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6-21 08:27: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秋》的阅读及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1

  秋浦①途中

[精华]《秋》的阅读及答案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13. 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2分)

  14.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2分)

  (20xx年辽宁营口中考题)

  答

  13、“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14、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译文: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秋》的阅读及答案2

  偷秋

  李雪峰

  秋虫在墙根的草丛里开始卿卿鸣叫了,就有雁阵从更远的北方飞来,然后掠过村庄向南飞去。向_阳的山冈上,一树的黄叶不知不觉就染黄了一片树林,就像太阳遗忘在山冈上的一片阳光.然后那黄色顺山而尚,只再几个夜晚的工夫,它们便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别碑去,苍绿的田野一下子就黄了。村庄周围的玉米林黄了,玉米行间套种的豆秧黄了,河滩沙地上的花生袂黄了,灌河边的稻田也黄了,就连那一脉蓝得乌亮的灌河水也被染黄了。它像一卷淡黄的丝绸,静静地沿庄西的山脚坑蜒着向南铺去。

  庄子里殷勤的人,就开始着手拾掇农具,老人和妇女们忙碌着修铲那被夏雨中的燕鸟们叼的凹凸不平的稻场,牛拖着石磙,在空旷的稻场里碾来碾去,吱呀吱呀的石磙声穿进了谧的村庄,在村庄空荡的上空此起彼伏地回响着。初秋的时光,就在一片轻微的骚动中溜走了。

  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的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冈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一盘熟得裂口的板果,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嘴嘴溜溜地哑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殊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熏,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尤其是村庄里的那些孩子们,前些天早瞄上别人家的几个滚圆秋梨、几盘葵花盘子,或者是别人家的几根甘蔗和瓜果。别说是长在村庄周围的庄稼地里的,就是长在人家庭院里的,他们也敢去偷了;因为今天夜里的偷不算偷,即使被人发现甚至逮住了,也不会被人呵斤的,顶多是几声笑骂:“几时就瞄上俺的东西啦,这群贼患子!”

  月亮挂到中天时,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跪手摄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徉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他们走完一段田膜,又楚向另一段田腾,直到腿走困了,才意扰未尽地回去。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拼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拉了一棵别人莱地里的葱就回家了。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让他空欢喜了一场。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愣小子白冲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在我们米家

  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南陈贵老头老眼昏花地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作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腾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个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易错点1解读词句脱离语境

  文章中的“偷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传递了庄户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本题考生容易对“贬词褒用”手法产生误解。文中的“偷”原指“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贬义词;但在文中是指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拿点东西,是庄稼人珍惜时光,渴望丰收的淳朴情感的表露。这里是贬词褒用,有助于表达特定语境中的赞美、喜爱之情。

  警示:理解词语要注意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及写作手法的运用,并把其和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理解本题中的贬词褒用,就必须参照语境,也就是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去体味,从而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答案: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易错点2景、情、旨三者不能相容

  文章题为“偷秋”,但是文章前半部分却用了600字左右的篇幅来写秋天的颜色和庄户人家的晚饭,这是不是有点偏离题意?为什么?

  探究:本题中考生容易对布局谋篇时的开篇手法误解。大篇幅地书写看似与“偷秋”无关的内容,其实是为了渲染、铺垫。文与题当然相照应,文章前半部分写的“秋天的颜色”和“庄户人家的晚饭”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以渲染情感氛围。

  警示:要对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了然于胸,积累特殊段落技巧的运用,如开门见山法、欲扬先抑法、衔接过渡法、曲终奏雅法等;当然更要关注局部细节上的写作技法,如巧设悬念、连线穿珠、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前后照应、渲染铺垫等。如本题就要注意把景、情、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不偏离题意。写秋天的颜色金黄,是为了强调丰收的景象;写庄户人家的晚饭,是为了强调丰收的喜悦。这是“偷秋”这一快乐的事情产生的前提,写这些内容,渲染了“偷秋”活动前的气氛,为后文的“偷秋”作铺垫。

