援骅就是这样,新鲜的材料暂时吸引了她的眼球,而教师的表扬更让她暂时得到了满足。)
第二天
各区域的人员安排一如第一天,然而随着对材料的熟悉,有些幼儿已经产生了不满足之感,尤其是援骅,不远处表演台上动感的音乐和美丽的服装强烈地吸引着她;看着其他小伙伴在那里尽情地跳啊唱啊.她手里搓着布条,眼睛和心思却早巳跑到了表演台,搓布条也是有一下没一下的,越搓越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忍不住批评她说:“你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是怎么了?”她委屈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在这里玩了,我已经会搓布条了,我想到那边去玩,可以吗?”边说边用小手指着材料丰富的表演台,看着她充满渴望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拒绝,但搓布条这个区域是我准备在这次活动中重点指导的,而我也希望表达能力一直较强的援骅能为我“争光”.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又不知不觉硬了起来:“不行!”她的眼神顿时黯淡下去,我心生愧意,答应她说:“等爸妈和客人老师听完课,你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一向懂事的援骅尽管满脸的不乐意,但还是点点头勉强答应了,可是在讲评的时候,幼儿的总体反应很一般,没有几个说自己玩得很开心、尤其是援骅,垂头丧气,一反常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积极与否,主要不是服从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想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些道理我其实都懂。援骅在第二天游戏讲评中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切,我其实也已看出了援骅的变化,搓布条已经对她失去了挑战性,她的兴趣已完全转移到了表演台。可我心里当时只装着那次重要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所以即使看出了问题,也没有及时对症下药。)
第三天
活动的日子到了,家长和观摩的教师都到场了,游戏活动正式开始前,我热情地招呼幼儿,让他们快点行动,开始游戏-话音一落,援骅就飞快地跑到我身边急切地问:“老师,是不是等客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到表演台去玩了?”天哪,她居然念念不忘表演台,而且在这样的场合说如此不合时宜的话;还好家长和老师都不曾注意,否则……慌乱中我连忙将她带到家乡特色区,轻声答应她说:“老师不会忘记的,你放心”她伸出小指,一定要与我拉拉钩才安心,看着她满意地去搓布条的家乡特色区游戏,我终于舒了一口气,可手心里已全都是汗,心里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游戏活动的界定是:“主要指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援骅的执着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她对表演台念念不忘正是她追求自由、自主的游戏的表现,尽管我“迫不得已”时时刻刻都在阻挠她的这种意识,可她还是不断地努力争取,在与我的一次次妥协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愿望,并用拉钩这种她认定的表示诚信的方式来要求我信守诺言。援骅的言行中自然流露的内心世界已经让当时的我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我知道这样的安排剥夺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对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在现场,为了避免不可预期的意外,我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让错误一再延续。)
第四天
活动结束了,我对幼儿说:“今天你们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援骅,你可以到表演台去了。”幼儿听到我的话高兴得像过节时收到了称心的礼物一样,唱着跳着奔向了他们心仪已久的区域、特别是援骅,她兴奋地跑到我身边,抱住我大声说:“谢谢老师!”望着她雀跃离去的身影,我的心里充满了犯罪感。
那天的讲评中,幼儿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与前几天沉闷的气氛截然不同,他们的兴奋与满足仿佛在向我不停地叩问:孩子的感受,你顾及到了吗?孩子的需求,你观察到了吗?孩子的心声,你倾听到了吗?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这种模式己失去了市场。所以,转变教师角色,顺应幼儿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幸活动只有一天,在第四天的活动中,我终于可以抛开功利的想法,放开幼儿的手脚,把自由与自主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游戏。而事实再次证明,幼儿在自主的游戏中更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问题与思考:
“老师,我要到那儿去玩?”“老师,我可以玩那个吗?”“老师,这个我不要玩了”准备活动和活动后的几天,这几句请求及坦城的幼语一再盘旋在我的脑际,带给我太多悸动。他们以最天真的口吻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幼儿的世界,给予幼儿支持与关爱。其实他们在告诉我们,教师应允许、支持、鼓励幼儿,让他们敢说、想说,能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而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意愿,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顺应幼儿的发展。
仔细反思,这其实仍是理念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展示活动?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教育的真正价值?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坚决地践行新理念?这一个个的“锁”我们又应如何开启呢?
