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12:57: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把化石拟人化和前后响应的写法,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培养起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多媒体)

  2、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歌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根据拼音写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3、读词、理解词语。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乌有:虚幻,不存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引劲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3、抽生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三、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2、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3、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多媒体)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

  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自主探究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诗的第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e.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7、诗的最后一节和第1、2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第1、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8、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讨论后回答)

  (1)生命的起源。(2)生物进化的历程。(3)人类的出现。

  9、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诗中第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

  进化的科学观点,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10、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人格化,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对这首诗的通读学习,你有什么体验或感悟?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拓展延伸

  见《鱼化石》艾青著

  六、作业布置

  1、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将 当作可以和我们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 。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发问 想像——

  遐思 飞跃——神奇景色

  回答 呼应

  科学神奇——人类伟大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乘”的读音。理解并积累“举世无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3.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为“世界各地”,在本单元,有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你最想去哪里?

  2.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想先去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有没有和我站在一

  边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它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1)课件展示秦兵马俑图片。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引导学生积累成语: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惟妙惟肖)

  (2)1979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

  正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去感受它,一起去赞美它!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的或是陶制的偶像,多为人形或兽形。

  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制成队伍官兵、战刀、战马的陶俑。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课前准备

  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大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大树

  蟋蟀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

语文教案 篇5

  预设目标:

  1、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

  3、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难点:

  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

  2、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通顺朗读课文。

  一、 揭示课题

  二、 布置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按照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质疑。

  4、小组讨论确定学习汇报形式。(汇报内容课后第一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四、全班交流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质疑解疑。

  3、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例如表格:

  玻璃名称 特点 用途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防碎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阅读《变色玻璃为什么会变色》(见教学参考)

  4、 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3、熟读课文。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读熟。

  三、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1、一生示范,评价。

  2、学生自由准备。

  3、小组交流、推选竞赛。

  四、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1、除了这些新型玻璃,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交流)

  2、仿照课文尝试写一段话。

  3、交流,评议。

  五、课外作业:

  1、 修改课堂内的这段话

  2、 课外阅读科普文章著作

  3、 想象作文(绘画等):未来的家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解题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课件相应显示大海的动画画面。

  师:这首歌听过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大海,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一支歌暑假

  舅舅

  东逃西窜

  夹住

  痒痒的大虾一捏

  俘虏

  似的螃蟹努努嘴儿

  嘿哩

  束手就擒哎哟大螯

  长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3)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4、同学们已经读准了生字,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交流。

  6、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练着读一读,待会儿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7、配乐朗读,再说说每小节的大意。

  8、配乐齐读。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感情朗读、让学生自由为导游配解说词、当摄影师拍风景照。

  教学准备:

  索溪峪自然风光的录像带、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到哪里旅游过?今天,老师来采访一下,除了长沙,你们还去过哪些地方?

  生答:…….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老师去过世界各地,什么都见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如画卷的桂林、迷人的张家界、鸟的天堂、水上城市威尼斯……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生答:通过读书去的。)

  师: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的。文章写得好,书读得好,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曹敬庄去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老师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紧扣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野)那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野”字上要加一个引号呢?)

  师:这个问题就等我们学完课文之后再请同学来回答。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小黑板出示难读的词语,请学生读。

  3、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通过自己读,我们已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野山、野水、充满野性的动物和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第二自然段。

  1、下面请分四人小组按要求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2)、美美地在小组内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2、小组汇报探究的结果

  (1)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一评,再分男女读相关的句子。

  (3)老师读写山的惊险的句子,学生想象、评价。

  (4)全班配乐朗读。

  四、学法延伸,自由组合学习描写水、动物、人的段落。

  读完这一段话,我们仿佛置身于索溪峪那惊险、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态的的山中,也不得不惊叹于她那纯天然的、野性的美。那么,索溪峪的水、动物、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你们最喜欢的'段落一起学习。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位同学:该采取什么方法去学习你们喜欢的段落呢?又可以用什么方式汇报更吸引同学们呢?(学生回答)

  1、自由组成小组学习喜欢的段落,教师随机指导。

  2、小组汇报:说一说索溪峪的水、动物、人的野各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如:做小导游、当摄影师、有感情地朗读等。)

  3、评出各种最佳学习小组(如:最积极的小组、效果最好的小组、最团结的小组)。

  五、体会感情。

  同学们,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你们喜欢吗?那这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野性、自然、纯朴、纯真)

  现在,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

  那么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学生畅谈,教师点拨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两方面谈。)

  看得出来,此时的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其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惊险的华山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祖国壮美的山河。

  板书设计:

  19 索溪峪的“野”

  总:概括特点(野)

  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分:具体描述 水:像调皮、充满灵气的孩子

  动物:顽皮的猴子

  人:率真、质朴

  总:作者的感受(快慰、清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精选)语文教案11-14

语文教案01-15

语文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