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4-23 09:17:1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散发着清新泥土芬芳的早春,早操集队时孩子们有意无意地看着蓝天上奇形怪状的大片云朵,孙意林这个大调皮指着天上的一片云张牙舞爪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看,怪兽在追大熊。”很快他前后左右甚至更多的小朋友都开始满眼闪光、饶有兴趣的观看起云来,真的是“好之不如乐之”,我不忍心打断孩子们的兴致,当体操音乐响起时,孩子们的思绪被收了回来。当时我们在进行《大自然探秘》这一主题活动,结合主题活动中“会变的云”,我顺势利导的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在结合孩子们真切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获取知识,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快乐体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幼儿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各种形态的云。

  2、通过想象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幼儿作品的展示,感受绘画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幼儿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各种形态的云。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形态云的图片、课件、彩笔、大幅绘画背景图,小黑板的背景图。

  2、经验准备:观察云的各种形态。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户外观云,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说出观看到的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感觉的?

  2、幼儿尝试画出看到的云

  二、幼儿结合观察经验交流绘画内容。

  1、谈话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蓝天下亲眼观看了天空中的云,谁来说说你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

  2、幼儿交流所画的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出示各种形态云的彩色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所看到的云像什么?

  三、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感知云的变化

  1、(小朋友们在户外画的云一团团,一片片的聚在一起真开心。可是我看到有一朵云很孤单,他在到处找朋友,他会找到朋友吗?你们看)播放课件(课件内容孤单的小云朵飘呀…….飘…….小云朵看到小花变成花朵型,看到小鱼变成鱼形,看到毛毛虫变成虫形)感受云的变化。

  2、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到的小云朵找到朋友了吗?它变成了什么?

  3、小云朵飘呀飘,他还会和谁交上朋友呢?出示小黑板绘画背景,教师板前范画,幼儿观察教师画云变换时的绘画方法。(师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画出狗的头请小朋友观察是什么,同时讲授在画云朵变身的样子时要用大半圆连续画出样子,这样变出来的样子才会像云一样轻飘柔软;教师接着演示兔头的画法。)

  四、幼儿绘画活动

  出示三幅背景图,幼儿运用老师示范的绘画技巧在背景图上发挥想象、绘画。(小朋友们,如果现在你是小云朵,你想和谁交上朋友,变成什么呢?请拿出画笔用半圆形的弧线画一画吧。)

  五、作品欣赏

  1、展示幼儿作品,幼儿自评、互评,欣赏作品。

  2、(小朋友们,小云朵在大自然里交上了许多好朋友,看,他正和好朋友们一起拥抱呢?他是怎么掉下来的呀?)播放课件(内容是小云朵变成鱼点落下来)并小结。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充满乐趣的通过绘画再现观察与想象,自信、大胆的创造,从而轻松愉悦的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活动中幼儿自然地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活动成功的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换牙的基本常识,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了解换牙的情况。

  3、观察、记录牙齿的外形特征,了解牙齿的基本外形结构。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幼儿调查表、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分类统计

  1、我们进行了一次牙齿大调查,你的调查结果怎么样?

  2、把记录表按照我们的标志来放好。

  3、统计换牙人数。

  二、讨论

  1、你在换牙时有什么感受?

  2、换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为什么我们要换牙呢?

  4、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牙齿?

  5、记录方法。

  三、总结

  1、你们讲的真好,老师今天为你们请来一个人,猜猜他是谁?

  2、让他来告诉我们怎样让我们的'牙齿长得又坚固又漂亮。

  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牙齿的模型、小镜子、牙刷、各类食物、图片等,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亲身体验了正确的刷牙方法。本节课让幼儿们通过看、摸、吃、想、辩,让幼儿从体验中获得知识,给幼儿创造表达、参与的机会。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自由设计画面,创作出有生活情景的下雪天堆雪人的场景;

  2、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同时,幼儿可根据需要,可单人进行作画,也可自由结对进行作画,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事先在活动室布置下雪天的场景。

  (2)物质准备:1、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绘画纸;2、水彩笔、油画棒、勾线笔;3、大的展示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愉快地玩音乐游戏——《堆雪人》

