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8 18:14:46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

  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

  2、能正确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程:

  一、猴妈妈在哪里。

  (一)出示小猴和树,明确上、下的概念。

  师:1、猴妈妈来和我们玩游戏了,谁来说一说,猴妈妈在树的哪里?(猴妈妈在树上边)

  2、[出示标记↑↓标记]这两个标记哪个可以表示、猴妈妈的'位置?为什么?

  3、现在,猴妈妈在树哪里?(猴妈妈在树下边)

  4、[出示标记↑↓标记]我们可以用哪个标记表示猴妈妈的位置?为什么?

  二、小猴爬树。能够按数取物,并按要求方位取放夹子。

  师:1、今天,猴妈妈把他的孩子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带来了几只小猴子?(点数5只猴子)

  2、猴妈妈想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玩上上下下的游戏,她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颗小树,

  a、小树的树干上有几个点点,就请你在小筐里取出几只小猴子。提问2—3名

  幼儿,你的树干上有几个点点?你请出来了几只小猴子?

  b、出示向上的标记↑,请幼儿按标记把小猴子夹到树上边。

  c、出示向下的标记↓,请幼儿按标记把小猴子夹到树下边。

  d、请小猴一只一只回小筐休息。

  三、调皮的小猴。以自身为中心,辨认上、下。

  师:1、小猴子可调皮了,他还想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体上跳来跳去呢。

  2、你知道咱们身体的上边都长着什么吗?(头、肩、头发、五官)

  3、我们身体的下边长着什么?(脚、腿)

  4、这里有卡片,我们来看看,这个是什么意思?

  请你选一张你喜欢的卡片,按照小卡片上的提示,让小猴子在你的身体上玩一玩。

  5、个别提问:你有几只小猴子,他们跳到哪里了?

  6、请所有小猴子回小筐休息,幼儿互换点卡,再次游戏。

  四、游戏:《上上下下》。

  上上(上边拍手两下),下下(下边拍手两下),骨碌骨碌一(两臂绕圈两次后手指出相应指头),骨碌骨碌二、骨碌骨碌三、骨碌骨碌四、骨碌骨碌五,大家拍手笑哈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2

  活动意图:

  数学是抽象的,比较难以理解,而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比较容易理解,幼儿也比较喜欢,为此,特意设计了“招待客人”的幼儿园教案,把数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潜移默化的学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运用数字表示7以内物体的数量,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爱自己的'家,乐于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筷子若干双,托盘一个(内装有小包装的糕点若干),碟子3—5个(边上分别贴有一张7以内的数卡);

  2、实物展示仪,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

  3、1—7的数字印章、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我帮妈妈夹花生。

  1、教师:今天爸爸妈妈邀请了朋友来做客,你是家里的小主人,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2、鼓励幼儿提出帮助父母整理家里的物品,招待客人。

  3、教师(出示贴有数卡的碟子):客人来了,爸爸妈妈要邀请客人吃点心。你知道客人想吃几个点心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教师(出示装有花生的托盘):谁愿意帮客人拿点心?请个别幼儿示范拿点心,鼓励幼儿看清卡上的数字,边拿边数。

  5、教师将幼儿装有点心的小放在视频展示仪下面,师幼共同检查花生的数量和数卡是否一致。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给客人送点心。仔细观察图片上客人想吃几个点心,想一想每个方框里放了几个点心,用连线的方法把点心送给客人。

  2、添上几棵花生。观察画面,说说客人想吃几棵花生,方框里已经有几棵花生,给每个方框里添上一些花生,让方框里的花生数量和客人想吃的花生数量一样多。

  三、评价活动。

  1、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请幼儿说说:你知道客人想吃几棵花生吗?你在方框里添上了几棵?现在方框里有几棵花生?它们一样多吗?