  易错点3缺乏以技巧解文意识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交替使用了三种叙述人称,这是不是有点杂乱?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

  探究:解答本题易错在对文章叙述方式产生误解上,交替使用三种人称一般容易犯叙述角度混乱的错误。但有时为了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文学形象,或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或用第三人称亲切地交流,或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情感,只要人称转换得当,统一于主旨之下即可。所以要结合文本表达的需要及主旨的体现来分析,不能简单地判断为人称杂乱。

  警示:人称的使用安排都是和文章内容相联系的,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使用第三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用第二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答案:全文主要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偷秋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倒数第三段写老人们解说“偷秋”时使用了第二人称,使这种解说显得亲切;最后一段又变成第一人称发问,直接抒情,引人深思。

  易错点4探究缺乏自己的理解或死扣文本

  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相信每个人“偷”到的都不尽相同,试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

  探究:考生解答本题易走完全脱离文本或死扣文本两个极端,完全脱离文本不易把握探究的点,死扣文本则缺乏自己的理解,应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想象,出于文本而又不限于文本,多写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分析。

  警示:这类题目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必须有理、有据,并且回答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生活中的带有积极意义的收获。

  答案:在岁月的流逝中,总有一些美好记忆留存在心底,就如“偷秋”,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其实岁月当中有许多东西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如一缕和煦的春风,炎炎夏日里的一片绿阴,秋日里的累累硕果,冬日温暖的阳光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亮色。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哪怕岁月让你无奈,总会有些朴素的、温馨的情趣萦绕在你的周围,或许这就是我们从岁月当中“偷”来的东西。

《秋》的阅读及答案3

  诗中的秋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朗读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气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而呆板呢?纸剪出来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诗中的秋阅读题目:

  13、“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4分)

  14、品读“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回答两个问题。(4分)

  ①如果要将“吟哦”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觉得可以换成哪个词?

  ②请你理解什么叫“很古典”?

  15、请根据文中的叙述解释“捣衣”的意思。(2分)

  16、如果将文中“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么?说说你的`理由。(3分)

  1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说说有哪些妙处?(4分)

  18、请你写一个含有“秋”字的成语。(2分)

  参考答案

  13: 拟人、比喻。

  14: 吟诵。

  15:“很古典”指的是爸爸读唐诗很有古人的典雅味道。

  16: 在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使衣服干净。

  17:不恰当。第一,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协调;第二,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18:读懂诗的内容,悟出诗的意境,读出兴趣,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

  19: 略

《秋》的阅读及答案4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通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地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地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xx年第10期卷首语)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

  B.第④段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展现了作者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童年、亲人、故园这三者的思念之情。

  D.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上文写树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人生和文字要删繁就简的人生感怀。

  2、就眼前自然景象的变化而言,题目“秋渐深”的“渐”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的?

  3、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请结合文章内容,从选材与语言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答

  1、B。“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结合“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等分析,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2、渐,逐渐。作者在文中以“秋天来了”开头,从“秋分一过”写起,依次描摹了桂花、山林中的树木、田野里的花草,在对不同时段景象的描绘中表现秋天逐渐发生的变化;从“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一夜夜秋风袭来”“几场

  秋雨……”到“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用这些描摹变化过程及时令特征的句子,写出了秋意渐渐变深的过程。

  3、选材角度:李娟的散文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

  语言角度: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从修辞角度答也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5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手法2分,双关、借代、比喻答出任意两个即可;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6

  秋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⑨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⑩“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 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11)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12)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8、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19、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第11段中“拥有一切”与“不想拥有任何东西”两句自相矛盾么?为什么?

  21、作者描绘的秋天给你的人生态度带来怎样的启迪?

  《秋颂》参考答案:

  18、 秋林(秋叶) 秋云 秋风 秋水

  19、总分总;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0、 这里并不矛盾,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就好像秋一样没有想过要追求和炫耀什么,但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拥有了许多别人不可能相媲美的梅。其实这里暗喻 人也是一样有舍才有得,过分苛刻地追求名利到头来不见得你会多么的富有,但是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可能会拥有一切,而这一切绝不是金钱可以获取的!其实表达 出作者对人生一种淡泊、洒脱的精神!

