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27 11:48:05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20xx年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2),提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得数里的0。

  2.使学生能应用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的连加,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三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每道题的得数。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2.笔算。

  13.2—6.9517.06+2.943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计算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节课按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例4,说一说题意。

  提问:解答这道题要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这道题是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被减数是整数,你们能计算这道题吗?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减的,你认为得数的整数部分应该怎样写,为什么?

  结合订正说明:当整数减小数时,也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小数,小数点就在个位后面。在小数部分相减时,可以从个位上退l再减。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时,这个0要写出来,并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让板演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得数与例4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强调指出:得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都是0时,这两个0都要写出来,并注意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3.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做的。

  4.教学例5。

  出示例5。

  提问:按照小数加法的法则,竖式要怎样列?

  (老师板书竖式)

  接下来会计算吗?请大家算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注意指导学生十分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时用简便算法。

  提问:谁能说——说,小数的连加可以怎样算?

  小结:小数的连加,可以按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把几个小数列成一个竖式,然后相加。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哪一位上可以用简便算法,并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3题前三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50元钱最多可以买哪几种物品?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各组讨论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整数减小数和小数的连加。整数减小数仍然按照小数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得数里高位有0的写法:小数连加时,可以列成一个竖式来计算,关键是小数点要对齐,计算时按整数连加的方法算。在每一位上计算时,要注意用简便方法来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题,第3题后一、二道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师:天平有什么作用?(展示天平)

  (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师:天平两端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保持平衡,这是一种等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板书课题:方程)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中的情境图)

  1.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师:谁能根据第一张图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2=10),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师:x表示什么?(樱桃的质量)

  师:这个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其他字母)

  师:根据第二张图可知,4盒种子的质量是20xx克,那么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等式?(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

  师:每盒种子的质量如果用y来表示,可以列出怎样的关系式?(y×4=20xx)

  师:y表示什么?(每盒种子的质量)

  师:根据第三张图可知,20xx毫升水正好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200毫升容积的水杯,谁能据此列出一个等式?(2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1个热水瓶的盛水量,能列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式呢?(2z+200=20xx)

  师:z表示什么?(1个热水瓶的盛水量)

  2.理解方程的意义。

  (1)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的质量和热水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2=10;4y=20xx;2z+200=20xx。

  (2)同桌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3)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4)巩固知识。

  师: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3.会写方程。

  师: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x-3=10 x>5 2z-1=x 5<7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平衡——左边=右边

  x+2=10

  4y=20xx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后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等式,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究新知识。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体会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10 4 2

  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只有加、减的运算顺序。追问:如果算式中只有乘、除呢?

  2、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10 4 2

  让学生说说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题。

  (1)导人。

  谈话:周末,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商店。(出示例题图)从图上你可以搜集到哪些信息?(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每个20元,水彩笔每盒18元,钉书机每个 12元,钢笔每枝8元)小红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还剩下一些钱,她还想买些笔记本,可不知道这些钱还能买几本笔记本,你能帮她算一算吗?先列分步算式计算,再列综合算式。

  (2)尝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

  ①指名说分步算式,教师板书:

  50-20=30(元)

  30÷5=6(本)

  ②提问: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③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和产生的疑问。板书:

  50-20÷5

  ④提问:算式50—20÷5中有除法有减法,按照我们学过的'运算顺序的规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题目要求我们先减后除,而列出的算式却是先除后减,这样列综合算式行不行?你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讲述: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要改变规定的运算顺序,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因为数学上还有个规定:括号内的要先算。

  ⑤提问: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么改?

  根据学生回答相应完成板书:

  (50-20)÷5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完成计算,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⑥提问: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改变原先规定的运算顺序,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

  2、教学“试一试”。

  18×(36+24)   95-(74-50)

  (1)学生独立试做,指定两人板演。

  (2)评讲: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说说计算结果。

  (3)提问:这两道题如果没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小括号呢?

  (4)讲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1题的小括号改变了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第2题的小括号改变了从左往右算的顺序。

  3、归纳。

  提问:通过刚才几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一个算式中带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板书: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解答,指定四人板演。

  (2)在班内共同订正后提问:在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2)指定学生板演,每人计算一组题。

  (3)全班共同订正。

  (4)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说一说按照计算要求,下面的算式中要不要加括号,怎样加括号。

  (1)70-30+15 先算加后算减

  (2)36+30÷6 先算加后算除

  (3)54-4×8 先算乘后算减

  (4)24÷3×5 先算乘后算除

  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1) 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 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 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7) 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深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看来大家真的是越战越勇了,这次的任务是让你来当一个小法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困在这个数学法庭里。

  (1)判断:

  ①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70米。( )

  ②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 )

  生用手势表示,并说说这两题的不同,什么时候该加1,什么时候该减1呢?

  2、变式练习:

  师:虽然你们这些小法官年纪还很小,可是断起案来还真有模有样。那就勇往直前,去迎接最后的胜利吧!

  广场上的大钟4时敲响4下,12秒钟敲完。9时敲响9下,需要多长时间?

  ① 生读题,说说这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② 敲钟大家见过吗?我们可以请4位同学来模仿一下。现在许老师也参与进来,当一回秒针,来给他们计时。当第一声钟声响起时,秒针就开始走了。当第四声钟声敲完,秒针也停止走动了。从刚才的模仿中,你又看到了哪些题目里没有的数学信息?

  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答题目。

  ④ 汇报。

  五、回顾小结

  1、师:这么难的题目让你们解答出来了,看来今天收获一定不少?

  2、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要学生用三角形拼出四边形或其它图形。孩子们以前的学习中知道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

  教学目标

  1.再认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如何转化成四边形。

  2.通过拼组,发现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转化。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感受图形的美,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拼组,再认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预设过程

  一、明确任务

  导:很多事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比如三角形可以变四边形,四边形可以变三角形。你们有没有办法将三角形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变四边形?这节课我就与大家一起玩一玩图形的拼组。(板)

  二、拼组图形活动

  学具(各种形状的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拼组成的图形

  拼组后图形的特征

  我的发现

  1、请学生取出学具袋的`三角形,看谁先拼出四边形。

  2、用指定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看看拼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反馈1: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可拼组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反馈2:你发现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是用什么的三角形拼的?

  3、用指定的三角形拼梯形。

  反馈:要用几个相同的三角形?是怎样拼的?

  三、应用知识

  1、完成P93-7,并用实验证明。

  2、小组合作用三角形创造出美丽造型图案。

  四、

  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优惠前:优惠后:

  1×3=3(元)0.3×3=

  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多少?表示3个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答:买三块橡皮需要3元。方法一:连加0.3+0.3+0.3=0.9(元)

  0.3×3=0.9(元)

  方法二:转化0.3元=3角

  3×3=9角9角=0.9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9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22

高一数学下册教案最新02-0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2-3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4篇)03-1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商不变的性质11-2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