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5 12:20:41 教案 我要投稿

简单的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单的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的数学教案

简单的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探索观察能力,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

  课件、梨子、苹果图片等,同桌每2人1捆数量为100的小棒。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100以内数量,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一个数。

  教学过程:

  一、数班级人数,初步认识超过20的数:

  1、复习20以内的数。

  数第1、2组(每组10人)学生人数。

  2、让学生直观认识超过20的数。

  接着数,重点让学生看出:

  2个十再添上1个一是二十一;

  二十九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

  二十九接着数是三十,表示3个十。

  3、迁移类推,脱离直观,思考。

  (1)接着全班人数数,后面一个数是几,是几个十几个一?

  (2)三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几?四十九后面呢?五十九后面呢?

  二、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1、课件演示100只小羊画面,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几只羊。

  2、动手操作,交流探究。

  (1)同桌合作数小棒100根。

  (2)汇报交流,突出方法多样化,并进一步提高100以内数数能力,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A、1个1个数,100个一是100。

  可让回答的同桌同学之一先从65,1个1个数到75,并说出75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接着另一同学从75数到83,并说出83的组成,最后,全班同学从83数到100。小结时,突出数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

  B、2个2个数,以同桌两个两个起立,进行数数。

  C、5个5个数,请一生上台边操作小棒边数数,然后全班学生同桌两人合作,5根5根数小棒。

  D、10个10个数,结合课件演示,得出:10个十是100。

  3、小结。

  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谈谈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数数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并在练习中进三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培养能力:

  1、猜数。

  (1)4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的数是几?

  (2)5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69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4)数出87后面的5个数。

  2、“提问——回答”游戏。

  3、看图填空。

  完成教科书第33页“做一做”。

  4、怎样数比较快?

  5、倒数数。例,从61倒数到56、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巩固练习

简单的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

  2、用途、颜色、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车、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车。(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车是玩具。

  3、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5、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班幼儿上的这一节课,该班幼儿基本能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方法,在颜色、大小上分类掌握较好,但是在形状、以及用途上掌握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巩固对物体的分类,也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学习。

简单的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

  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

  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

  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简单的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加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内容。课本P15~P1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而本节课主要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一个重、难点。这节课也为例2的学习“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打好基础,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个位、十位满十都向前一位进1”。

  根据《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本节课将实际的统计表与计算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读表、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标准》中还提出“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所以在本节课在教学时先估后算,并且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方法,掌握“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经验目标: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利用学过的旧知,通过自主思考、迁移学习新知。

  4、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纠正学生在遇到连续进位往往容易遗漏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1,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设计思路

  在课堂的开始,谈话导入,与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珍奇动物,并且出示《中国特有动物种数统计表》,让学生在统计表当中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中国特有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共有多少种?”。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先估后算,并且交流自己不同的估法,估算结束后,进行计算的教学环节;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依照“个人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展示计算成果”进行教学此环节,在全班展示计算结果时,先让学生充分的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生生互动,生提问题,生解答,在此环节解决本节课关键问题“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新旧知的差别,揭示本节课题“连续进位加法”。练习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做一做”,学生练习两道给出竖式的进位加法题,做完后学生间交流算法;第二个层次“连一连”,根据横式写竖式进行计算,找出反例,强调学生易出错点,同位两人交流算法;第三层次“解决问题”,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

  最后,小结交流此课收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很多珍奇的动物,你都知道哪些?生:我知道大象,老虎,熊猫

  师: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很多独有的动物,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比如:熊猫、东北虎、丹顶鹤等课前,老师对我们国家的特有动物做了一项调查(出示《中国特有动物种数统计表》),通过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哺乳类动物有110种;鸟类有98种;爬行类有25种;两栖类有30种?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生1:哺乳类比鸟类多多少种?生2:两栖类比鸟类少多少种?

  师:我们刚才提的是一些有关于“比多少”的解决问题,你能不能提出其他类型的解决问题?

  生1:哺乳类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特有动物?生2: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特有动物?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中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喜欢的生活情境,自然的通过统计表为连续进位加法作知识铺垫;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迁移渗透,尝试计算

  1、估算

  师: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生:98+25师:让我们先来估一估“98+25”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的方法。生1:把98估成100,100+25=125,所以98+25大约是125、

  生2:把98估成100,25估成30,100+30=130,所以98+25大约是130。

  【设计意图:自然的引出“估算”,展示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为下节学习估算作铺垫。】

  2、计算

  师:刚才我们估出了大约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可以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写到练习本上。(生尝试计算)

  师:很多同学都算完了,请同学们把自己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算法)