  2、表扬能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结束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建立三角形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操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高,并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一张图片,(课件演示:有三角形组成)美吗?这幅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有三角形组成。

  师:是啊,简单的三角形可以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图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概况定义

  1、画三角形

  师:我们已经接触过三角形了,那么你会画吗?想一想,在你心中,三角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画在白纸上。

  2、小组讨论

  师:画好了吗,小组内互相看一看,再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什么图形是三角形?

  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3: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生互动(辨析)

  师:同学们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出示下面图形)

  课件出示:(一边弯曲的)

  师: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其中有一条是弯曲的。

  师:也就是说这三条都必须是......?也就是说必须是三条线段。

  师:(边肯定边板书:三条线段)说得好,其中一条是曲线。

  课件出示:(有缺口的)

  师:你看这个图形它有三条线段,那它就是三角形吗?

  生:光有三条线段不行,它没有封闭起来。

  师:封闭?(做个围起的手势)是不是这样?能不能换一个词语?

  生:围成。

  师:这个同学用的这个词真有水平,你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板书:围成

  课件出示:(围成)

  师:按照刚才的意思,像这样围起来吗?

  生:不对。

  师:那怎么围?

  生: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连起来。(板书:端点要相连)

  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生:是

  1、概括表述

  师:好,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了吧!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请三个学生说)

  师:说的真好,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课件打出)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电脑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的一边盖上)

  师:请看这个三角形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一个角。

  师:那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又是角的什么?(边)

  (2)师:(课件演示变回三角形)那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又叫什么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本81页并且按屏幕上的要求完成题目。

  要求: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所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师:看看大家自学效果怎么样,请看屏幕这是三角形的什么?(顶点),它有几个顶点?(三个)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三条)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角)有几个角?(三个)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课件演示)

  三、三角形高和底的教学

  1、画一画

  师:(指课件中三角形顶点A到BC边之间,边暗示边提问)前面你们画了三角形,现在还想画一画吗?不过,现在让你画的是一条线段,一条表示顶点A到它的对边BC间距离的线段,会画吗?

  生:会。

  师:好,那就请大家按自己想法在这张练习纸上画一画。(另外,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

  2、说一说。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顶点A到BC边的距离就是从顶点A到BC边画一条垂直线段。

  师:说得好,你们是这样画的吗?那么请看屏幕。如果要量出这段距离是多少?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

  生:从顶点量到垂足。(不用学生量,只须他们比划指出即可。)

  师:垂足在哪里?(标上字母D)我们用字母D表示。现在我们把AD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BC边上的高,一般用虚线表示,还要画上直角符号,而这条对边BC就是三角形的底(分别表上“高”、“底”。课件演示)清楚了吗?好,下面,看谁反应最快。BC底边上的高是哪条线段?AD是哪条底边上的高?

  生1:BC底边上的高是AD。

  生2:AD是BC底边上的高。

  3、议一议。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叫三角形的高和底。(请两个同学说)

  (同桌同学又一次讨论)

  师:哪个同学来说一下你的想法?

  生: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高,那条对边就是底。

  师:还有谁想说?

  生:......

  师:说的真好,你们的想法正藏在电脑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演示:在完整演示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揭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课件打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

  4、变一变。

  (1)“变换高的位置后”讨论。

  师:接下来,根据你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请你注意图形发生的变化,并来判断这个问题:

  (课件演示)

  现在线段AD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是(不是)。

  师:请同意“是”的同学举手,再请同意“不是”的也举手。那么到底“是”还是“不是”呢?我们还是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说说各自的理由好吗?

  生1:是高。AD是从顶点A向对边BC画的一条垂线,它是BC底边上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

  生2:不是高。现在三角形的底是AB,AD没有和AB互相垂直。

  师:你们两个说的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为什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呢?老师帮你们揭开这个“谜”。从你们各自说的理由来看,老师听得出来“AD是三角形的高”,只不过“AD不是AB那条底边上的高,而是BC底边上的高“。是这样吗?

  (2)“高和底关系“的小组交流。

  师:那么,BC还是三角形的底吗?(是)AB底边上有高吗?(有)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两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你觉得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高?为什么?相应的又有几条底边?

