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内部控制工作制度
现如今,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部控制工作制度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进一步规范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__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__〕54 号)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合并报表范围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存在“商誉”事项的所有子公司、子公司下属子公司。
第三条 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时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
第四条 公司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重点关注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恰当考虑该减值迹象的影响,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公司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第五条 公司应合理区分并分别处理商誉减值事项和并购重组相关方的业绩补偿事项,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第二章 商誉账面价值再确认
第六条 对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公司应在充分考虑能够受益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基础上,自购买日起按照一贯、合理的方法将其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在后续会计期间保持一致并据此进行减值测试。
(一)资产组的认定
公司在认定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应重点关注的事项:
1、应充分考虑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监控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处置的决策方式,认定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应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量。
2、收购的子公司包含不止一个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应事先明确其中与形成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不应包括与商誉无关的不应纳入资产组的单独资产及负债。
(二)公司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要求确定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并将商誉账面价值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所占比例进行分摊;如果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可以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所占比
例进行分摊。
(三)公司在将商誉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应充分关注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先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商誉账面价值调整为全部商誉账面价值,再合理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第七条 发现因各种原因造成企业合并成本、商誉分摊等计量错误的,应当按照会计差错进行调整。如未考虑或恰当考虑应计入合并成本中的或有对价;未充分识别被购买方拥有但未在单独报表中确认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对资产组的认定不符合资产组的概念,未充分考虑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的独立性;未充分辨识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未合理对商誉账面价值进行分摊,相关分摊基础(如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合理依据;未将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调整计入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
第八条 公司不应随意扩大或缩小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因重组等原因,公司经营组成部分发生变化,继而影响到已分摊商誉所在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构成的,应将商誉账面价值重新分摊至受影响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并充分披露相关理由及依据。
第三章 商誉减值迹象
第九条 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结合可获取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进行,充分关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实际经营状况及未来经营规划等因素,以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第十条 当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以下状况时(包含但不限于),表明存在减值迹象:
(一)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二)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相关产业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程度发生明显不利变化。
(三)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低或技术快速进步,产品与服务易被模仿或已升级换代,盈利现状难以维持。
(四)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
(五)与特定行政许可、特许经营资格、特定合同项目等资质存在密切关联的商誉,相关资质的市场惯例已发生变化,如放开经营资质的行政许可、特许经营或特定合同到期无法接续等。
(六)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明显提高,且没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会下降。
(七)经营所处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突出,如面临外汇管制、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恶化等。
第四章 商誉减值测试
第十一条 商誉减值测试过程
(一)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若包含商誉
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应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 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公司应恰当选用交易案例或估值技术确定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公司应合理分析并确定相关处置费用,从而确定可收回金额。
(三)应将减值金额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和少数股东的商誉之间进行分摊。
第十二条 采用预计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估计可收回金额时,公司应正确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充分考虑减值迹象等不利事项对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现率、预测期等关键参数的影响,合理确定可收回金额。
(一)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应保持一致,即二者应包括相同的资产和负债,且应按照与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内资产和负债一致的基础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二)对未来现金净流量预测时,应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以统一(税前)口径为预测依据,并充分关注选取的关键参数(包括但不限于销量、价格、成本、费用、预测期增长率、稳定期增长率)是否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是否与历史数据、运营计划、商业机会、行业数据、行业研究报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符。
(三)与此相关的重大假设是否与可获取的内部、外部信息相符,在不符时是否有合理理由支持。
(四)对折现率预测时,应当与宏观、行业、地域、特定市场、特定市场主体的风险因素相匹配,应当与未来现金净流量均一致采用统一(税前)口径。
(五)在确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预测期时,应建立在经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基础上,原则上最多涵盖 5 年。在确定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预测期时,还应考虑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所包含的主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剩余可使用年限,不应存在显著差异。
(六)对以前期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有关预测参数与期后实际情况存在重大偏差的,管理层应当识别出导致偏差的主要因素,在本期商誉减值测试时充分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并适当调整预测思路。
第十三条 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辅助开展商誉减值测试时,应当聘请具有胜任能力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并在业务约定书或类似文书中明确与商誉减值测试相关的委托事项;在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时,充分关注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评估假设、评估对象、评估范围、价值类型等是否与商誉减值测试相符;对存在不符的,在运用到商誉减值测试前,应予以适当调整。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十四条 公司应当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__ 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__〕54 号)的规定,充分、准确、如实、及时地在财务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中详细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有用的所有重要信息,不应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情形。