  师:有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计算的方法?生:5+8=1390+20=110所以110+13=123师:这位同学计算的方法真巧妙,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计算十位90+20=110,再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还有其他计算的方法吗?生:(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师:他讲完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生:8+5=13,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8+5满十该怎么办?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生:个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9+2=1111+1=12十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十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师:他说的语言既简练又清晰,谁能再来说一说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师:请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根据预设去生成,如果在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算法,只要有理就及时肯定,这样注重开放与生成,才能构建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在研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到知识的原汁原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始终是平等的、合作的、相互尊重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统一计算要求

  师:现在,老师想把这个竖式重新的在黑板上列一次,请你说,老师来写。在老师列竖式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老师的?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横线要用尺子画,进位1要写好。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新的写一遍竖式。(师引领学生说:98+2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8+5=13,写3进1;十位上9+2=11,11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12,写2进1;我们把这个1写在百位上;所以98+25=123、请同学们记得要把横式上的答案写上,单位名称不要落下。让我们一起口答一下。)

  师:同学们的声音都非常洪亮,现在请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98+25竖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完成加法竖式,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醒学生在运算时注意的事项,对知识进行再次梳理。】

  4、对比新旧知识,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加法,和以前所学习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笔算加法和都是两位数,而今天的笔算加法和有三位数。师: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两个加数相加,和变成三位数了吗?生: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习的只有一次进位,而今天学习的有两次进位。

  师:他观察的可真仔细,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满十也像前一位进1;连续发生了两次进位。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就是“连续进位加法”(揭题)。【设计意图:知识往往在对比中学习会记忆的更加深刻,通过学生纵向的知识对比,更能突出今天所学知识的主题,既“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既巩固旧知,又逐渐的形成知识体系。】

  (三)练习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想不想挑战自己?下面请你把这两道题写到练习纸上。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且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是如何计算的?

  (教师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分别找两名同学说一说计算方法,在两名同学说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计算的方法。)

  2、连一连

  师:找位同学解释一下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把两个叶子上的数加起来,找一找哪个花朵是叶子上两个数的和。师:请同学们把竖式列到花朵旁边,帮助叶子找到他的花朵朋友。

  (学生在展示此部分内容时,找三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实物投影,在评价之前,引领学生先发现优点,在提出不足。第一位同学是忘记写进位1的,通过集体的强调,再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写进位1;第二位同学是十位上的数相加忘记加上个位上的进位1,通过互相提醒,达到强化提醒的作用;第三位同学书写规范工整,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以做到榜样的作用。)

  3、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做了那么多计算题,都做的非常好!王阿姨为了奖励我们,邀请同学们去她的养鸡场参观一下,请你看一下,你在她的养鸡场当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鸡有85只;母鸡有77只;公鸡有59只。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让我们提出一些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生1:公鸡和母鸡一共多少只?生2:母鸡和小鸡一共多少只?生3:小鸡和母鸡一共多少只?

  师:现在就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横式不要忘了写,单位名称不要落下,答要写完整。

  (学生展示的时候,找同学上来直接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有错误的话拿出来及时提醒,反复强调,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当中经常出现的错点。比如:横式上答案陋写,抄错;答写不完整等?)

  (四)课堂小结师

  我们今天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的内容,知道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相加满十也要向前一位进1;并且我们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加强计算练习,做一名计算小能手!

简单的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巩固加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简单的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出示图片“物品价格”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或者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图片“足球墨水”:

  (1)师:一个小足球多少钱?(15元)请你在桌子左边摆出它的钱数。(同桌互相检查对方摆得对不对)

  师:一瓶墨水多少钱?(3元)请你在桌子右边摆出它的钱数。(同桌互查)

  老师边板书边提问:买一个小足球和一瓶墨水,一共多少钱?请你看着自己摆的钱数,说一说。(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算的?(板书:15元+3元=18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求整体)

  (2)师:根据这两个条件,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一个小足球比一瓶墨水贵多少钱?或一瓶墨水比一个小足球便宜多少钱?)

  板书:一个小足球比一瓶墨水贵多少钱?

  问:怎样求这个问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板书:15元-3元=12元)

  15元减3元是不是12元呢?请你摆学具验证一下。

  2、教学例8

  出示图片“飞机图”:

  师:一架玩具飞机多少钱?(25元)请你摆出它的价钱。(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边叙述边板书:小华有20元钱,他想买一架玩具飞机,够不够?(不够)

  师:请你摆出小华的钱数,摆完后同桌互查。

  问:还差多少钱?请你看着自己摆的钱数说一说。(指名回答。)

  问: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板书:25元-20元=5元)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求差)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5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做一做”)

  师:一条毛巾多少钱?(3元)

  一把牙刷多少钱?(2元)

  一枝牙膏多少钱?(4元)

  师: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请你完成下面的三个问题。(可以直接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摆一摆学具,再填出钱数)

  2、帮助小动物算钱数。

  出示图片“动物商店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动物算一算买东西要用的钱数吗?