  1、在创设的雪景氛围中导入课题。

  2、音乐游戏——《堆雪人》

  启发幼儿用夸张的表情表现雪人的情绪。同时启发幼儿用优美的姿态表现下雪天堆雪人、玩雪仗的场景。

  二、教师示范画,引导幼儿相互讨论。

  1、教师:"冬天来了,小雪花悄悄地飘落下来。小朋友,在下雪天里你最喜欢什么玩什么游戏?"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堆雪人,这个主意不错,可是我们这没有雪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2、师引导幼儿描述雪人形象,并示范画一种雪人的形象。

  师:"那我先来堆一个大雪人,大雪人是什么样子的?"师:"大雪人看到那么多的小雪花来和它做游戏,心情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开心的表情。

  师根据幼儿口述的雪人形象,绘画自己心目中的雪人。

  三、交代要,引发幼儿作画的欲望。

  师:"瞧,老师画的大雪人孤零零地站在雪地里,它觉得有些寂寞,你们有什么好主意来帮帮它?"幼儿相互交流并回答。

  引导幼儿绘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要堆的雪人模样,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添画,如冬天的房子,很多小朋友一起游戏等。

  四、幼儿自由选择绘画的纸和笔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

  六、音乐游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1、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喜爱的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伴的作品。

  2、鼓励幼儿主动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绘画的作品内容。

  活动反思: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主题活动《快乐的冬天》,可最近的天气总是阳光高照,没有一点冬天的影子。为了让幼儿能感受一下冬天的明显季节特征—下雪,我吸收了上海名园长陈定儿主编的《幼儿园文学整合教育研究成果集》中的先进理念,设计了本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喜欢的故事情境,将美丽的雪景融入故事,将文学故事与幼儿的`技能进行巧妙的融合,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运用多种材料制作雪花。当我把小朋友用橡皮泥宝宝、棉签宝宝、皱纸宝宝制作的雪花展示给大家看时,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喊起来:“下雪了,下雪了” ,从而成功地把幼儿带到了雪花纷飞的冬天,不但让幼儿感受到了冬天明显的特征——下雪,还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粘、画、搓的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最后在此情景中,利用冬天的下雪风景图,激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大胆讲述,以满足幼儿表达的欲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在设计提问时,还没有充分估计到幼儿的实际水平,比如:在讲完故事后,我原以为幼儿一定能回答出我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啊?”,谁知他们不但没回答出来,还说出故事中根本没有的角色来,好在我及时改变提问,才使活动能顺利的展开。如果我把提问变为:“故事里谁变成了雪花?估计效果会更好”;还有我在回应幼儿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当;幼儿根据我说出的句型充分开动脑筋,说出了这样一句:小雪花飘啊飘,飘到了太阳上,太阳也变成白白的了,我没有及时反应过来,而是表示赞同,无形中给幼儿灌输了错误的知识。因此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更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及时地反馈给幼儿以科学正确的信息。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布的防水性,知道不同的布吸水性不同。

  2.能选择防水性较强的伞面进行二方连续图案的装饰。

  3.对实验活动感兴趣,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的准备:杯子、纱布、棉布、防水布、雨伞、记录纸等。

  2.知识经验准备:知道下雨时我们使用的雨具具有防水性。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有一天。三只小猪正在外面玩,突然下起了大雨,三只小猪淋得全身湿湿的,他们生气极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要是我有一把雨伞那就更好了。”

  (一).了解三种不同材质的布

  1.出示纱布

  教师:于是三只小猪忙开了,猪老大在药箱里找到了一块布,你知道这是什么布吗?是什么样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你在哪见过这样的布?

  幼儿:纱布

  幼儿:有空隙

  幼儿:有洞的,抹上去毛毛的。

  幼儿:医院里有这样的布。

  小结:猪老大找到了一块纱布,它由许多细细的纱线组成的,薄薄的、透明的,摸上去毛毛的。

  2.出示棉布

  教师:猪老大在衣柜里发现了一块布,你知道这是什么布吗?是什么样子的?摸上去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布?