  21、如:做人当如秋天,与世无争,宁静致远。

《秋》的阅读及答案7

  秋的原野现代文阅读题和答案

  窗外飘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__________,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这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长颈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或许是喝了过量的酒,或许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__________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着收割的稻田,好似__________。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们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的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上牛背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鹅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

  (2)今天,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

  A.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B.生命力,活力。

  2.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A.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B.一团火焰

  C.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

  3.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画上横线。

  5.你喜欢秋天的原野吗?读完短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B (2)A

  2.C B A

  3.天空 小塘 芦苇丛 白鹅

  4.第四自然段

  5.示例:我喜欢第五自然段描写稻田的那一幅。因为稻田一片金色,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快乐。

  阅读理解的技巧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阅读小说环境题答题方法及技巧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秋》的阅读及答案8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指人在指使狗时发出的叫声。

  (1)一、二两句描写了秋天怎样的画面?

  (2)题目为《秋词》,末句为何要写春色,是否离题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明净、高远、色彩鲜艳的迷人的秋天画面。或秋高气爽的天空下青山绿水颜色更加分明,到了晚上也开始降下白霜,这个季节,很多树木的.叶子都开始变为红色或转为黄色。

  (2)没有离题。这里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用春天的使人发狂反衬出秋天的清淡高雅,表达了作者对秋的赞美之情。

  【解析】

  【详解】

  (1)诗人一反悲秋的传统,为秋天唱赞歌。这首诗中以“明”“净”、“深红”和“浅黄”等词描绘出了秋色的美丽。一二句意思是:秋高气爽的天空下青山绿水颜色更加分明,到了晚上也开始降下白霜,这个季节,很多树木的叶子都开始变为红色或转为黄色。山明丽、水清澈、霜清白、树多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技巧的理解把握。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品味诗歌的手法技巧;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分析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即可。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最后一句运用反衬、对比、拟人的表现手法,用春色的艳丽反衬秋色清明深沉的风骨,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及对秋天风骨的赞赏。抒发诗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所以这里不是离题。

《秋》的阅读及答案9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2分);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分)。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2分);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月练习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 (A)

  15.(3分) (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的阅读及答案10

  【原文】:

  秋怀

  (金)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生, 虚堂①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②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 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释】

  ①虚堂:形容自己租住的房屋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②候虫:蟋蟀等秋虫。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赏析】

  首联以凉叶萧萧、秋雨淅淅、寒霜清冽起兴,烘托诗人悲秋的情绪——独处于四壁皆空的租房,一无所有,只有凄凉的秋景为伴,该是怎样的心寒意冷。颔联和颈联将诗人悲秋的情绪具体化。三四两句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写菊花仿佛和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而“我”这个漂流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菊花”和“白发”,对比鲜明,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金黄的菊花生机勃勃,白发的诗人未老先衰;“约”字将菊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明时光流转,周而复始,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更容易衰老的感慨和悲凉。五六两句运用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秋寒中悲鸣的秋虫,声气衰弱,一声不如一声,上气不接下气,经常在梦中被寒鹊悲凉的啼声频频惊醒。尾联诗人的情感陡然发生逆转,在穷愁潦倒、寂寞凄凉之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的“石岭关头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全诗意境苍凉,情感悲怆,但情感基调并不压抑,结尾对家的向往,有柳暗花明之妙。较之许多格调低沉的同类题材的作品,这首诗的写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训练】:

  一、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简要分析诗后两联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第二联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悲秋情绪?请结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5分)

  2.尾联中加点的“明”字是什么意思?据此请简要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6分)

  【参考答案】

  一、

  (1)诗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学生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烘托)。(3分;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作用1分)

