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真正的兴趣所在——反思手工活动
作者:暖暖时间:2017-03-01
今天,我安排进行了一次手工活动:折电话。我拿出一个漂亮的纸电话,从主题中一步步引导开来,激起幼儿的参与欲望。经过示范讲解之后我问小朋友:“你们愿意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么?”幼儿跃跃欲试,一起答道:“愿意!”“那我们先来折电话吧!”大家开始动手自己折电话。
由于这次的活动有一定的难度,能力较弱的幼儿都跑来向我求助。一向调皮的乐乐也过来了:“老师,老师,我不会!”,我正在帮助楠楠,于是告诉他:“老师等下就来帮你。”乐乐嘟着嘴回到位置上,东张西望在等待。可是没一会他就等不住了,把纸折来折去,最后揉成纸团,还自言自语:“纸皮球!哈哈!”有几个幼儿看见了,也跟着揉起了纸团,笑嘻嘻地抛来抛去……活动室里嘻嘻哈哈顿时闹成一片。我一见忙制止了他们,把乐乐叫过来重新教了一遍折法,然后让他拿张纸再折。乐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拿着纸弄来弄去,直到后来才由别人帮忙折好了电话。
事后,我认真回想了整个活动的过程,在主题活动开展期间我关注到了幼儿的兴趣,所以认为在此基础上安排的手工活动既能将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又能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增加活动的游戏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应该说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仍发现了问题:我在安排这一手工活动时只是在假设幼儿的兴趣,我正是通过“能给好朋友打电话”的引导使幼儿在活动的开始时产生了短暂的兴趣,却没能在活动中贯彻始终。 乐乐在活动一开始也产生过一定的兴趣,但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却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和帮助,所以兴趣很快就转移了。可见我没有把握住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没能做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恰恰没有及时做到这点。因此可以说这次活动并没有完全贯彻新《纲要》精神。
反思这次手工活动,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幼儿的活动受其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
(三)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合理需求。
由于这次的活动有一定的难度,能力较弱的幼儿都跑来向我求助。一向调皮的乐乐也过来了:“老师,老师,我不会!”,我正在帮助楠楠,于是告诉他:“老师等下就来帮你。”乐乐嘟着嘴回到位置上,东张西望在等待。可是没一会他就等不住了,把纸折来折去,最后揉成纸团,还自言自语:“纸皮球!哈哈!”有几个幼儿看见了,也跟着揉起了纸团,笑嘻嘻地抛来抛去……活动室里嘻嘻哈哈顿时闹成一片。我一见忙制止了他们,把乐乐叫过来重新教了一遍折法,然后让他拿张纸再折。乐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拿着纸弄来弄去,直到后来才由别人帮忙折好了电话。
事后,我认真回想了整个活动的过程,在主题活动开展期间我关注到了幼儿的兴趣,所以认为在此基础上安排的手工活动既能将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又能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增加活动的游戏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应该说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仍发现了问题:我在安排这一手工活动时只是在假设幼儿的兴趣,我正是通过“能给好朋友打电话”的引导使幼儿在活动的开始时产生了短暂的兴趣,却没能在活动中贯彻始终。 乐乐在活动一开始也产生过一定的兴趣,但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却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和帮助,所以兴趣很快就转移了。可见我没有把握住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没能做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恰恰没有及时做到这点。因此可以说这次活动并没有完全贯彻新《纲要》精神。
反思这次手工活动,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幼儿的活动受其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
(三)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合理需求。
上一篇:我的名字能唱歌
下一篇:是老师回来了,不是妈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