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随笔:汽车长瘤子啦

作者:聚优时间:2017-12-08
情景描述:活动中,扬扬把画好的一张画贴到了作品栏里。吸引了不少孩子围观,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张画是谁画的?可真好看!”“是扬扬画的。”“这么热闹,扬扬你画的是大马路吧?”“是啊。”“扬扬,这是什么?”“这是我,后面是我爸爸,我们骑着一辆摩托车回家时,大马路上人很多,数也数不清。”“我知道了,扬扬,这一定是人太多了,汽车上人太多轮胎都给挤破了!”“不对,这是一辆往那边开的车子,这四个是车的轮子。”“扬扬,你看错了,往前开的车子看不到四个轮子的。”“对,只能看到两个轮子。”“不对,我画的是对的,汽车就是有四个轮子的嘛。”“你,错了,我上次看到一辆车子在我面前时,只看到两个轮子,你这样画汽车像撞了个大包。”“哈!……扬扬的汽车长瘤子啦!”
教师思考:活动的主题并非完全由老师确定的,可以由孩子从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中寻找,来源于孩子感性经验的题材,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世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绘画感兴趣,老师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给予幼儿充分表现的空间,允许幼儿的个别差异,以及个性化的出现,使孩子更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老师如果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提供枯燥单一的范例图片,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这样会扼杀儿童潜在能力,创造力与积极主动性,而要让他们有充分时间和机会展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因为绘画时孩子们是相当投入的,它是孩子另一种表达内心的语言,表现对这世界的认识与看法的途径。能让幼儿有尝试错误到顿悟的内部变化过程,使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更为内化。幼儿熟悉理解了事物的大小关系、前后关系、遮挡关系,才能更好更自如地表现事物。否则,传统绘画教学是;教师怎么画,孩子依葫芦画瓢,缺乏想象力、生命力,造就出一台台“复印机娃娃”来。此外,教师对于幼儿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不要以自己成人成熟的眼光去对待、去否定,应多给予孩子解释说明的机会,争论的机会,采取讨论方式对待绘画中的不足。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如:讲讲你的画好吗?为什么这么画?你觉得小朋友的这幅画怎么样?你喜欢它的什么 地方?为什么?如果你来画,你会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等等。因为评价的结果是暂时的,这个结果要以能使儿童得到启发、鼓励和教育为目的,从而激发幼儿更加努力,兴致更高,就会创作出更好、更完善的新作品。总之,一幅幼儿写生作品是否成功,并不在于是否画的逼真,构图是否完全合理,不需要照相机式的作品,而在于这幅作品是否体现真情和创造力。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能否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等加以总结,发挥出新的创意。而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快乐写生创作”活动更能接近幼儿世界,适合幼儿的发展,是一项真正游戏化的美术活动。

@_@我是分割线@_@

具体对策:我走过去看了看画,心里早已明白(扬扬没有理解不同方向驶来的车,由于角度不同,看到的轮胎是有变化的),但我没有直接说谁对谁错,看到孩子们争论不休,我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到来大马路上去看看的汽车吧!大家可要看清楚了。” 于是孩子们排着队伍出发了,我带着他们来到幼儿园不远处的三*路口,安排他们坐在三*路口的人行道边,面朝路口进行观察,这个角度能看到四个不同方向行驶的车。我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不同方向行驶的车,到底能看到几个轮子,这些轮子又是怎样的。(孩子们仔细观察,纷纷议论起来)“老师,我看到左边开来的汽车只能看到两个轮子。”“老师,右边开来的汽车也能看到两个轮子。”“是前面两个轮子还是后面的?”“是一前一后的两个轮子。”“我们能看到什么形状?”“圆形的!”“对,是一边的轮子!那么我们看到这辆车转弯时,咱们能看到是不是这两个一边的轮子了?”“不是了,变成后面两个轮子了。”“刚才前面一个我们看到的现在还能看得见吗?”“看不见了。”“为什么?”“被后面两个轮子挡住了。”“现在这两个轮子是圆形的吗?”“不是圆形。”“有点长方形的样子。”“是不是这轮子被挤扁了呢?”“老师,这辆向我们开来的车也是这样,前面两个轮子是有点长方形的,但是转弯就能看到圆圆的轮子了。”“噢,我们明白了,车子开的方向不同轮子看到的也不同。”“对,有的被挡住了。”扬扬:“老师,我知道了,向我们开来的车,不是四个轮子都看得见的!只能看到两个,而且是有点长方形的了。”“嗯,扬扬说的真好!”“老师,我们回去重新画吧。”“行。”于是,我们回到幼儿园重新画了一幅马路上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