  幼儿:白色的,摸上去软软的

  幼儿:家里的床单就是这样的布

  幼儿:衣服也是用这样的布做的

  小结:原来猪老二找到了一块棉布,它是由棉线做成的,棉布摸上去软软的。我们的衣服就是拿棉布做成的。

  3.出示防水布

  教师:猪老三在桌子上找到了一块布,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布?

  幼儿:有颜色的布

  幼儿:厚厚的布,摸上去滑滑的,很舒服

  幼儿:家里桌子上也有这样的

  幼儿:我在商场里见过

  小结:猪老三找到了一块滑滑的布。

  (二).探索各种布的防水性

  1.出示大记录表,猜想水碰到布的现象。

  教师:你们瞧,三只小猪把这三块布做成了三把雨伞(出示大记录表),我们来猜一猜,哪一顶伞最好用呢?为什么?

  幼儿:猪老二做的伞最好用,因为布上没有洞

  幼儿:猪老三的伞最好用,因为那布摸上去滑滑的

  2.用五角星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把你身上的一颗五角星贴在你觉得最好用的伞的对应表格内。

  3.教师示范,提出要求

  教师:很多小朋友都觉得猪老三做的`伞最好用,到底是不是呢?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滴管在三种布上滴上几滴水,看看水滴在这三种布的表面上是如何变化的?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了?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了?并请你仔细观察,并记录在记录表上。如果这种布能防水的请的请在下面方格内打√,不能防水的打×。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5.展示记录单,交流结果。

  教师:谁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呢?

  幼儿:猪老三做的伞最好用,水滴在布上没有渗透进去

  幼儿:我觉得也是,其他的布都渗进去了

  教师:请你把身上另一颗五角星贴在实验过后最终结果。

  6.了解防水布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得知:棉布上的水是渗透进去了,而纱布不能防水,老三做的伞是最好用的,这块能防水的布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幼儿:防水布

  小结:防水布之所以能防水,是因为在布的上面有一层防水保护膜,当防水布遇到水的时候,保护膜会紧紧地将布包裹起来,所以水会滴下来。

  (三).装饰伞面

  1.欣赏二方连续图案,提出创作要求。

  教师:今天三只小猪用防水布做了好多的雨伞,但是他们觉得不够漂亮,请你们帮帮小猪,用二方连续图案来装饰雨伞。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二方连续图案,他们是怎么样的?它应该画在伞的什么地方?颜料能不能沾的太多水呢?为什么?

  幼儿:那些图案是有规律的

  幼儿: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都是一样的

  幼儿:应该画在伞的中间,颜料不能沾太多的水,否则那雨伞会漏雨的

  小结:二方连续图案就是以一个图形为内容的,有规律的、连续的、循环的图样。它可以画在伞边上,也可以画在伞面上,画画的时候颜料不能有太多的水,否则会掉下来的。

  2.幼儿创作

  分享与交流

  教师:小朋友把雨伞装饰的真美丽,三只小猪开心极了。我们把美丽的雨伞拿回去给其他小朋友欣赏欣赏。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学习用统计表按图形的两个特征统计图形数量。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2. 大象、小鸟、鱼、乌龟、图片。

  3. 统计表图一、图二、铅笔。

  活动过程:

  一 师:今天有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了,看看谁来了(鱼、小鸟、小鸡)?这些小动物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呢?(都是用图形拼成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呢?

  ?二、学习用统计表统计几何图形数量。

  1. 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记录每一种图形数量。

  2.出示统计表(图一),指导幼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和方法,学习按形状统计出乌龟图案中每一种图形的`数量。

  3. 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颜色记录乌龟每一种图形数量。

  4. 出示统计表(图二),学习按形状、颜色统计乌龟图案中的图形数量。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统计乌龟的图形数量,统计时要仔细观察,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统计,不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能用统计表按图形的形状、颜色统计图形数量。

