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8 07:47:5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1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16.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16.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2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2分,答对一种手法得到1分)。作者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1分):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2分)。(“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的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

  2.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3分)而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对李使君到蜀地后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的劝勉之情。(3分)

  简析

  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人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此诗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3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送梓州①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5、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C【解析】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

  15、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字词解释: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树杪(miǎo):树梢。

  ⑶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⑷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⑸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