  (2)诗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4分;手法1分,分析1分,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①表达了诗人因思乡之苦而产生的时光流转、人生易老的感慨和悲凉(2分)。②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菊花与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表现时光的流逝(1分);通过色彩鲜明的对比,说明菊花生机勃勃,诗人白发满头,表现其思乡之苦(1分)。

  2.①“明”是明亮、喜悦之意(1分)。②诗人的感情原本是愁苦的,前六句触景生情,各种秋天的景物,秋叶、秋雨、秋虫、寒鹊等使诗人倍感寂寞悲凉(2分)。在孤独愁苦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是走不完的“石岭关头路”,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3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1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朗读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气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而呆板呢?纸剪出来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诗中的秋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拟人、比喻。

  (改卷说明:每种修辞2分。如果出现错字,含错字的那种修辞无分。)

  2、品读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回答两个问题。(4分)

  ①如果要将吟哦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觉得可以换成哪个词?

  答:吟诵。

  (改卷说明:此题2分,吟咏、诵吟、咏吟均可;诵读、朗诵也可算对。此题出现错别字无分)

  ②请你理解什么叫很古典?

  答:很古典指的是爸爸读唐诗很有古人的.典雅味道。

  (改卷说明:此题2分,大意对即可;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0.5分。)

  3、请根据文中的叙述解释捣衣的意思。(2分)

  答:在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使衣服干净。

  (改卷说明:此题2分,大意对即可;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0.5分。)

  4、如果将文中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么?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不恰当。第一,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协调;第二,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改卷说明:答是否恰当1分,说理由2分。此题不能答恰当;理由能说出答案中的一种就可算对;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0.5分。)

  5、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说说有哪些妙处?(4分)

  答:读懂诗的内容,悟出诗的意境,读出兴趣,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

  (改卷说明:每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4分;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0.5分。)

  6、请你写一个含有秋字的成语。(2分)

  答:略(改卷说明:见错无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2

  秋霁

  张祜

  垂老归休意,栖栖陋巷中。

  暗灯棋子落,残语酒瓶空。

  滴幂侵檐露,虛疏入槛风。

  何妨一蝉嘒,自抱木兰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感叹自身年事已高,身居僻巷陋居中。使用“陋巷”典故有自我安慰意味。

  B.颈联把镜头转向室外,先写檐上露珠间隔滴下来;再写晚风轻拂,吹入槛中的情形。

  C.尾联以蝉抱木兰终其一生来自喻,从而抒发了自身高洁超脱的`志向

  D.本诗为田园隐逸诗,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呈现简洁明快却又意味隽永的风格。

  16.本诗颔联描写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D(“呈现简洁明快却又意味隽水的风格”分析错误,应是沉郁含蓄、意味隽永的风格)

  16.①细节描写。颔联写室内人物活动,是主客两人在边饮酒边下棋。这里将“暗灯”“棋子落”“残语”“酒瓶空”这些细节组合,呈现原生态生活的质感,显得非常逼真动人;也凸显了场景枯淡至极,极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暗灯”“酒瓶空”是静态描写,前者说明室内光线昏暗,后者说明对局时间已经很长,但尚无结束的迹象;“棋子落”“残语”是动态描写,前者写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都听得清楚,后者则是主客之间偶尔发生的对话可见两人都很沉默寡语,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晚年那种“万事皆空”近似“禅定”的心态。(每点3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3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秋晓

  蒋捷①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②,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注】①蒋捷,咸淳十年进士。这首词应作于南宋亡后。词人当时流寓苏州,隐居太湖。②春秋时伍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15.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竹几”两句写词人灯下凭靠竹几小睡做梦,“一灯”“嘶马”“古道”等显示词人孤单寂寞。

