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5 09:50: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优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优选15篇)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能够辨别汽车大小的不同。尽量不超过三条。

  2.能够认识大小标志,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汽车。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汽车排序相关图片、大小标志图片、生日歌曲伴奏。

  纸面教具:大小连线图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汽车王国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汽车王国,今天是汽车国王的生日,你们愿意为他一起庆祝吗?

  ——大家跟着小精灵一起去见国王吧。途中我们会经过三个停车场,必须完成3个任务才能见到国王。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大小标记,并按要求停车。

  ——小朋友停车场里有几辆汽车?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是表示大小的标志。猜猜哪个是表示大?哪个表示小?

  ——停车场①:请小朋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汽车排好,最大的汽车排在小红旗的后面。

  ——停车场②:请小朋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汽车排好,最小的汽车排在小红旗的'后面。

  ——停车场③,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汽车排好。

  三、出示纸面教具,引导幼儿将物品,按照大小,分别与大小标记连线。

  ——小朋友们,看看图片上哪些物品大,哪些物品小?

  ——把大的物品和表示大的标志连在一起吧。

  ——把小的物品和表示小的标志连在一起吧。

  四、教师总结,引导小朋友一起跟着小精灵去给国王庆祝生日。

  ——小朋友真厉害,我们已经完成3个任务了,现在就跟着小精灵一起去为国王庆祝生日、一起去吃蛋糕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2

  一.分析教材

  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的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0离园……这样易引起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 、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人手一只钟,让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掌翁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始终以为主体。根据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人手一只钟,实物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部分在活动我避免了"一言谈"和"问答",注重主动的`观察,鼓励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观察钟面,指导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本环节,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说说几点钟,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想一想,2点到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看图拨时间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讲讲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在每组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结束了。

  六.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操作及游戏活动中,感受对应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小狗盖房子图片、其他小动物、木头、食物等一一对应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五只大象和五根香蕉对应图片(幼儿每人一份)、胶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引出帮助小狗盖房子。

  ——图片上是谁?

  ——它的旁边有什么?

  ——猜猜他想干什么?

  小结:原来小狗想要盖新房子,它需要很多的木头。小动物们听说小狗要盖房子,纷纷来帮忙。一个小动物帮他搬一根木头,大家一起盖房子。

  二、出示图片,教师启发幼儿回答问题,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谁来帮助小狗?来了几只?要搬几根木头?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再次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小狗的'新房子终于盖好了。为了感谢小动物们,小狗要请他们来新家做客。

  ——来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来了几只?

  ——小狗请它们吃什么?吃了多少?

  ——请你帮助小狗分食物吧。

  四、出示图片,请幼儿操作,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关系。

  ——小狗也请了大象,大象伯伯来晚了,谁来给大象分香蕉?

  五、分发纸面教具大象和香蕉,请幼儿实际操作。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图形,幼儿跟它们打招呼)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讲述)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xx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藏在食品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幼儿边看边讲述)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根据小蛇肚子的形状,进行食物的匹配与简单组合。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经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课件准备:小蛇插图、不同形状帽子的蛇、不同形状的食物等课件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插图,引起兴趣。

  ——有一只小蛇东看看西看看,原来它肚子饿了,想找东西吃,它想吃什么呢?

  二、观看小蛇肚子,复习感知图形特征。

  1.播放小蛇肚子里有圆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小蛇吃了水果,请你猜猜是什么水果,为什么?

  ——小蛇吃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吃完圆圆的苹果,小蛇的肚子也变成圆形的了。

  2.出示圆形图片,师幼讨论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的,它没有角,只有一条圆圆的边。

  3.播放小蛇肚子里有三角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4.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直直的是三角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三角形的角。

  5.播放小蛇肚子里有正方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6.出示正方形图片:正方形由四条边四个角组成。直直的'是正方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正方形的角。

  三、操作课件,玩游戏“喂小蛇吃食物”,尝试图形匹配。

  1.出示三只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幼儿根据小蛇帽子的形状选择相应的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

  ——小蛇要吃和它帽子形状一样的食物,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分别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把各种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为什么这样送?

