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30 08:44: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 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结构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导入

  自古至今,爱莲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莲的赞歌的,为数也不少。这里选录的三篇散文,选材和写作的角度不一样,主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选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写的;又可以从表达的中心的角度,看它们通过描写对象赞颂了什么

  “辨异”,不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选材和描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更要揣摩作者托物言志的“志”的侧重点在哪里。

  二、 自读课文

  1、 读准以下生字词。

  坚韧() 泥淖() 甙() 心旷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解释

  委身:把自己的身体、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况下)

  泥淖:烂泥;泥坑。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矜持:拘谨;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葩,花。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批评的地方。厚,过分。

  一尘不染:一点灰尘也不沾染,这里有清洁纯洁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连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住耶溪南》)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三、 正课

  1、 读《我爱莲有实》,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简介莲子,表达对莲子的衷心爱慕。

  第二部分(3段),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说明莲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对人们的启

语文教案 篇6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 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ué) 瞋(chēn) 杓(shá) 戮(lù) 鲰(zōu) 跽(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5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乐园》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