具体包括:
(一)充分披露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相关信息,包括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构成、账面金额、确定方法,并明确说明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否与购买日、以前年度商誉减值测试时所确定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一致。如果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构成发生变化,应在披露前后会计期间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构成的同时,充分披露导致其变化的主要事实与依据。
(二)应在披露商誉减值金额的同时,详细披露商誉减值测试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重要假设及其合理理由、关键参数(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的预测期增长率、稳定期增长率、利润率、折现率、预测期等)及其确定依据等信息。如果前述信息与形成商誉时或以前年度商誉减值测试时的信息、公司历史经验或外部信息明显不一致,还应披露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形成商誉时的并购重组相关方有业绩承诺的,应充分披露业
绩承诺的完成情况及其对商誉减值测试的影响。当商誉源自多个不同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应分别披露前述信息;当公司基于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进行商誉减值测试时,应在披露评估结果的同时,充分披露前述信息;当商誉金额重大时,无论商誉是否存在减值,均应详细披露前述信息。
第十五条 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 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 100 万元的,应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制度引用外部《企业会计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__ 年修订)》 (证监会公告〔20__〕54 号)等制度发生变更时自动适用国家权威机构最新颁布的相关政策。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参照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内部控制工作制度2
市场经济使我国企业运营充满活力,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下社会各项事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老子的《道德经》中记载到:治大国,若烹小鲜。鉴于此,笔者认为,管理公司也如烹小鲜,在管理过程中对公司的任何一些细节都不要放松,只有认真处理在经营工作中的成本问题、运营质量问题以及工作流程问题等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运营稳定,促进企业发展趋于良好。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1.新时代对企业成本管理也有着新要求
目前,世界竞争激烈,国内竞争也不容小觑,外部环境如此激烈导致企业生存如履薄冰,如果不能前进就面临着被淘汰,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控制成本就需要更新观念,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际上,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有型成本与无形成本的综合管理。有型管理是指能够看到的物质、材料、资源方面的成本控制;无形成本指的是技术、智力、方式方法、流程等方面的成本控制。所以新时代的成本管理是由原先的资产管理过渡到现在的企业运营所有参与人员与物资的管理。可见,新时代的要求是向着更全面、更综合、更客观靠近,如若能够加强内部控制能力,便能够促进现代化的企业成本管理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2.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合理保证
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应该是能够实现目标的最好状态。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如若想要实现既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或者是外部的市场整体危机,或者是内部的资金链断裂,亦或者是内部人员的动荡不安等等,这些问题都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成本流失。所以要对成本管理展开研究与改进,促进企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稳如泰山”。另外,企业成本管理应该从预算、核算、分析考核等各方面进行管理,所以并非小事,如果根据经验进行摸索学习也并非难事。所以与企业运营项目有关的从始至终的所有环节都需要加强控制,否则就会出现徒劳现象,无用功过多而价值过少或削弱企业员工斗志,降低企业运营效率。
二、如何运用内部控制措施实现企业成本的高效管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企业运营、经济发展必须完善的环节。
1.转变成本管理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应该非常明了,那么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也不要被表面蒙蔽了双眼,在不断前行之余需要适度的回头回望一下企业运营的初衷,不断更新理念才能促进企业长久发展。所以现阶段,需要以了解市场为根本不断改变企业的运营理念,特别是企业领导层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对市场越了解越能够将企业更快的融入到市场发展中去,就越能够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方面还未引入全过程化的内部控制理念,而仍旧使用原有的降低人力、物力等生产成本为主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应对更复杂的'市场环境,所以需要企业领导者转变管理理念,将成本控制延伸到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工艺、服务等。唯有此,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的大浪潮中永不落后。
2.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就包括企业的全部经营范围和经营流程。要想更好的将内部控制运用在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将企业进行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记录与研究。一方面在人员方面,要将不同的职能和任务进行统计和划分,确定责任范围和工作成本统计,且不可忽视每个员工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因为火车跑得快不快是由每个“螺丝钉”决定的,所以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要形成以财务部门为主,其他各部门为辅的体系,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一条龙式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色在成本管理中的位置。在体系的搭建过程中还需多集思广益,要记住“高手在民间”,通过群众的力量一起形成一个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
3.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强化成本的事前预测和控制。首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考核标准。要在保证指标先进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各项成本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分析、考核和修订,保证考核指标的贯彻执行;其次,要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各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将各项成本预算指标,按其性质和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职能部室、分厂、班组,实行分级归口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和全员参与。另外,在核算制度建立的法律法规依据方面也就加重笔墨,对于预算的监督控制也需要专人专职。最后,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企业运营状况分周期、分部门、分环节来考量内部控制工作的成绩,最后做出总结报告对未来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意义重大,作用也十分凸显。如若能够在内部控制体系打造与规范上更科学,便能够促进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更高效。对于企业运营而言,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也没有无厘头的盈利,所以对于领导者而言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必躬亲,对于员工而言,任何相关成本方面的细节都要做到细致入微,缩小成本误差的机率,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工作制度】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11-05
内部控制工作总结04-25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03-14
怎么控制公司内部风险04-02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精选11篇)05-19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09-0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01-10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精选11篇)11-30
合同管理内部的控制制度04-28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知识点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