  2.教师出示半圆形(或长方形)的食物图片,幼儿将两个相同图形拼成另外的图形送给小蛇(如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个半圆形(长方形)食物能喂给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到食物呢?

  小结:原来,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长方形)拼合在一起也可以变成圆形(正方形)。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打印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投放到数学区,幼儿继续操作“喂小蛇吃食物”图形配对游戏。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能够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分类。

  2.玩玩中体验和点点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点点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这个像太阳一样的圆点是--"黄点点"。黄点点有个很厉害的'本领。那就是它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黄点点变魔术。带领幼儿从左往右手口一致点数。

  1.引导幼儿感受数量变化。

  我们一起来数数一个黄点点变成几个黄点点了?

  小结:从左往右数,一个黄点点变成了三个黄点点。

  2.引导幼儿感受颜色变化。

  黄点点还会怎么变?谁想上来点一点?

  小结:点点点、变变变,黄点点变成了一个红点、一个黄点、一个蓝点。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从上往下手口一致点数,请出点点的好朋友们。

  1.黄点点找朋友。引导幼儿点数黄点点。

  2.红点点找朋友。引导幼儿点数红点点。

  3.蓝点点找朋友。

  蓝点点的朋友还没来,一共需要几个蓝点点,才能和红点点黄点点一样多?还要点几下呢?谁来试一试?

  四、给幼儿按颜色分组,带领幼儿玩点点游戏。

  1.点点排排队。

  小朋友们,我们来扮演点点吧。红点点一排,黄点点一排,蓝点点一排,同种颜色的点点小朋友排在一起。

  2.小点点乘火车。教师依次发出不同颜色的指令,引导该点点颜色的小朋友排队,然后开火车离开。

  红点点们快来排队喽。红点点们都站对了吗?

  黄点点们快来排队喽。黄点点们都站对了吗?

  蓝点点们快来排队喽。黄点点们都站对了吗?

  真棒,点点火车出发啦。一起去教室里找找同样颜色的朋友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知道要保持生活物品的整齐,初步了解物品配对规律。

  2.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3.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体验整理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了解物品配对规律,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活动准备

  1.幼儿鞋子 8 双,袜子 13 双,晾衣架 13 个,夹子 26 个,鞋架 1 个,塑料盆 1 个,配对操作板 12 个 配对卡片 12 套

  2.PPT 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帮助小兔子大扫除”的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带幼儿到小熊家里帮小兔子大扫除,引导幼儿发现小兔子家里一堆乱放的鞋子。

  2.引导幼儿整理物品,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创设帮“小兔子整理鞋子”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能根据鞋子的材质、颜色等因素进行配对。

  请个别幼儿操作并提问:“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小结:图案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 2 只鞋子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3.创设“帮小兔子晾袜子”的游戏情境,尝试将袜子配对,巩固配对的技巧。

  幼儿操作实践,巩固配对的技巧。

  提问:都帮袜子找到好朋友了吗?我们一起检查一下他们是不是都和好朋友在一起。为什么说这两只袜子是好朋友呢?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 2 只袜子也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4.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配对的物品。

  引导语:咱们小朋友真能干,帮小兔子做了这么多事情,小兔子为了感谢我们要和我们一起玩“找朋友”游戏呢!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好朋友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呢?

  1.教师出示配对玩具,讲解游戏玩法。

  请小朋友去找一找谁和谁是好朋友?找到之后把他们贴在贴在绿色的板子上手拉手,我们来比一比谁先找到他们的好朋友。

  2.幼儿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XX 和 XX 是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

  3.师幼共同分享交流配对结果。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好朋友?

  牙膏牙刷(可以帮助我们刷牙,没有牙膏缺一不可)

  碗勺子(勺子帮助我们吃饭,很重要的生活用品)

  桌子和椅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鱼和鱼缸(鱼缸为小鱼提供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小鱼让小鱼生活得更舒服)

  5.创设“帮小兔子卷袜子”情境,体验帮别人做事带来的快乐。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兔子袜子都晾干了,让我们一起帮小兔子把袜

  子卷起来吧。谁会卷袜子?上来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卷袜子的小儿歌,想不想听一听?

