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幼儿身心发展
作者:聚优时间:2017-12-2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了生态教育、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通过幼儿园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并且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提出。《纲要》在幼儿健康教育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因此,幼儿园应以《纲要》为依据,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进行健康教育。
一: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渗透健康教育理念。《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例如:午饭后幼儿的散步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一种活动,便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一日生活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途径。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可以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实施健康教育。《纲要》中将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等五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内容和目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儿童已有的经验,将健康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融合。如:在科学活动中,通过操作的成功体验可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认同感;在艺术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可使幼儿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又如:在语言领域中,在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将这些线索扩展,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形成幼儿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与发现儿童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如:在大班“认识自我”的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特别是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信,而对自己不感兴趣,或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却表现出回避、退缩的行为,于是“做一个坚强的孩子”的主题就生成了。这样,便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再如:社会、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参观,音乐活动中的舞蹈、律动等,本身就是幼儿身体健康锻炼的良好途径。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争取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幼儿的生活圈不只是局限在幼儿园,还包括家庭和社区,乃至作为大环境的社会。如:个人饮食习惯、安全等问题。如果幼儿园能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保持幼儿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就可以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幼儿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健康教育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四:寓健康教育于游戏和活动中。幼儿园要把游戏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纲要》也指出:“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五:寓健康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就是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中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充实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而今,在现代社会中,人格健全又是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奠定时期,因此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关注幼儿的人格发展。首先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别差异,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间的差异, 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主体性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为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再次以人格来影响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易受到周围心理氛围和生活中其他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每位教师要从完善自我的人格做起,以自身的道德来影响幼儿,正如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树立《纲要》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并且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我国曾因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当前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中,既要防止单纯的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顾此失彼的后果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造成幼儿生长、发育及成熟的障碍。
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因此,幼儿园应以《纲要》为依据,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进行健康教育。
一: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渗透健康教育理念。《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例如:午饭后幼儿的散步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一种活动,便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一日生活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途径。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可以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实施健康教育。《纲要》中将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等五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内容和目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儿童已有的经验,将健康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融合。如:在科学活动中,通过操作的成功体验可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认同感;在艺术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可使幼儿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又如:在语言领域中,在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将这些线索扩展,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形成幼儿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与发现儿童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如:在大班“认识自我”的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特别是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信,而对自己不感兴趣,或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却表现出回避、退缩的行为,于是“做一个坚强的孩子”的主题就生成了。这样,便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再如:社会、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参观,音乐活动中的舞蹈、律动等,本身就是幼儿身体健康锻炼的良好途径。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争取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幼儿的生活圈不只是局限在幼儿园,还包括家庭和社区,乃至作为大环境的社会。如:个人饮食习惯、安全等问题。如果幼儿园能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保持幼儿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就可以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幼儿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健康教育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四:寓健康教育于游戏和活动中。幼儿园要把游戏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纲要》也指出:“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五:寓健康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就是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中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充实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而今,在现代社会中,人格健全又是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奠定时期,因此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关注幼儿的人格发展。首先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别差异,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间的差异, 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主体性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为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再次以人格来影响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易受到周围心理氛围和生活中其他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每位教师要从完善自我的人格做起,以自身的道德来影响幼儿,正如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树立《纲要》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并且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我国曾因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当前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中,既要防止单纯的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顾此失彼的后果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造成幼儿生长、发育及成熟的障碍。
上一篇:大班歌曲《柳树姑娘》
下一篇:大班音乐活动设计方案——音乐欣赏《四小天鹅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