课程改革带给一线教师太多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冲击。我们站在课改的前沿,在认识、理解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尽快找到明晰的路子,也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与肯定建立信心,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因此有时难免浮躁和急功近利,甚至迷失方向,无法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尤其是面对比赛和展示等带有评价性的活动时,更容易放弃一些原则,轻过程重结果,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更多的时候,我们道理都懂,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充分贯彻这些理念,为了片面追求一个活动的完美,为了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下“光辉”的一页,在有意无意中压抑着幼儿的天性。
我想,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每一位幼儿就如同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去研读,真正摆正自己和幼儿之间的位置,但愿在教改中踯躅前进的我,不再仿徨失措,不再人云亦云,而能用心去领会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解开心中沉旧的思想枷锁。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放幼儿一条自由之路。
——主题背景下的区角开放活动
案例实录: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又开始了,这是教师向家长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你独特教育的一个舞台,因此,任何一名班主任都非常重视,希望在家园互动的平台上展现一层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同行及家长的肯定。我也不例外。由于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区域游戏,因此,在活动的前两天,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区域活动作了较大的变动,投放了很多新材料。由于一次投入的新材料较多,加上时间较紧,幼儿在众多的材料面前有些无所适从,操作起来也很不熟练。为了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材料,我人为地将幼儿分别安排到各个区域,尤其是:准备重点指导的家乡特色区,我更是不容分说地将班上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援骅安排到那里。
第一天
大部分材料都是新鲜的,所以幼儿忙看熟悉,忙着尝试-尤其是援骅,一直忙着思考、尝试如何将一堆碎布条变成一段段可以用的车绳,还不时虚心地向我请教搓绳的方法;很快,她就掌握了搓绳的要点,还在我的指点下,用车绳编出了挂链和坐垫。我大力表扬了她,她自然也很得意。(长期以来,教师总是“霸道”的,幼儿却往往随遇而安。面对教师的安排,幼儿没有太大的异议,他们宽容地接受着,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不是我们的骄傲,而是我们的失败)另一方面,新鲜而充足的材料也让他们暂时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按排。援骅就是这样,新鲜的材料暂时吸引了她的眼球,而教师的表扬更让她暂时得到了满足。)
第二天
各区域的人员安排一如第一天,然而随着对材料的熟悉,有些幼儿已经产生了不满足之感,尤其是援骅,不远处表演台上动感的音乐和美丽的服装强烈地吸引着她;看着其他小伙伴在那里尽情地跳啊唱啊.她手里搓着布条,眼睛和心思却早巳跑到了表演台,搓布条也是有一下没一下的,越搓越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忍不住批评她说:“你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是怎么了?”她委屈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在这里玩了,我已经会搓布条了,我想到那边去玩,可以吗?”边说边用小手指着材料丰富的表演台,看着她充满渴望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拒绝,但搓布条这个区域是我准备在这次活动中重点指导的,而我也希望表达能力一直较强的援骅能为我“争光”.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又不知不觉硬了起来:“不行!”她的眼神顿时黯淡下去,我心生愧意,答应她说:“等爸妈和客人老师听完课,你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一向懂事的援骅尽管满脸的不乐意,但还是点点头勉强答应了,可是在讲评的时候,幼儿的总体反应很一般,没有几个说自己玩得很开心、尤其是援骅,垂头丧气,一反常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积极与否,主要不是服从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想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些道理我其实都懂。援骅在第二天游戏讲评中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切,我其实也已看出了援骅的变化,搓布条已经对她失去了挑战性,她的兴趣已完全转移到了表演台。可我心里当时只装着那次重要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所以即使看出了问题,也没有及时对症下药。)
第三天
活动的日子到了,家长和观摩的教师都到场了,游戏活动正式开始前,我热情地招呼幼儿,让他们快点行动,开始游戏-话音一落,援骅就飞快地跑到我身边急切地问:“老师,是不是等客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到表演台去玩了?”天哪,她居然念念不忘表演台,而且在这样的场合说如此不合时宜的话;还好家长和老师都不曾注意,否则……慌乱中我连忙将她带到家乡特色区,轻声答应她说:“老师不会忘记的,你放心”她伸出小指,一定要与我拉拉钩才安心,看着她满意地去搓布条的家乡特色区游戏,我终于舒了一口气,可手心里已全都是汗,心里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游戏活动的界定是:“主要指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援骅的执着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她对表演台念念不忘正是她追求自由、自主的游戏的表现,尽管我“迫不得已”时时刻刻都在阻挠她的这种意识,可她还是不断地努力争取,在与我的一次次妥协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愿望,并用拉钩这种她认定的表示诚信的方式来要求我信守诺言。援骅的言行中自然流露的内心世界已经让当时的我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我知道这样的安排剥夺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对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在现场,为了避免不可预期的意外,我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让错误一再延续。)
第四天
活动结束了,我对幼儿说:“今天你们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援骅,你可以到表演台去了。”幼儿听到我的话高兴得像过节时收到了称心的礼物一样,唱着跳着奔向了他们心仪已久的区域、特别是援骅,她兴奋地跑到我身边,抱住我大声说:“谢谢老师!”望着她雀跃离去的身影,我的心里充满了犯罪感。
那天的讲评中,幼儿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与前几天沉闷的气氛截然不同,他们的兴奋与满足仿佛在向我不停地叩问:孩子的感受,你顾及到了吗?孩子的需求,你观察到了吗?孩子的心声,你倾听到了吗?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这种模式己失去了市场。所以,转变教师角色,顺应幼儿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幸活动只有一天,在第四天的活动中,我终于可以抛开功利的想法,放开幼儿的手脚,把自由与自主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游戏。而事实再次证明,幼儿在自主的游戏中更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问题与思考:
“老师,我要到那儿去玩?”“老师,我可以玩那个吗?”“老师,这个我不要玩了”准备活动和活动后的几天,这几句请求及坦城的幼语一再盘旋在我的脑际,带给我太多悸动。他们以最天真的口吻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幼儿的世界,给予幼儿支持与关爱。其实他们在告诉我们,教师应允许、支持、鼓励幼儿,让他们敢说、想说,能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而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意愿,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顺应幼儿的发展。
仔细反思,这其实仍是理念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展示活动?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教育的真正价值?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坚决地践行新理念?这一个个的“锁”我们又应如何开启呢?
课程改革带给一线教师太多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冲击。我们站在课改的前沿,在认识、理解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尽快找到明晰的路子,也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与肯定建立信心,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因此有时难免浮躁和急功近利,甚至迷失方向,无法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尤其是面对比赛和展示等带有评价性的活动时,更容易放弃一些原则,轻过程重结果,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更多的时候,我们道理都懂,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充分贯彻这些理念,为了片面追求一个活动的完美,为了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下“光辉”的一页,在有意无意中压抑着幼儿的天性。
我想,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每一位幼儿就如同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去研读,真正摆正自己和幼儿之间的位置,但愿在教改中踯躅前进的我,不再仿徨失措,不再人云亦云,而能用心去领会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解开心中沉旧的思想枷锁。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放幼儿一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