  儿歌:两个袜子并并拢,脚尖找脚尖,脚跟找脚跟,脚尖脚尖卷呀卷,卷的紧紧的,卷好袜子送回家。现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双袜子边说儿歌边帮小兔子把袜子卷起来吧!卷完的小朋友可以放到小筐子里哦!

  小不随便乱扔乱放,物归原处也是一种好习惯。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帮小兔子做了这么多事,小熊在院子里给我们准备了好多

  好玩的玩具呢!我们一起去玩玩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 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象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9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三只小熊》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儿歌中唱到的是谁呀?”“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熊一家人在干什么”

  (二)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熊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三)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师:“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那它们用什么吃饭呢?我们准备好了三只碗。”

  2、师:“哪知碗给熊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熊妈妈?什么颜色的?熊宝宝呢?”

  (四)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师:“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图形,有三角瓶、正方形、圆形。”

  3、师:“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妈妈吃?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五)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细”

  1、师:“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幼儿感知“粗”、“细”:“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胖瘦,但是玉米我们要说它是粗或者细。”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熊宝宝胃口最小,吃的玉米是最细的。

  熊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吃的玉米是不粗也不细的。

  (六)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师:“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觉得呀,熊爸爸吃得最最多,所以给它最多的三个苹果,熊宝宝吃得最最少,所以给它最少的一个苹果,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所以我们给她不多也不少的三个苹果。”

  2、请幼儿尝试自己分一分。

  (七)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小,高矮,粗细,多少,请小朋友们将家里的`吃的分给爸爸妈妈们吃,好吗?想一想你们要按什么分呢?”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小熊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让幼儿给小熊一家人分早餐充分参与活动,感受到物体大小、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包括:1、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数学方面的要求: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活动通过分蜂蜜,玉米,碗,苹果,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的大小多少和长短以及数量的不同。本次活动设计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较简单,有的环节稍微有点重复,在活动过程中会显得语句有点枯燥,应改进,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分6个苹果对于小班部分幼儿来说较有难度,有的幼儿无法将6个苹果多少不一的分给三只熊,应加强引导与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活动的过程,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自体验分配,相信会又更好的效果。还需加强对于《指南》的学习、加强对幼儿的了解。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0

  一、活动目标: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能用用语言、图画或手势语描述自己的图形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2.能进行创意动作表达。

  二、活动重点:初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各种图形。

  三、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动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认识各种图形。

  2、采用(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重要环节介绍:幼儿自选认识的图形,交流和讨论: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样的?我看见过什么东西像这个图形?老师观察了解幼儿已经认识到哪些图形,能够说出哪些图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梯形、菱形时,幼儿容易混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变魔术“把长方形纸变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三种图形的区别,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采用游戏法——巩固强化游戏:照我说的做

  教师发信号,幼儿根据信号自创动作到相应的图形里。如:请像小猫一样走进圆形里,像水一样流进长方形里,像支一样飘进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能够将图形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类。

  2.能够将图形按颜色形状来配对,并为它们命名。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颜色形状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颜色形状饼干图(另可打印饼干筐、小熊等纸面教具供幼儿实际操作)。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带领幼儿一起玩开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导幼儿按颜色给饼干分类。

  ——商店货架上有3个空空的筐,什么也没有,我们来帮忙进货,把饼干放进去吧。

  ——筐上出现了什么?原来是要我们按颜色来放饼干。

  ——饼干来啦,看看讲讲筐里都有什么颜色的饼干?

  ——谁来把饼干分送到三个筐里,边送边说,比如红色的饼干送到红色的筐里。

  二、出示图片,继续带领幼儿一起玩开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导幼儿按形状给饼干分类。

  ——这三个筐上出现了什么?都是什么形状的?原来是要我们按形状来放饼干。

  ——看看讲讲筐里都有什么形状的饼干?

