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利州南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1
利州①南渡
温庭筠
澹然②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
①利州:在今四川广元,南临嘉陵江。
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渡江时景色,江面开阔,水波粼粼,弯弯岛岸接连远处青山,起笔自然。
B.颔联写自己乘船到了江心听到马的嘶鸣声,回头看到岸边柳树下有人在等待渡江。
C.颈联借鹭飞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与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句神韵同出。
D.这首诗描写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替着墨,最后触景生情,思路清晰。
16.这首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3分)B(“波上马嘶看棹去”是写自己在岸边等船时所看江中之景,“柳边人”包括诗人。)
16.(6分)①“寻范蠡”表达诗人归隐之心;②“谁解”表达诗人无人理解的孤寂;③“独忘机”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2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8.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5分)
9.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3分)
9.【答案】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 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赏析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利州南渡(温庭筠)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3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C(A.缉jī B.殓liàn/剜wān D.熨yù/佞nìng)
2.A不合语境。神色自若:形容在异常情况面前态度镇定,表情自然。应改为“心平气和”。
3.C搭配不当。删去“培养和”或者将“培养和提高健身教练的水平”改为“培养健身教练,提高他们的水平”
4.B(④提出论述对象“空灵”, ②与西方美学观念比较,指出独特性,①⑥③用比喻形象说明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特点,⑤紧承③正面肯定空灵之美。
二、本大题9小题,共 43 分。
5.D勉:尽力
6.D.即使(A.让/与 B.的/到 C.却/如果)
7.B.提高生命价值不等于天下与生命不可得兼。只是有道之人把生命看得最重,即使拿世人看得最重的天下来换,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
8.D谩:欺诈
9.B(确立法律制度的作用是使像伯夷一样的人能保持忠贞,盗跖一样的恶人不敢为非作歹,并非消弭忠与奸的界限。)
10.A
11.①制服老虎而不用笼子,禁止奸邪而不用刑法,杜绝虚假而不用符信,这是孟贲、夏育感到担心的,也是尧、舜感到为难的。(“服”、“塞”、“患”各1分,大意1分)
②处在现在这个时代,为君主尽忠思虑,为天下造福的法宝,再没有比上述这些更符合长远利益了。(“忠”、“计”各1分,大意1分)
12.(1)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前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描述内容准确、语言生动得3分,特点1分)
(2)诗人触景生情,(1分)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了自己淡泊遗世,忘却机心的归隐之志,(1分)同时也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13.(1)云无心以出岫 抚孤松而盘桓(2)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不悱不发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三、本大题2小题,共10分。
14.“相当糟糕的态度”是持传统生物学观念的学者的看法,他们将人类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若有人将人类与生物摆在平等位置,他们是无法接受的。(2分)作者不这样认为。他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是可以互为比照的。(2分)
15.幽默风趣。(2分)①“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②“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③“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每例2分,举其它例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3小题,共13分。
16.林黛玉。(2分)表现宝黛二人心有灵犀,彼此相知。(3分)
17.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从外形、色彩、声音三方面展示了竹子的形象,也展现了潇湘馆环境的清幽,使其成为纷繁富丽的大观园中一处清雅所在。连贾政也赞叹“这一处还罢了”。 ②与黛玉形象契合,竹与她形神合一,物我交融。由黛玉口中说出她爱竹子,竹是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修长,随风摇动,像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非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③充分展现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参差”的竹影, “阴阴翠润”的竹影,令“几簟生凉”的竹影,就像笼罩在黛玉心中的重重阴影,透出
一股沁人心肺的悲凉。④暗示了黛玉不幸的命运。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潇湘馆的环境与湘妃的心境无不透出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氛,暗示着黛玉生命的'秋天已经到来,悲剧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她。(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第②点提到象征义即可,不必详细分析。)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8.示例:①江面上浪花飞舞,水光粼粼。②一朵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19.参考示例:
正文内容: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品质和责任。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校园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倡议:以“光盘”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
正文内容: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品质和责任。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校园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倡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0.审题指导:把握材料主要对象(亨特、渔民),紧扣中心事件(如何对待海鸥),确立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分析生意红火和每况愈下的原因,以此确定立意。
立意参考:
亨特角度:①心存善心,必有回报②慷慨待人,收获回报
渔民角度:①勿顾眼前利益,因小失大②切勿舍本逐末③成功应具备长远眼光
综合角度:①共存才能共赢②理性对待得与失③和谐之美
若从海鸥角度谈善于趋利避害,视为偏题,未把握材料主旨。
评分标准:参照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4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1.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5分)
2.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3分)
2.【答案】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 “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5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西江月 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5.(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5分)
6.(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
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6分) 答:
9、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5分)
答:
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①,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①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桨,也指
船。
这首诗前三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分答:
指出这首诗尾联用典的出处。该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春寒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陈与义① 元好问②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人曾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②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金亡不仕,隐居故里,潜心编纂著述。 8.请分析陈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5分)
9.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6分)
1.5.(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2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分)
6.(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3.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8.(1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
这首诗的前三联即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日暮江岸宁静恬美的景色与自由飞翔的鸥鹭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隐约心曲。(言之成理即可 勾践灭吴”或“范蠡泛五湖”。尾联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意思对即可
8. 前两句交代了阴冷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日日风寒,细雨飘零,春寒袭人。(1分)为下文描写海棠在寒风冷雨中独立开放做铺垫,(2分)烘托出海棠花的大无畏精神。(2分)(如答“一语双关,‘风’‘ 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亦可。) 9. 陈诗中海棠花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3分)
元诗中海棠红蕾深藏,不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炫耀自己,赞扬了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形象的写照。(3分)(答“元诗中诗人借海棠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亦可。)(分析海棠形象1分,概括精神品格1分,寄托作者情怀1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附答案06-15
《小港渡者》阅读答案06-14
《辰州途中》阅读答案12-06
《在义与利之外》阅读答案12-29
沁园春·泉南作阅读答案01-18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01-28
太平州新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09-15
元稹《使东川·南秦雪》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天眼之父”南仁东》阅读答案06-16
李宣远《并州路》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