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时间:2024-08-06 16:52:47 教案 我要投稿

《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蝉》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蝉》教案

《蝉》教案 1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转来转去祸害大王隐伏处死前爪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教师边出示蝉螳螂黄雀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指名读

  (3)这句话大臣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

  (5)你觉得大臣的.意见如何?(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指导读好这句话。

  (7)吴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8)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设疑:(机动)少年为什么不当场进去讲述这个故事?如果当场当时跑进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以上段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请大家照以上方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学生练习朗读

  (3)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①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啄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蝉》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螳螂、诸侯、禀报”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读准“螳螂”的读音及认清字形。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学:这则寓言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开始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尤其注意长句子的正确断句,要多读几遍。不懂的字词做上标记。

  2、学生按照初读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正音。

  螳螂捕蝉恍然大悟自由自在不堪设想乘虚而入禀报诸侯劝阻瞄准毫不介意侍奉?固执

  (2)理解词语意思。

  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然后让学生互相答疑。

  教师重点点拨以下词语: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3)指导书写:“禀”上下结构,下面为“示”,书写时要托住上面部分。“侯”没有小竖,与“候”要区别开。“螳螂”都是虫字旁,并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

  (4)指名分段读文。

  尤其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2、学生先读文独立思考分层次,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第一段(1自然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任何人的劝阻。

  第二段(2~11自然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自然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圈圈画画,讨论质疑

  1、导学:你喜欢读精彩的故事吗。

  是怎样的原因让你喜欢。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故事有趣,读起来轻松;有人生的道理;惊险刺激,像探险一样;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感染人……)

  3、导学: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是否也蕴含这些因素呢。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依据。

  4、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相关语句。

  5、在小组内讨论、质疑、交流画出的语句。

  6、小结:同学们找到的语句都是很好的依据,这则寓言故事究竟蕴含哪些让我们喜欢的因素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先描红生字,再在本子上书写生字,最后听写。

  2、熟读课文,按照分的'层次练习复述。

  3、搜集八字成语及背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简洁入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个题目其实是出自一个成语,结合课前搜集谁来说出这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分为几部分。

  3、上节课我们还对精彩故事的必备条件进行了讨论,大家喜欢的故事大概有这么几点:有着深刻的道理,情节一波三折,感到惊险,人物的某种品质或精神打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弦,读着有趣、轻松。《螳螂捕蝉》是一个蕴含这些因素的精彩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上节课你圈画出的“依据”是否成立。

  二、品读感悟,赏析精彩

  1、有道理。

  (1)导学:本文精彩因素中最明显的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只想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故事中这个道理是如何来揭示的。

  用课文中的“依据”来说明。

  (2)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少年讲故事来说明,也就是在课文的

  9、11自然段,(3)指名读

  9、11自然段。

  (4)导学:我们可以把它连成一段话来读,最直接说明道理的是哪一句话。什么是眼前利益。

  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5)学生借助课件中蝉、螳螂、黄雀的利益和隐患的图片,直观感受故事情节,体会道理。

  (6)小结:所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危机。这个道理让这则寓言精彩。

  2、惊险。

  (1)导学:这个故事确实告诉我们重要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有惊险之处吗。所谓惊险,也就是让人担心、紧张,并有悬念。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有这样的惊险和担心吗。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小组内逐一说。

  (3)教师引导学生班内交流:文章带给我们的惊险和担心。

  A、担心吴王攻楚,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B、少年想去劝,可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C、担心少年不能被吴王发现或是吴王怪罪他。

  (4)导读:第4~12自然段大部分内容是少年与吴王的对话,谈话的进程比较快,这个过程中你有担心与紧张吗。你会怎样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5)导读:你的一颗心什么时候放下来的。

  吴王恍然大悟了,还记得大臣劝阻时他的固执吗。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6)导学:这时吴王悟出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国家会遭难,百姓会遭殃。)

  (7)小结:同学们,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是呀,吴王终于明白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了,我们也舒了一口气,够惊险。

  3、感人。

  (1)导学:故事中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文中的少年与你们的年纪差不多大吧。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劝吴王,他为国分忧,有一颗爱国心,机智勇敢,他劝得巧妙。)