  ——谁来把饼干分送到三个筐里,边送边说,比如圆形的饼干送到圆形标志的`筐里。

  三、出示图片,带领幼儿巩固分类。

  ——太棒啦,我们的饼干店已经进好货啦。

  ——谁来选一筐有颜色标记的饼干,介绍一下这里面的饼干都是什么颜色的?

  ——谁来选一筐有形状标记的饼干,介绍一下这里面的饼干都是什么形状的?

  四、出示纸面教具,请幼儿按要求挑饼干。

  ——老师这有很多不一样的饼干,谁想来买饼干?

  ——买2块不一样的饼干。这两块饼干什么地方不一样?

  ——买2块相同的饼干。这两块饼干什么是相同的?

  五、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为小熊买饼干。

  ——猜猜这3只小熊最喜欢什么饼干?你怎么知道的?

  ——谁来给第一只小熊买饼干?小朋友们说说他买对了吗?

  ——谁来给第二只小熊买饼干?小朋友们说说他买对了吗?

  ——谁来给第三只小熊买饼干?小朋友们说说他买对了吗?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快乐。

  2、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3、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能在日历上找到确切的日期。

  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外型似房子的1月~12月的年历一份(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大年历图一张。

  2、字卡:年、月、日;1月1日、6月1日、3月8日。

  3、学具:4张作业清单,XX年历人手一张,铅笔人手一份。

  4、经验准备:幼儿已知自己的生日。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概念。

  (1)教师讲述故事《年***一家》,提问:年妈妈有多少个日娃娃?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年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字卡年、月、日,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概念。(一年有12个月,共365天)

  2、出示代表12个月的“房子”,进一步了解年、月、日。

   (1)教师:今天年妈妈和她的日娃娃们也来到了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出示代表12个月的“房子”,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探索大月、小月和二月)

  (3)教师小结:一年里一共有十二个月,分别是: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房子住了31个日娃娃;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房子里住了30个日娃娃;那座最小的二月房子里只住了28个日娃娃。

  3、认识年历并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1)出示年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问:方框里的红色数字x是什么意思?或者表示什么?再引导幼儿认读:x月x日。

  (2)鼓励幼儿查找具体日期,如:1月1日、3月8日、6月1日。

  (2)师幼共验证。

  (3)师幼共同小结查找具体日期的方法。

  4、幼儿分组操作,巩固查找具体日期的方法。

   (1)出示作业清单、操作材料,讲解操作要求。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共同检验操作材料。

  活动延伸:

  回家后找到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的生日,并标记。

  附故事:

   年***孩子真多呀!她给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日”。年妈妈到底有多少个“日”娃娃呢?数呀数呀,原来一共有365个日娃娃。这365个日娃娃住在一起吗?不,那么多的日娃娃挤在一起怎么能行呢?于是,年妈妈就为它们盖了12座小房子,让所有的日娃娃分别住到这12座房子里,并且给这些房子起名: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

  这些房子怎么看起来有的大、有的小?而且还有一座最小的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房子住的娃娃多一些,每座房子有31个日娃娃。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房子里住的日娃娃少一些,每座房子里有30个娃娃。那座最小的`二月房子里只住了28个日娃娃。

  年妈妈是那么地疼爱自己的孩子,它常常担心她的孩子因贪玩而找不到家。于是,房子盖好了以后,年妈妈就从一月房子开始数着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一月、二月、三月……从早数到晚。当它数到第十二个月里的最后一个娃娃时,就要带她的所有孩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到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位新的年妈妈,带着她自己的孩子又住进这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里,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3

  【设计意图】

  区分左右是有关空间方位感认知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关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数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于是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多个小游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左右概念。以自身为中心正确的判断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准备】

  1.大挂图(森林图)1份,(六只小动物)。

  2.小红花20张(彩纸剪)。

  【活动过程】

  一、区分左右手,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猜谜导入: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3.感知左、右边。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举起相应方位的手并做出动作。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

  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3)刚才我们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么老师还想考考你,你