  ②如果以AB为底,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画画看?

  (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现在对这两个问题都研究清楚了吗?哪个组先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三角形共有三条高,相应的有三条底边。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垂线,有三个顶点就可以画三条高,也就有三条底边了。

  师:同学们,对“是不是高”的判断不仅要对“高的定义”有深刻的认识,还要知道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也就有三条高,以及相应的三条底边。高与底都有互相不可分割的,有两两“对应”的关系。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观点就统一了。

  5、练一练。

  (1)画高强化训练。

  师:下面还要请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一下AB底边上的高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是用三角板......

  师:大家同意他的画法吗?

  生: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画法,我们通过电脑来演示一遍,好吗?

  (课件展示)

  师:现在我们已经会画AB底边、BC底边上的高,还剩下一条AC底边上的高会画吗?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里画画。

  (2)找不同类三角形高的训练。

  师:同学们刚才画了三角形三条底边上的高,那这两个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已知底边上的高你会画吗?请在练习纸上完成。

  (学生作图)

  师:好了吗?谁愿意拿上来展示一下。

  师:诶?这个三角形他怎么没画啊?

  生:AB边就是BC底边上的高。因为过A点画BC边的垂线就只有线段AB,所以AB就是BC边上的高。

  师:那还有两条高在哪里?谁会说?

  生1:BC是AB底边上的高

  生2:过B点画BC边上的高

  (强化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的认识。)

  师:很好。那这个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他画的对吗?

  师:还有两条高在哪里?

  生:......

  (对钝角三角形内的高很快找到,其外高视学生情况由课件演示)

  师:很好。对于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大家一下就找到了,另外两条高可以这样画,以后到了中学你们还会学习。

 四、感悟“稳定性”

  (一)质疑

  3、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那么生活中的三角形你见过吗?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

  生1:......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组图片,请看屏幕。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吗?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二)解疑

  师:老师做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上来做一下示范,轻轻地拉一拉,三角形会怎样?(请两个同学)

  生:(拉一拉后)拉不动。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对。正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生活中才会有广泛的应用。

  (板书:稳定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实物并说出总数。

  2、能够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能有序的整理操作材料。

  3 、增强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草地背景。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小兔等卡片(数量1—4)若干,小虫,小鱼,骨头,萝卜等图片各若干。

  2、小碟若干。

  活动过程:

  1、数数小动物:鼓励幼儿逐个讲述每张卡片上动物的数量,帮助幼儿获得确认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是手口一致地点数,进一步体验最后一个数字表示被数物体的总数。

  教师:草地上有许多小动物,看看他们各有几只。

  幼儿数一数说一说,草地上有1 只小黄鸡,2只小黑鸡等

  教师:用什么来表示小动物各有几只呢?

  幼儿用点卡表示小动物的数量。

  2、小动物找朋友

  教师:小动物要找朋友玩,找谁呢?小动物要找和自己一样多的动物作朋友。

  幼儿操作,将一样多的小动物摆放在一起。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概括:他们都是4只小动物。

  3、喂小鸡吃食。

  *喂小鸡吃食。

  教师出示虫子。

  教师:小鸡肚子饿了,它喜欢吃什么呢?每只小鸡吃一条虫子,谁愿意来喂它们。

  请个别幼儿示范喂一只,鼓励幼儿边喂边说:1只小鸡吃1条虫,2只小鸡吃2条虫。

  *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先数数每张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再喂食物,边喂边说:例如:4只小鸡吃4条小虫子。

  *送小鸡回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有序整理学具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喂鸡吃饱要回家了,我们先把小虫子放到小碟子中,再把小鸡放到盘中。

  3、换组活动。

  4、唱儿歌活动结束。

  儿歌:《数小鸡》

  鸡妈妈数小鸡,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只小鸡在吃米, 两只小鸡抢东西, 四只小鸡叽叽叽, 躲在妈妈怀抱里。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4以内的数数。

  2、学习单位量词,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小猪洗澡的图片,1—5圆点卡片和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看图说话

  1、出示图片,你们找找看图片上那些东西只有一样?