  教师重点点拨:

  选择时间——“清晨”。因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所讲的故事才显得真实。而且只有清晨有露水,少年才会“沾湿衣裳”,这也才能引起吴王的注意。这个“清晨”的时间是少年刻意选的,显示出其过人的谋略。

《蝉》教案 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

  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改)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蝉》教案 4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字的音,尤其是注意读准“本领”一词的音;并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认识新笔画“横折提”,能认真描摹“识、本、为”三个字。

  3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不以为然、不耐烦”的意思。

  4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重点朗读蝉说的话,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一定语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提示语读出蝉说话时的语气,并在语境中理解“不以为然、不耐烦”的意思。

  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蝉、黄莺、画眉、云雀的资料(图片、文字)

  2将蝉的叫声录下来。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启发设疑

  1听录音(蝉的叫声),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

  (1)渗透学习“蝉”字音、形。

  (2)蝉也叫知了,指导读好“知了”一词“了”的轻声。

  (3)教提示简介(要求学生认真听,努力记):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能在大树的枝干上看到蝉。但只有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似的鸣叫器官。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

  揭示课题53蝉,齐读。

  3朗读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提示:这篇课文讲了有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出示句子)——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自由读句,借助拼音读准句中3个生字的字音:名、本、领(前后鼻音)

  (2)同桌互读句子。

  (3)交流朗读。

  4引导学生设疑。

  提示:在没读课文前,你有些什么问题想通过读文来解决?

  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

  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蝉是怎么学的?l l结果,蝉学会了吗?

  说明:

  结合了解蝉,渗透随机学习“蝉”,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散学习“名、本、领”。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将本课生字学习的重点(读准前后鼻音)加以落实,识字的有效性会增强。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注重引导他们逐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解决自设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学习的方向性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标上小节号。

  2小组交流认读生字的情况。

  3反馈交流对内容的了解:哪些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交流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1)读准“黄莺”一词的字音。

  说明:

  虽不是本课生字,但两个后鼻音在一起比较难读,应随机正音。

  (2)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说说“谁想教蝉学本领?”。

  (3)变换句式说一说。(想要教蝉学本领的歌唱家有……)

  (4)看图认识三位有名的歌唱家。

  教提示简单介绍(学生用心倾听):黄莺、画眉和云雀天生就有一幅歌唱家的嗓子。黄莺又叫黄鹂,因羽毛金黄而得名,它的鸣叫声就像活泼响亮的笛声;画眉鸟,注意它的眼睛,眼圈是白色的。它不仅歌声委婉动听,还善于模仿其它鸟鸣声,虫叫声;云雀,别看它长得不起眼,羽毛的颜色和泥土差不多,可是它的.鸣叫声非常高昂悦耳。

  说明:

  此学习环节围绕着“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这个问题,将字音的校正——“莺”,掌握规范句式的训练——“想要教蝉学本领的歌唱家有……”以及科普知识的传授——简介黄莺、画眉、云雀三种鸟的习性和叫声,融合一体。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简介黄莺、画眉、云雀三种鸟的习性和叫声用以弥补学生知识点上的空白;二是从课文学习的需要出发,只有充分感知黄莺、画眉、云雀歌声的优美,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称它们为“歌唱家”,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蝉学本领时不耐烦、自以为是的态度是错误的。

  4自由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三位歌唱家各自想教蝉什么本领?用直线划出黄莺、画眉、云雀说的话。

  说明:

  阅读课文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动动笔墨圈圈画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应从小培养。教提示应注意指导学生怎样使用直尺端正清楚地画线,保持书面的整洁,这些细小的习惯都不容忽视,从小处着手抓。

  交流:

  (1)提示生配合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补充板书:黄莺教蝉(发音),画眉教蝉(识谱),云雀教蝉(唱歌)。

  (3)指导朗读板书的短句。

  5看板书思考,要成为歌唱家先得学会哪些本领?