  B.下片前三旬通过景物烘托,肖像描写,表现时光流逝,年华渐老,词人忧愁也更加浓重。

  c. “旧院”二句回忆以前生活,室内挂着绣帘,遮住寒霜,在绘饰的屏风旁醉倒,生活何等惬意。

  d.下片结尾写词人更希望烟雾轻笼,楚山杳远迷蒙,以避免看到大雁南归而感伤自己流寓苏州。

  16.该词题目为“秋晓”,上片是如何表现“秋晓”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d“写词人更希望烟雾轻笼,楚山杳远迷蒙,以避免看到大雁南归而感伤自己流寓苏州”错误。“烟未敛,楚山杳”是景物描写,不是“词人更希望……;词人嫉恨大雁南归,而自己流寓苏州,不是“避免看到大雁……”。

  16.①视听结合。清晨听见寒鸦传来悠远、渺茫的声音,看见天空中泛起一片鱼肚白,陡峭的岛屿被寒气笼罩;天微明,连竹篱的'影子也难见到,竹篱上挂着几朵小牵牛花。

  ②人物活动(细节描写)。词人小睡之后早早醒来,起身搔着头,看天上点点残星。

  ③使用典型意象。淡黄的月光、几朵青色的牵牛花、红枣等,通过典型意象体现出“秋晓”。

《秋》的阅读及答案14

  一、填空题。

  1、《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是中国杰出的____________

  2、《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____》。

  3、《秋》是____________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也就是结局。

  4、《秋》主要讲了____________家的艰苦生活。

  5、《秋》这一故事中写了一位叫____________的父亲连续将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入火坑。

  6、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威胁下,惠才得到存身之地。

  7、惠的弟弟叫____________,才17岁就患上____________。

  8、淑英的丫头叫____________,她敬佩觉新的为人,觉新娶了她。

  9、觉民是个____________的人,他的妻子是____________

  10、《秋》这本书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秋》里,巴金给了( )一个幸福的结局。

  A、觉新 B、觉民 C、觉慧D、四小姐淑贞

  2、在高家,( )一死,整个家里就乱了。

  A、克定B、克明 C、枚少爷D、惠

  3、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 )收房。

  A、喜儿 B、婉儿C、海儿

  4、觉新抱着( )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

  A、一切总会过去的?B、往后混?C、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

  5、觉民是个( )的`人。

  A、唯唯诺诺B、默默承受 C、独立的,有自己信仰和追求

  6、倩儿生病了,主人的态度是( )。

  A、积极治疗?B、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C、请四小姐照顾

  7、倩儿、淑贞等许多人都死于( )。

  A、生病B、别人的打骂 C、封建礼教

  8、在《秋》的结局处,( )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次男子汉。

  A、觉新 B、觉民C、琴

  9、《秋》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B、委曲求全事情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C、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

  10、关于觉民与琴的婚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婚礼B、举行封建式婚礼C、举行了新式婚礼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秋》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剧。( )

  2、《秋》揭示了高家这个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灭亡。( )

  3、《秋》写的第一件大事是周家的枚少爷结婚,新娘是冯乐山的女儿。( )

  4、枚少爷的婚姻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 )

  5、四小姐淑贞最后投河自杀。( )

  6、《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大家庭最终的必然结果。( )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句子都是在激励我们: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大风大浪之后,必有属于我们的春天!( )

  8、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 )

  9、《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是觉新。( )

  10、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 )

  《秋》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巴金,李尧,文学大师2、《家》《春》《激流三部曲》3、《激流三部曲》4、高。5、周伯涛、女儿、儿子。6、觉新觉民。7、枚、肺病。8、翠环。9、有信仰琴。10、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

  二、选择题。

  ABACCBCACC

  三、判断题

  √√×√×√√√√√

《秋》的阅读及答案15

  秋登越王台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2.结合全诗,对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E(C.虚实结合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E“没有写景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

  2.诗歌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2分)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2分);他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2分)(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入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秋》的阅读及答案06-20

听秋阅读答案11-14

《秋的气味》阅读答案06-18

原阳秋阅读答案01-19

听秋阅读答案[精选]01-18

《秋》的阅读及答案(荐)06-20

偷秋阅读答案06-20

秋莲阅读答案10-10

悲秋阅读答案11-03

秋渐深阅读答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