  小结:一只小猪、一个水桶、一块肥皂、一条裤子……

  2、那你们再看看那些东西是有两样?(让幼儿个别回答,说出物品的单位量词。如果幼儿一开始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帮忙提醒。)

  3、图片上有数字“1”和数字“2”表示的'东西,你们看看有没有用数字“3”表示的呀?那有没有数字"4"表示的(幼儿个别回答)

  二、认识数字

  1、刚才你们找到图片里有一只小猪,一块肥皂,那你们看看这张原点卡片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啊?为什么?

  2、很棒,我这里还有两张原点卡片,你们找找谁是这两张卡片的好朋友?

  三、编数数歌

  1、好,现在老师有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你们想不想学呀?

  2、教师范念:你数1,我数1,1只小猪来洗澡;你数2,我数2,2条毛巾擦擦背;你数3,我数3,3滴水珠淌下来;你数4,我数4,4只小脚踩水花.

  3、好,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4、你们一起来跟我念一遍儿歌好不好啊?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4以内的数数,还学了数数歌,你们回家帮这首数数歌编一套动作,明天来幼儿园告诉我好不好啊?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

  2、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

  2、比较物体的大小,按大小差异排列5以内的物体。

  3、感受在情景游戏中学习数学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从小到大的3个书包、4个苹果、5个面包)

  2、纸剪花瓶人手一份。(花瓶上贴着圆点,圆点排列包含颜色和大小两个维度的排列规律,供幼儿按圆点的排列规律贴花),每人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桃花3朵、黄色的迎春花4朵、红色的郁金香5朵。(供幼儿在花瓶上粘贴)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引题 (跟着音乐做开小汽车动作带领幼儿到位置上)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好吗?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先来整理一下吧。

  2、逐一出示去春游的物品,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按物体的'大小差异排列。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书包的图片,请幼儿说说一共有几个书包?这些书包有什么不同(不一样)?(大小不同)哪只最大,哪只最小?并把书包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提醒幼儿把最小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大起来。

  (2)书包整理好了,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什么?(教师在黑板上出示4个苹果)数数有几个苹果?并请幼儿给苹果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看看哪个苹果最大,把最大的苹果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小起来。

  (3)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5只面包,苹果整理好了,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呢?数数有多少?有什么不一样?并按从小到大排列。再次提醒幼儿把最小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慢慢大起来。

  3、幼儿操作。

  第一次操作:

  (1)春游去的物品整理好了,那我们出发喽!幼儿跟着音乐做开汽车状,公园到了,我们下车吧。看看公园里开了许多美丽的花。(出示粉红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郁金香)说说这是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有几多桃花、几朵迎春花、几朵郁金香?

  (2)让幼儿把一种花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种颜色的花,请你帮它排一排,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3)检查幼儿排序情况。

  第二次操作:

  花儿真漂亮,我们把它们插到花瓶里吧。

  (1)教师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贴的是什么颜色的圆点?圆点的是怎样排列的?请幼儿根据花瓶上的排列图示贴上相应的花。

  (2)幼儿贴花,教师巡回指导。

  (3)评价幼儿贴花情况。把幼儿的贴好的花瓶展示出来,幼儿和老师一起检查,找出错误,并纠正。

  4、结束。

  时间不早了,我们开着小汽车回幼儿园喽!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计数、匹配等数学操作能力。

  2、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提高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1、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20只、保鲜袋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

  2、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看看篮子里装着什么呀?(糖)

  鼻子凑上去闻一闻,有什么味道?(很香)

  你们喜欢糖吗?那我们先来玩糖,再来吃糖,好吗?

  二、猜糖、夹糖游戏:

  1、猜糖

  教师:看看我的手里有糖吗?(没有)

  请你闭上眼睛,我要变糖了。

  2、(教师拿一粒糖放在手心里后)

  好,把睁开眼睛,请你猜一猜我的手里有几粒糖?

