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27 11:25:12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 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

  2.能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出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谈话引入例题)

  人们都说:“兰州的黄河大桥好!”那么,你去过兰州吗?你们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列火车从兰州到打柴沟的途中要停靠永登、天祝2个车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大胆猜测

  2.说说想法

  3.可以画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标出4个点,数数共有几条线段。

  4.独立数,小组讨论交流

  5.成果汇报(指明代表发言)

  6.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优化组合)

  第一种是按A、B、c等一定的顺序,一次为左端点,往下数,即按顺序数数;第二种是按线段的组成不同来数,即分类数。

  7.“一列火车从兰州到上海的'途中要停靠8个站”如果再按此法来数,你有什么想法?是否有什么简捷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数线段。

  三、展开

  1.填表

  (1)独立填

  (2)分小组交流讨论,汇成公认的表格

  2.探索规律

  提问:从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基本线段=点数-1

  (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

  (点数-1)+……+2+1

  (3)线段总条数就是1道基本线段所有自然数的和。

  3.试做

  (1)线段上共有100个点,请问共有多少条线段?(指明学生板演)

  (2)师板书:

  第一种做法:99+98+97+……+2+1=4950(条)

  第二种做法:(99+1)×99÷2=4950(条)

  4.师问:我们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

  5.我们用“点数×基本线段数÷2”的方法更简便

  四、自主学习

  1.试做求票价题(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解答)

  2.途中有几条线段,你怎么想出来的?

  五、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化难为易有序思考发现规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正确试商的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秋游好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每班人数:

  通过这张图片你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然后汇报提出的问题:

  (1)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2)四年级学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二)探究新知

  1、探索“四舍法”试商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温馨提示:①确定商是几位数。

  ②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③尝试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

  方法一:19比24小,商在个位,是一位数。

  方法二:24×10=240,应该小于10辆。

  方法三:列竖式

  192÷24=()

  答:三年级学生需要8辆车。

  (2)试一试:你会计算216÷36吗?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2、探索“五入法”试商。

  (1)解决第二个问题:四年级学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师:我们男女生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温馨提示:①确定商是几位数。

  ②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③尝试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

  184÷46=□()

  答:四年级学生需要4辆车。

  (3)试一试:你会计算296÷37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归纳试商方法。

  小组讨论:试商时,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大?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除数估小了,商可能会大。

  除数估大了,商可能会小。

  试商过程中,往往不能一步找准,要及时调商。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森林医生。

  2、买28个花盆,需要付168元。每个花盆多少钱?

  (四)拓展提高

  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数。

  240÷□8<4,□里最小()。

  □□0÷ 70<6,□里最大()。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除数大于60,方框里可以填6、7、8、9,所以方框里最小填6。

  商最大是5,被除数最大是410,所以方框里最大填4、1。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四舍商大减去1,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五入商小加上1。

  (六)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估小了,商可能会大。

  除数估大了,商可能会小。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9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10辆少。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2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  50  200  420  370  25

  430

  580

  一  60  200  310  450  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布袋、各色彩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板书:游戏

  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摸球结束,统计两种球分别摸的次数。(红的多)

  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

  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

  你想说什么?(不公平)

  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是不公平。)

  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一句话:要红球和黄球一样多。)

  2、各组按照本组的商定,摸球并做好记录

  交流:出示一张表格,分别填入各组的数据

  组数 红球个数 黄球个数 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哪方赢

  1

  2

  3

  4

  5

  6

  合计

  观察这份表,你发现了什么?

  3、再来说一说:你认为怎样放的球,做这游戏是公平的?

  举例说明。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

  讨论: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

  放得一样多。由于摸到蓝球等于没摸,所以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

  继续添上2个蓝球、1个绿球……

  小结:决定胜负求数的个数相同,那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

  二、练习巩固:

  1、很多游戏都需要考虑公平性,比如:(第1题出示)

  看图后回答: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右边的转盘呢?

  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为什么?

  2、(第2题)……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同桌互相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

  3、(第3题)扑克牌游戏。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

  交流,老师一一板书。比较多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你知道吗?

  在足球比赛的时候,常用抛硬币来决定开场。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共抛10次硬币,并做好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虽然说是公平的,但在10次里,并不是出现了5次正面、5次反面。有的组甚至出现了正面次数远多与反面的情况。)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认识垂直是学生在低年级认识感知一部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认识了平行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时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与教师组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例,让学生感悟知识,使学生建立直观与抽象能相互转化的有效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后继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操作悟出互相垂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悟相交与垂直。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多项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画垂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同学们,小明要从家到公路边去坐车,你能给他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小明的家

  让学生自己作图,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所作线段为什么最短的理由,为探究问题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中学习

  活动1、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线条把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表示出来。

  活动2、用两根小棒摆成不平行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说说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中揭示课题:相交与垂直。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活动3、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活动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5、让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找互相垂直的线,并且找出有多少组。

  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活动,但学生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

  活动6、用角尺和铅垂线检查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让学生感受互相垂直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和发现数学。

  (二)讨论中明理:

  (1)教师进一步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那么什么是互相垂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或直线b是垂线。

  (2)反馈:判断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3)指导看书: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线和垂足?

  三、实践操作:作垂线

  学生通过对垂线的感知,建立了初步的抽象概念,还要学会作图的操作技能。(先自学课本了解方法,再独立尝试,最后汇报总结)

  1、学习画垂线。

  谈话:我们认识了垂线,垂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师傅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谁说一说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垂线的?

  老师指出:画垂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下面我们学习用三角板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下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2)一名学生说画法,另一名用三角板演示。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②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重合。③沿三角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在书上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它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上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学生代表在班内流。

  ②学生在书上过直线上的点画直线的垂线。

  ③投影出示学生画出的直线外一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4)共同归纳画法。

  2、理解距离概念。

  (1)投影出示:A

  从直线外A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在所画的线段中哪条最短?

  (2)请同学们量出第44页中间图形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并说出哪条线段最短?这条是什么线?

  老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课前引入时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来看,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感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采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从实践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

  3、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4、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0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5

北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0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教案06-04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1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