  为每组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3幅及统计表(图二),幼儿自选图片进行统计。

  四、师幼一起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五、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按形状、颜色对图形进行统计,而且小眼睛观察的仔细认真,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老师还有一些图形图片,小朋友可以自己进行拼搭,并用统计表统计。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活动有30名幼儿参加,分成三个小组,每组10人。第一个导入图片环节,动物是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每个图形外边框是不同颜色沟边,图形本身是白色,这样从视觉上很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图形。活动一开始,幼儿兴趣浓厚,每当提问某种图形有几个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有的幼儿伸出手指头,有的站起来,都抢着争当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环节,幼儿自选一幅图片进行按两个特征统计。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如机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自始自终都围绕着老师创设的环境进行,刚开始老师让幼儿了解“发现”一词,循序渐进,让幼儿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活动基于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已有发现磁铁的经验,启发幼儿回忆有何发现。在幼儿操作后,在记录纸上画下自己用磁铁吸住的`东西,记录纸下方注有“姓名”一栏,但没有一个小朋友将自己的名子填上,没有起到作用。

  在幼儿分别讲述自己用磁铁将什么东西吸起来的时候,老师应引导幼儿是怎样把不是磁铁的东西吸起来的,在比赛前,老师没有交待幼儿一定要吸不是铁的东西。

  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应引导幼儿合作探究,在数数量时应让幼儿自己数自己组的数量,再报出来,或者为了更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可在比赛时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几个人拿东西吸,一个人专门记录吸到的东西,并数数。

  本次活动有静有动,有可操作性的由西,整个活动安排的比较轻松。

  本次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其它幼儿无法参与进来,幼儿无法实现相互交流,无法实现互动,这个环节值得老师思考。

  “让幼儿与环境对话”表达了环境创设的一种新取向,实现了环境创设的一种质的转变:变静态环境为流动环境,变单一环境为整合环境、变局部环境为宏观环境,变物质环境为心理环境,同时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发挥了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真正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对话”。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包馄饨的技能,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2、体验家乡的风味小吃,感受自制绘本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 大班温州童谣表演《吃馄饨》、PPT。

  2、 馄饨皮若干、馅料若干、调羹人手一把、碗、纱布、托盘等若干。

  3、 湿毛巾人手一条。

  活动过程:

  一、温州童谣表演《吃馄饨》。

  二、教师谈话,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小朋友们,在这首童谣里面你听到了什么?吃了馄饨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

  小结:原来馄饨汤喝了会让我们的眼睛变亮,馄饨还可以搭配别的食物一起吃。那真是太美味了。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吃完了还要把碗送回去。

  三、教师向幼儿介绍包馄饨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包馄饨的材料和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

  (馄饨皮、馄饨馅、托盘、勺子)

  四、教师讲解示范如何包馄饨。(出示视频)

  1、幼儿观看视频,怎么包馄饨。

  2、示范包馄饨

  包之前袖子卷卷好,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净。取一张馄饨皮平铺手心,用勺子取适量的陷放在馄饨皮的中间,不能太多。将馄饨皮的四个角往中间包,注意不能把馅露出来。最后把包好的馄饨轻轻放入托盘中。

  五、幼儿练习包馄饨,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擦干净小手。

  2、教师提醒幼儿包馄饨时馅要适中,要包得不露馅。

  3、包好后陪伴老师端出去煮熟。

  六、观看现场自制绘本《美味的.馄饨》

  就在小朋友看表演、包馄饨的时候,我们的张老师把这一切现场编辑成了一本电子绘本书,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七、请客人老师品尝馄饨。

  食堂的阿姨们把小朋友包的馄饨煮熟了,哇!真是太棒了!我们请在坐的客人老师一起来品尝下我们亲手包的馄饨吧。看哪位小朋友会大胆地并且有礼貌的请客人老师品尝。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意图:

  让幼儿感知卡的特性,懂得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激发幼儿对卡的兴趣,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积极探索。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磁卡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使用的便利。

  2、体验合作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收集到的各种磁卡;统计表四份;小树四棵;苹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收集的磁卡,了解磁卡的不同作用

  你收集了什么卡,有什么用?

  幼儿自由讲述

  (医疗卡、交通卡、银行卡、充值卡、观光卡、会员卡……不同的卡有不同的用处,有了这些卡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

  二、按磁卡的作用做标记、分类

  怎么分呢?

  每张桌上都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一样作用的卡放在一间房子里。那么怎样才能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卡住的`房子呢?

  如果是银行卡的家,可以设计什么标记?

  如果是会员卡的家,我们画个什么标志呢?