  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

  (幼儿猜对后请全体幼儿都拿出和教师一样多的糖)

  (把糖送给猜对的那位小朋友。)

  幼儿游戏数次

  3、手指夹糖

  教师:来,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

  现在,我们来玩夹糖。

  游戏,我来数“1、2、3”,你来把糖一粒粒夹到桌子上,老师数到“3”你马上停下来,然后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

  准备好了吗?

  开始——————停!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点数,并讲述结果“我夹了X粒糖。)

  (提问:谁也夹了X粒糖?;站起来去数一数别的`小朋友的糖,找一找谁的糖和你一样多?)

  三、装糖游戏:

  1、请小朋友把椅子下面的小篮子拿起来。篮子里是什么呀?

  抓住袋袋的口,把塑料袋倒过来,数一数有几只塑料袋?

  (幼儿点数塑料袋一共5只)

  2、每只塑料袋里都有一张圆点卡片,等一下请小朋友来装糖,先数数口袋里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往口袋里装和圆点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3、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四、买糖、品糖游戏:

  糖都装好了,我想买你们的糖,行吗?

  (我想买有X粒那袋糖)

  结束语:还有一袋糖有几粒?(一粒)你喜欢吃糖吗?好,这袋就奖给小朋友吃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9

  设计思路:

  刚入园的孩子什么都是新奇的,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小型跷跷板,大雪花积木,小的插塑……都玩得津津有味。怎样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大小,比较大小的不同和变化呢,我产生了设计这一活动的想法。以系列游戏的方式,先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再在操作比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变大变小的游戏活动结束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情境“大熊、小熊来做客”

  大小熊、大小茶杯、大小椅子各一个,娃娃家桌子一张。

  红气球一个。小红花贴纸若干。

  学具:大小标记、篮子8个,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今天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来打声招呼!”

  “两只熊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

  “谁来跟大熊握握手?”“谁来亲亲小熊?”

  “大椅子给谁坐,小椅子呢?”

  “大茶杯给谁,小茶杯呢?”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把他们分开呢,怎么分呢?大球要放到这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一个大的标记,谁来送一送!”

  “小球要那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个小的标记,谁愿意来试试!”

  强调语言: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玩气球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吹气、打气)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你会怎么变?”

  (请个别幼儿做气球,教师和幼儿共同为他“打气”,“放气”。)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完成后,总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对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完成的,是知识的学习不感到乏味枯燥。对幼儿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有部分幼儿没有机会来表见自己,因为担心幼儿混乱,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余幼儿的个别回答。整个课程让幼儿意犹未尽。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0

  目标:

  1、能感知三角形。

  2、巩固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准备:

  1、用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拼成的小鱼图片。

  2、在场地上画大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图案。

  过程:

  1、巩固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形和圆形小鱼图片。

  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是由什么形状拼起来的?

  2、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小鱼图片。

  提问:这条小鱼和前面两条小鱼一样吗?它是由什么形状拼起来的呢?

  引导幼儿说说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

  3、在活动室内找找三角形。

  鼓励幼儿找找、说说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游戏:小鱼游。

  幼儿扮小鱼,教师念儿歌,按教师的指令游到场地上相应的图形图案中。

  建议:

  活动室范围较小时,可将大图形画在室外的场地上进行游戏。

  评价:

  1、能认识三角形。

  2、能根据指令辨认图形。

  (附)儿歌

  小鱼游

  小鱼,小鱼游呀游,

  游到圆圆(方方、三角形)池塘中。

  捉小虫,吹泡泡,

  真呀真快乐!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一二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三、活动过程

  1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2、师生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3、游戏“捉迷藏”。

  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4、分组活动。

  做《操作册》第59—60页的活动。

  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5、活动评价,表扬做得又快又正确的幼儿。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明白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一样的小棒,雪糕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欢乐的小鱼二.学习三角形特征1、认识三角形

  (1)出示魔法线昨日张教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日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齐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

  (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齐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齐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