  的身体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还有什么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

  (耳朵、眼睛、脚、腿、肩、鼻孔、眉毛等)。

  二、听口令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

  2.看图区分左右

  师:有6只小动物看到我们玩的那么开心,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

  提问:有几只小动物?最左边是谁?最右边是谁?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

  三、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两组小朋友拉手比赛:(左手拉右手)(右手拉左手)

  2.给小朋友贴红花(一组发出指令一组贴红花看谁贴的准确)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感知7以内的数量,提升目测点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数字1到7。

  课件准备:图片《气球》,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

  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各打印班级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观看课件,数一数,判断7以内的数量。

  观察图片上3排气球的差异:大小、颜色、排列都不同的气球,引导幼儿数一数,发现数量都是“7”,用数字“7”来表示。

  ——有几排气球?第一排有几个?第二排呢?第三排?一样多吗?

  小结:每排气球大小颜色不同,但每排的数量都是7。

  打印纸面教具,幼儿分组进行7以内数量的等量判断。

  1、第一组:操作《穿糖葫芦》,请幼儿找出数量相同的两串糖葫芦,用彩笔给它们画上竹签。

  2、第二组:操作《水果连连看》,请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的水果数量,把数量一样多的水果用线连起来。

  互相分享活动结果,巩固7以内等量判断。

  1、教师引导幼儿检查操作结果(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

  ——出示个别幼儿“穿糖葫芦”的结果:这位小朋友做的对吗?若有错就继续引导:这两串糖葫芦一样长,一起数一数他们数量是多少?一样多吗?

  ——出示个别幼儿《水果连连看》的结果:这位小朋友连得对吗?谁来说说?

  2、正确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两排/两堆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多呢?

  小结:两排/两堆东西的大小、排列都不同,可以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判断出它们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在美工区开展绘画、泥工、盖印章等活动,让幼儿设计相应的物品,如7个三角形、7朵小花、7个球等,制作完把相同数量的物品放在一起。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5

  目标

  1.能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知道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基础上,尝试逆向排序。

  2.在情境当中尝试用等量替换的关系,比较动物的轻重,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快乐。

  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2.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

  (二)了解桃子的特征。

  1.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2.原来是一个爱心形状的、有红又黄的大桃子,看着就很好吃,馋得动物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6个动物1个桃子,让谁先吃好呢?

  二、结合故事,引导幼儿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1)“按照个子高矮的顺序吃怎么样?”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说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谁的个子最高了。

  (2)用什么方法来量呢?看看动物们想的什么办法?量的时候姚注意什么?

  (3)量身高要站在同一条线上比,站站直,不能算上耳朵和尾巴。看,他们站好了,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4)谁会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一排?按照个子高矮的排法,最高的是长颈鹿,所以桃子得它先吃。

  (二)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1.“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发话了。于是,动物们都张大了自己的嘴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按照嘴巴大小的顺序,该怎么排呢?

  2.鳄鱼嘴巴最大,该它先吃,如他愿了!三、引导幼儿按动物的轻重进行记录和排序。

  (一)讨论比重方法

  1.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的跺着脚,直说:“不行”。它会要求比什么呢?你们真的说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体重的顺序来排。

  2.那体重该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

  3.想一想,跷跷板是平的代表什么意思?跷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

  (二)教师交待操作要求

  为了公平起见,请我们小朋友来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动物在称重,然后数一数跷跷板上石头的数量用数字记录在“石头”下面的格子里,最后看看跷跷板是平的还是翘的,用相应的符号记录在中间。

  (三)幼儿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一同来看着记录表进行体重的排序。看来桃子该给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导幼儿思考逆转排序。

  1.毛毛虫心想:“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它该比什么得第一呢?

  2.对呀,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毛毛虫也想到了,我们可以反过来嘛,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耳朵最短、尾巴最短、体重最轻,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虫嘛!大家一致认同了,于是毛毛虫痛快地钻进桃子里先吃了起来。

  五、拓展延伸: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1.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2.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动物们依据自身的特点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实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请你们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