  幼儿合作设计标记、分类。

  3、说说哪一组能最快地拿出顾客想要的商品,体会层级分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货物分了又分,又整齐又方便,顾客来购物一下就能找到)。

  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运用层级分类的方法布置旅游商品柜台,丰富“开商店”的游戏。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在过程中,参与了,体验了,提高了,成长了。让我们继续探究,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历练能力,展现才华。

大班教案 篇9

  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了解4的分解组合。

  2.初步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记录的习惯,并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学习4的分解和组成。

  2、难点: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4条小鱼,两个鱼缸,1、2、3数字卡片每人一份,数学练习册,画有分合号的纸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3的分解和组成”

  教师:“上次我们学习了3的组成和分解,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3)我们将数字3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两种)分别是:(1和2、2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3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3”。如:“我说1”、幼儿答出“我说2”。

  二、讲述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分解组合的兴趣。

  小兔家里有两个鱼缸,小兔子买回来四条金鱼,要把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里不过不知道怎么分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吗?有几种分法?

  三、解决问题,了解4的分解组合。

  1、教师:“小兔有四条金鱼,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鱼缸里,可以怎么分呢?谁想来试一试?”“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儿我就忘了。”

  2、教师:“教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请小朋友们都来分一分,分完以后做记录。”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并记录。

  3、幼儿操作完后,请几个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把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选取两种分法,即按顺序分和无序分。

  四、发现问题,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

  1、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哪种分法好,容易看得清楚,记着方便,不容易漏掉,为什么?

  2、教师小结:按顺序分,一边的数越来越大每次多一个,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次少一个。分出来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不变,都是4。

  3、幼儿操作练习:按顺序分合一个数,然后再在有分合号的纸条上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师进行小结,用分合式表示,和幼儿一起读出分合式并讲解分合号,总数与部分数。

  五、游戏“我的伙伴在哪里”听音乐做游戏。

  请幼儿自由选择数字[或实物卡片]拿在手里,随音乐自由表演,音乐停止,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找到另一个数字卡片,要求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在一起是4.可以自由交换卡片重新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学习4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兔子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4的3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4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复习8的组成,理解8的第一、二组加减含义,会根据算式算出得数。

  2、对加减运算感兴趣,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快乐。

  3、书写和表达、动手操作相结合,积极参加数学加减活动。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气球上打印7的组成;背景小鸡的家、8的`一二组加减(活动的、书写的、游戏的)、记号笔、抹布、花娃娃、夹子、数字1-8

  经验准备:学过8的组成,对7以内加减有一定理解。

  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情境——庆祝小鸡搬家)

  游戏:放气球(歌曲问答:气球上面有题目,我们大家来放气球,8可以分成1和几,1和几组成8……)

  (二)集体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情境新房子里的小鸡的颜色不一样、小鸡去玩)

  1、根据颜色不同,幼儿理解1只红小鸡和7只黄小鸡合起来是8只,引导列式计算1+7=8

  2、把小鸡位置进行交换,幼儿感知小鸡总数不变的道理(巩固理解加法交换律),引导列式7+1=8

  3、分别以1只小鸡去玩和7只小鸡去玩,引导孩子列式8-1=7和8-7=1,理解减法含义。

  4、共同整理朗诵。

  (三)探索学习8的第二组加减(情境:看花,为小鸡家门前的花娃娃打扮:用夹子扎辫子)

  1、为花娃娃打扮;根据上面的算式,请你用夹子帮忙算出得数,既扎好了辫子又算出了得数。请大家试一试。

  2、把花娃娃送到相应的花园里。(如2+6=送到8号花园)

  3、孩子的经验作一整理。引发:你为花娃娃扎了几个辫子?为什么?

  得出:2+6=8、6+2=8、8—2=6、8—6=2

  4、小结:8的第二组加减。

  (四)总结活动

  看看花娃娃有没有哭。(评价对错)

  延伸活动:区域活动中进行练习加减,学做小博士。

  活动反思:

  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3

大班区域活动教案_大班教案06-20

大班的教案06-11

大班教案06-08

大班教案【精选】08-16

大班教案(经典)09-04

大班教案【经典】07-24

大班教案07-20

大班教案(精选)11-16

[经典]大班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