  (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齐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教师那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前几天张教师去旅游。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三角形王国,他们那里的东西都是三角形的,教师把他拍了下来今日和你们一齐来分享(继续看PPT,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A钟表店B食品店C帽子店

  (2)再来找一找王国里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许多小旗子,屋顶,冰淇淋,标志牌等)

  (3)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三角形的物品

  3、教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出示最终一张PPT)今日你们表现真棒,找到了这么多三角形的物品,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大小)但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复习三角形的特征供给冰糕棒、小木棒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经过变一边、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在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虽然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但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并观察,找到了好多的环境中的三角形。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3

  目标:

  1、学习4以内手口一致地数数以及认识数字1、2、3、4。

  2、复习红黄蓝绿颜色,巩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半圆形的图形。

  3、乐于参加数学操作和游戏活动。

  准备:

  1、红、黄、蓝、绿四间蘑菇房子,在每座房子的房顶上分别有贴有1个半圆形、2个三角形、3个圆形及4个方形;一只小鸡、两只小猫、三只熊猫、四只兔子的`图片。

  2、幼儿数学用书及人手一份油画棒。

  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今天董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玩,你们想去吗?

  二、学习4以内的数数,感知4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绿房子,引导幼儿观看房子上的图形。

  师:小朋友看,这个蘑菇房子上有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三角形?(2个)

  猜猜里面住着谁?(小猫)

  请小朋友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房子里面住着2只小猫。2个三角形和2只小猫都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2)

  2、依次出示黄房子、红房子和蓝房子,学习1、3、4手口一致的点数。

  三、游戏活动:学做小动物。

  请幼儿们当小动物,教师用三角铁敲几下,幼儿就学做小动物叫几声或跳几下,进一步巩固4以内数的感知。

  四、幼儿操作

  1、教师:小动物们找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宝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得到了什么样的宝石?

  小熊的袋子里是什么形状的宝石?(方形)有多少颗?(4颗)教师示范用油画棒涂画4颗宝石。

  2、幼儿操作,分别数一数小动物找到了什么形状的宝石,有几颗,在相应小动物的图片旁边涂画相应数量的宝石。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其中大小鞋盒各一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使用相同的包装纸进行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积木若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

  2、自制图片两张。

  3、幼儿两两分组就坐。

  4、伴奏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老师变魔术,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找出两只纸盒相同的地方,比较两只纸盒的大小,区分“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

  “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要求根据包装的特征找到与自己相同的纸盒,分组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根据相同的纸盒特征,两两分组。

  “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将相同图案的纸盒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帮助幼儿加深对纸盒的大小的认识。

  “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来打个招呼”

  “纸盒宝宝们来亲一亲。”

  3、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帮助幼儿比较大小。

  “纸盒宝宝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

  老师拖一大盒子装满大小不同的球,扮纸盒爷爷。

  “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

  请幼儿看图,说出图中的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

  “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呢?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

  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是不是看懂了爷爷的要求呢?有没有谁吃得太多或是吃得少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

  “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哪,让我们来一起唱首歌吧”。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老师指挥,提醒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此活动适宜在小班上学期进行。)

  活动反思:

  鞋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又容易收集,不需要花费太多代价,它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房子”等,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来堆砌、拖拉,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发地进行比较,哪两个盒子长得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设计了此节活动。

  整节活动通过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进行比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反复操作,使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老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由于老师“教”在前,孩子“学”在后,所以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

  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老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这也是导致孩子们在一节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的直接原因。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答案,“为什么它们是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找到答案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进行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也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老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约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如果由老师直接将操作要求告知孩子,也许会用更少的时间,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观察、理解图示的机会。

  为了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了实物照片,在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采用了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师再进行引导的方式。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这节活动的结果是否完美,而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关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是否教会孩子“学会学习”,为他今后甚至于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四、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五、结束活动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2-13

幼儿园小班优秀数学教案03-1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09-05

【荐】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03-01

【热】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03-04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热】03-17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荐】03-10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精】03-10

【推荐】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03-04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推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