  问:小兔子买了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小鹿有1元钱,它要买一个转笔刀,应找回多少钱?

  小象要买一个茶杯和一个毽子需要花多少钱?

  小猴子有10元钱,它要买一个玩具汽车和一根跳绳儿够不够?

  3、小组讨论:小亮有16元钱,买了下面的那几种物品后,正好把钱用完?

  出示图片“购物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怎样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吗?

简单的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联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联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间

  (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流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联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4分钟后两人怎样?

  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联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米(2)1000米(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简单的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第二册31—33页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使学生能进一步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记住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正确熟练数、读、写100以内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2、会整十整十地数。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能很快数出过九的数。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全体从1数到100

  2、指名按要求数数或全班一起数。

  从2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38

  从60起,十个十个地数到100

  从4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60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70

  从89起,一个一个地数到38

  从74起,一个一个地往前倒数到52

  3、教师出示幻灯片,摆小棒,全班同学一起快速回答所摆小棒表示多少。

  (用“有个十和个一”的'形式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三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

  “这里一共有几根小棒?”(一共有35根小棒)

  “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那么3个十和5个一又组成多少呢?”

  2、巩固:

  (1)学生同桌2人摆小棒,先由右边说5个数,左边同学摆小棒,再互换。读数的同学注意观察摆小棒的同学摆对了没有。教师巡堂并指导。

  (2)脱离小棒说数的组成:

  ①由教师说数,学生回答数的组成。

  ②同桌2人一人说数,一人说数的组成,每人朔个数。

  ③教师点学号,指名个别说说自己的学号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做33页,做一做和37页练习七第5题和第7题(可先独立完成,再指名答)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出48后面7个数来。

  2、写出个问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来。

  3、填空:47、———、49、———、51、———、53、———、55、———

  10、20、30、———、50、———、———、———

  45、50、55、———、65、———、———、———

  4、49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60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87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简单的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简单的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简单的数学教案10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游戏过程: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标记。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游戏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简单的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板书)谁知道8÷4=2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8÷4=2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如: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以(MN)为对称轴做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B

  (3)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3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他评。

简单的数学教案13

  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简单的数学教案14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彩色笔

  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起点可以到达不同的路,同一条路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1、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从不同方向描述路径,如:从家到幼儿园经过哪?从幼儿园到家经过哪?从家到幼儿园可以走哪几条路?

  2、学习经验

  引导幼儿看情境主题图“小红帽”观察路径,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情境图。理解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

  3、让幼儿翻开幼儿用书。

  4、看上图,图上有那些小动物,每条路上有什么东西。

  5、找找看,贝贝羊到邻居家去,路上有什么?

  6、其他小动物到邻居家去,路上会有什么?

  7、根据上图,让幼儿再下图找出每条路上分别有什么实物,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简单的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

  3、根据对分数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取其中的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难 点: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引入课题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想:上面分别把什么平均分?(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

  2、过渡

  (1)上面又是把什么平均分?

  (2)用剪刀把4个小正方形剪开 ,一个小正方形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呢?这时又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把几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①剪一剪,说一说。右图把一个大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有4个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两个图的整体有什么不同?(左图中整体是1个大正方形,右图中整体是4个小正方形。)

  ③试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说把什么平均分?(6个苹果)

  平均分成了几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2份呢?(有几个?)

  2、看来,我们可以把几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1)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2)同桌同学相互举例说说。(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引导学生注意不要把个数就当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数了。)

  3、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1)第1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涂色。(把9个△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2份就是总数的)

  (2)第2题。

  ①先填写。

  ②后说理由:着重说说1份有( )个,2份有( )个的道理。

  (3)第3题。

  ①小组探究(用小棒操作)。

  ②反馈分法。(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反馈填数,说说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

  2、练习二十二第2题。(涂色,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3、练习二十二第3题。(填数,说填写的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1)尝试填写。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是( )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

  【教学反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自然升华到新知识的学习,即由以前把“一个”东西平均分过渡到把“几个”东西平均分仍可用分数表示,并通过操作、说意义等方法来巩固新知识。

【简单的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按简单规律排序》附反思04-05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简单的分数加减法04-08

《除法》数学教案04-02

初中数学教案05-28

《估算》数学教案04-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4-24

关于数学教案10-01

有关数学教案12-23

趣味数学教案02-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