  说明: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现阶段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疏通,生字的学习上,而应结合课文内容的了解,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并从中学习怎样边读边想问题。

  发音、识谱是名歌唱家的基本功,成为歌唱家必须要具备正确发音,认识曲谱的能力。而这些学生往往不会关注,教提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

  6带着先前的设疑――“蝉是怎样学的?”这个问题读课文,并找到有关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交流、出示:(不以为然)

  (一摇头)

  (很不耐烦)

  要求读准字音:“不以为然”、“不耐烦”。

  7观察模仿朗读好蝉说的话。

  (1)提示:每当歌唱家想教蝉本领,蝉都说:“知了,知了!”,可每次说话的语气不同。

  一边看老提示的表情,一边听老提示朗读蝉三次说的话,仔细观察,想想你理解“不以为然”和“不耐烦”的意思吗?

  (2)自由练读,争取熟读成诵。

  (3)同桌配合表演,把蝉不愿意学本领的样子演出来,把“不以为然”和“不耐烦”的意思通过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说明: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教提示的声情并茂范读,即可以直接使学生模仿感情朗读,又可以从教提示的表情中体会出“不以为然、不耐烦”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蝉学习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益。

  8交流表演并适当评价。

  三交流读文感受,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1读最后一节,了解事情结果。提示:蝉学会了吗?

  提示:刚才老提示介绍了黄莺、画眉、云雀,我们来听听这些鸟的歌唱声(放录音),用一个词来说说他们的歌声怎么样?

  交流板书:悦耳动听(读好词语)

  提示:不愿意认真学的蝉,它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再放录音)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交流板书:单调

  说明:

  运用媒体,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单调”的意思,同时渗透积累“悦耳动听”一词。从而也使学生感受到蝉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2把句子说完整:蝉的叫声,黄莺、画眉、云雀的叫声。

  3读了课文后,你喜欢文中的这只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根据板书引读课文。

  5读了蝉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把你明白的道理说给大家听。

  说明: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将课文学习分成“有名的歌唱家分别教蝉学什么?”明白要成为歌唱家必须掌握的本领,和“蝉是怎样学的?”两条线索。而文中蝉三次说话时不同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蝉不愿意学本领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感悟课文——“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关键。学习设计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充分发挥老提示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模仿学习,在模仿表演中揣摩、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

  四指导描摹

  1提示:出示“识、本、为”,读一读。

  2借助拼音认识新笔画“横折提”。

  3观察老提示在田字格内书写“本、为”。

  说明:

  写字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尤其指导学生找到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会看“贴”摹字是学生练习写好字的很要重要的途径。写字学习除了要继续关注写字习惯的培养,复习笔画笔顺知识外,现阶段还应在如何临摹字贴上多作指导,使学生能把字炼写好。

  五复习巩固练习生字。

  游戏:看谁反应快。

  1出示:“一天到晚、叫声、有名、本领、不以为然、摇头、结果、识谱。”

  2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练习字字过目读。

  3全班竞赛读。

  (媒体演示,气球上有这些词语,飘动的热气球出现,学生强读气球上的词语。)

《蝉》教案 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2、揭示寓言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3、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揭示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提醒纠正

  提示:“候”与“侯”的区分

  2、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谁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讲清楚。

  三、感悟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

  1、过渡:文中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国王了,可大臣们劝说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少年劝说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交流

  大臣劝说的结果:招来了吴王的`死命令;少年劝说的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大臣怎么劝说的?说的有道理吗?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理由

  (2)出示楚国和吴国的地图,并介绍:楚国在长江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相隔很远,旁边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吴国想要攻打楚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楚国,攻下楚国后,你认为其他诸侯国此时“乘虚而入”,“虚”包含哪些因素?

  (3)学生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吴王固执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比较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区别(课后第三题)

  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少年劝说的结果

  四、感悟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并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两段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比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就是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指导朗读第一句:少年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一定会突出“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些词语,你会意味深长的说吗?

