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②寝:睡觉(1分)③志:记(1分)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3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0xx年辽宁省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4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凄神寒骨(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4分)
小题4: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以……为乐(2)像狗的牙齿 (3)使……凄凉 (4)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小题2:(1)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小题3:甲文: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表现水的清澈 乙文:这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小题4:甲文: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乙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小题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小题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高兴的'样子②想到
【小题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小题3】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以及人生的感慨等诸多复杂的思想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6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4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念无与乐者。 念: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怀民亦未寝。 寝: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3:(甲)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小题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写月的句子:
乙文写月的句子:
写法上不同点: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户:门 ② 念:考虑 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④寝:睡觉(共4分)
小题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②怎么能讲给世俗的人听呢!(共4分)
小题3:“闲人”是作者在谪贬之后的自居、自傲,也不乏牢骚之情。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宦海沉浮的悲凉 ,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分),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1分)。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懂短文,疏通句意,在语境中推断字词的意思。比如“盖”也有“大概”的意思,而此句不是猜想,而是“确定的了解”,所以其义为“原来是”。
点评:本题不难,出自所学课文,学生比较熟悉。古文字词含义的掌握,一要靠记忆,所学所记,二要阅读理解的推断,两者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注意“但”“安”的古今异义。“但”在古文常用作“只”,“安”表示反问,译作“难道”。第一句还是“倒装”,应该是“如吾两闲者”,要按现代语言习惯翻译。二句的语气也要翻译准确,第一句“耳”表示感叹语气,第一句“哉”表示反问语气。
点评:两句虽短小,但翻译还是有难度的,词义与句式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异。翻译此类难译文言句子,可以借助文章的语境,先推断大概意思,再了解句中字语的意思,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古文人大多是有抱负而不甘“闲”的,所以文中“闲人”自然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结合所了解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作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如果没有记忆教师所讲授的“闲”的含义,往往会理解为一般的“清闲”,所以学习古诗,还要读“诗外”的东西:写作背景和作者生活处境。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正面写月侧面烘托写月都是“写月的句子”,“写作不同”指的是描写的技巧,比如角度,修饰的方式等。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缺乏比较阅读的训练,所以对“写作不同”难于判断。此题拟题很好,提醒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比较阅读,了解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达到了考为学的目的。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8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 ⑶
㈡(8分)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9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
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0
一、(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 )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
【答案】
16.D
17.(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8.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
16.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改为:①盖竹柏影也。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一同。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二、(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是日更定矣。
10. 翻译下列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12.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13.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部编初中语文集萃102658100
9. (1)一起。 (2)这。
10.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1. B
12. 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 横批:闲 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乙】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1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 树林阴翳( ) (2)游人去( ) (3)乐其乐也( ) (4)念无与为乐者( ) (5)盖竹柏影也(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8.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4分)
阅读答案:
15.(5分)⑴翳:遮盖;⑵去:离开(3)乐:以…为快乐(4)念:考虑、想到(5)盖:大概是(共5分。每空1分)
16.(4分)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分)
17.(2分)抒情 ;议论 (共2分,每空1分)
18.(4分)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
(2)怀民亦未寝( )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叙事、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事),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景),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情),这是情之深者。
4.文中闲人指谁?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想到(2)睡(3)一起(4)只,只是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夜行步 月色如水 发闲人之叹
4.示例:指作者与张怀民,他们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5.示例: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相与步中庭( ) 念无与乐者(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月字的上下句:
参考答案:
1、共同;考虑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积水空明,竹子和松柏在月光下的倒影
4、既为自己欣赏如此美月夜而自豪,又包含着不得志的悲凉。
5、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4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4分)
答
16. (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 B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者:名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
B.于:介词,在/介词,在;
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B。
18.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9.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参考译文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________,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甲】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乙】文作者是________,他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游 人 去 而 禽 鸟 乐 也。
3.请补写出文中的横线上空缺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__
(4)树林阴翳翳:__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选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坡志林》 欧阳修
2.(1)念/无与为乐者。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泉香而酒洌;颓然乎其间者
4.(1)念:考虑,想到
(2)相与:一起,共同
(3)陈:摆开
(4)翳:遮盖
5.(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总之,作者用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雅幽静的夜晚。
7.【甲】《记承天寺夜游》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乙】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意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08-12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10-09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07-0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2-02
(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5-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4-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反思02-09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