  (6)学生练读句子

  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2)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蝉》教案 6

  一、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背诵三首古诗

  【目标展示】

  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

  一、学习《蝉》

  1、 1.简介作者,背景。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

  (1)从“饮清露” 、“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孤雁》

  1.简介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讨论

  (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

  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鹧鸪》

  1.简介写作背景

  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

  (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 、“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蝉》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2、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3、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通过对多则有趣寓言的阅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学生秋游照片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发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兴趣。

  (二)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1、分组学习,正音、正义。

  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读、加点字、翻译。最后由学生强调重点:找出不能搞错的关键词。

  2、感悟寓意

  再次朗读课文,读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比喻只看见眼前有利可图,却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

  凡事需作全盘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无远见。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对动物形象进行描写的词。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看动画片,展开联想,进行形象再创造。

  用80-100字选择蝉、螳螂、黄雀中的一种,通过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

  (三)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

  (四)拓展

  寓言它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这种说理方式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螳螂捕蝉》的作者西汉刘向,就是擅长于用寓言来说理,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宝。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写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读懂寓言大意并能说出得到的启示。

  枭东徙

  刘向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齐景公出猎

  刘向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辞高僚

  刘向

  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读音bi四声,纠正)吾过,是以逐之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刘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则进行扩写,300字左右。

《蝉》教案 8

  《螳螂捕蝉》教案

  丰台区右安门二小???? 周 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老师能读得有感情呢?(老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对照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掌握的五种方法。

  3、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全班交流

  第一题: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第二题: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在夸赞少孺子聪明、机智、勇敢、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这样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三、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四、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1、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同样是劝,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劝说,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正是聪明智慧。)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也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的复述。

  现代语文是古代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如今大量的古代语言还存在于现代语言中,成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学好文言文,积累大量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蝉》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蝉》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收集八字成语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吴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个死命令,那么,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呢?吴王又下了个什么死命令呢?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生交流。

  4、想象说话。会产生哪些不堪设想的后果……

  5、吴王的态度如何?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吴王?

  (出示两组句子。吴王下了个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比较两个死的意思。

  过渡: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讲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呢?(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学故事,明寓意。

  1、学生读故事内容。

  2、指名说蝉、螳螂、黄雀的共同之处。齐读。

  3、说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4、齐读故事。要求读出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5、练习复述。(出示图片和原文中的词语)

  6、指名复述,师生评价。

  7、交流故事的带来的启示。(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8、吴王恍然大悟,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吴王?(小结板书: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过渡:这究竟是位怎样的少年呢?

  三、感悟少年。

  1、(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在文中批注。

  2、全班交流。(要求:先读出文中的词句,再说自己的想法)

  3、师适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少年的爱国、勇敢、智慧等特点。

  4、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是一种怎样的劝?

  5、学生回答。(板书:少年智劝)

  过渡:少年用智慧劝阻了吴王了,早朝时,吴王如何向大臣宣布呢?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练写吴王早朝时的讲稿。

  2、指名扮演吴王上早朝。

  3、(出示一段古文)学生对照课文边读边理解,并找出表示寓意的一句。

  4、引导学生说八字成语。

  五、作业布置。

  1、找一些成语的典故读读。

  2、小组演演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少年智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教学中,我抓住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少年与大臣的对比,突出少年的形象。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课文中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书和引导学生感悟方面做得还不够。当学生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

《蝉》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纸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愿意将自己的探索经验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看步骤图纸的经验。

  2、步骤图。

  3、蜡光纸和勾线笔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夏天到了我们会经常听到什么在叫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折蝉。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折纸《蝉》的步骤图),进一步理解折叠符号。

  提问(1)这是什么?猜猜折的是什么?(蝉)

  (2)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几种不同的箭头)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吗?

  (3)虚线是什么意思?(按虚线折)

  (4)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叠的`方向。)弯曲的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向反面。)

  2、分享折叠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有谁折好了?告诉大家你是按哪一种方法折的?是怎么折的?折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分别让幼儿讲述两种折纸的方法。)

  3、互相帮助,调整完善作品。

  (1)教师:没有折好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谁知道怎么办?

  (2)同组的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三、结束部分

  评价与展示作品。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王-拼贴》优质课视频+课件PPT教案音乐点评自评等

《蝉》教案 12

  【导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3.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4.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涂墁(màn) 抵御(yù)

  纤(xiān) 蚋(ruì) 轧碎(yà) 鳍(qí) 喧嚣(xiāo)

  罅隙(xià) 跳蚤(zǎo) 钹(b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21~23)段写幼虫落地。(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诗意

  1.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交流点拨】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附: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

  幼虫的穴道

  幼虫出穴后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蝉的产卵

  蝉卵的敌人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月阳光中的歌唱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蝉》教案 13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蝉的图片,学生交流对蝉的认识,了解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2、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看课题《粘蝉老人》,想一想:蝉一般在什么地方?人怎样才能捉到蝉呢?能粘到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孔子看到一位老人手法熟练地粘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孔子听老人讲粘蝉的技巧。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孔子得到的启示。

  4、指导学习生字。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蝉》教案 14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

  2.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初步的空间辨别能力。

  3.引导幼儿尝试用看图示的方法折蝉。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花灯片:折纸步骤图示。

  2.课件-声音:蝉的叫声,图片:蝉

  2.正方形彩纸每人一张。

  三、活动过程:㈠导入。

  1.播放声音:蝉的叫声 。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在叫?

  2.出示图片:蝉 。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外形特征

  ㈡展开。

  1.引导幼儿学看步骤示意图,认识折纸符号。看看折纸步骤图上有什么符号

  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2.帮助幼儿掌握折叠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幼儿逐步观察折纸示意图,请幼儿

  讲讲折法。

  3.教师逐步演示折法

  (1)对折成三角形

  (2)再对折成三角形,在中间形成一道折痕线

  (3)沿着折痕把一角向上折

  (4)用同样的方法折另一边

  (5)把上折的.一角向下折

  (6)用同样的方法折另一边

  (7)翻过来把,把第一层纸的角往下折

  (8)把剩下的一个角向下折

  (9)把两个末端向后折

  (10)把两个小角向前这一点(头),一只蝉就折好了

  4.你认为蝉的哪一步分最难折?让幼儿讲讲还不清楚的地方,老师再细讲。

  5.鼓励幼儿看着折纸步骤图示,尝试折蝉

  (1)提醒幼儿每个步骤都要折齐,压平。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幼儿。

  (2)引导幼儿根据步骤图示,最后画上眼睛。

  ㈢结束

  1.把幼儿折的蝉,都插在大树背景图上。

  2.组织幼儿互相欣赏,交流作品。

《蝉》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

  “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蝉、螳螂、黄雀。螳螂想啄食蝉,黄雀想捕食螳螂。)

  ⑤引读故事。(师引)蝉一心想着——(生读)眼前的.露水,(师引)却没顾到——(生读)身后的螳螂;(师引)螳螂一心想啄食——(生读)眼前的螳螂,(师引)却没顾到——(生读)身后的黄雀;(师引)黄雀一心想捕食——(生读)眼前的螳螂,(师引)却没顾到——(生读)树下的少年。(师引)蝉、螳螂、黄雀,它们(生读)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让学生弄清情节,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进入情境。然后把少年讲的故事找出来,讲述、讨论,理解寓意,并理解少年“用意”。层次十分清楚。]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少年讲了这个故事,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深入探究。

  1、少年的目的达到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那么,少年怎么会想到讲这个故事的?(因为吴王所处的环境与“螳螂捕蝉”有相似之处。因此,少年就通过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称得上是什么呢?(智劝)

  3、小结。侍奉吴王的少年懂得一个好的主意要成功,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他真可算得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分析,深刻地理解少年的形象。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很好地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而且照应了开头。]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吴王很固执,不听大臣的劝说,一定要攻打楚国。但是,后来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坚决地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你读了这个故事,又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1、复述寓言故事。

  2、填空:

  《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从而体现少年的,同时还告诉我们的道理。

  板书: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楚国)蝉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料,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少年的形象,学习他的精神和品质;而且从吴王的角度思考,懂得一个人应该勇于改正错误,还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寓意。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抓得也较为全面,既有理解的训练,又有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简评:徐伟健)

【《蝉》教案】相关文章:

《蝉》教案11-08

《蝉》教案优秀10-07

蝉优秀教案03-19

关于蝉的教案07-28

《蝉和狐狸》教案03-12

《蝉》教案15篇11-08

螳螂捕蝉教案01-19

《螳螂捕蝉》教案03-07

大班蝉和狐狸教案05-02

《蝉》教案(集锦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