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阅读及答案(荐)
《秋》的阅读及答案1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13. 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2分)
14.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2分)
(20xx年辽宁营口中考题)
答
13、“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14、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译文: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秋》的阅读及答案2
已经第七天了。早上,周唯从妈妈手里接过两块钱,就背着书包出门了。
周唯先去看了那株长在那家仓库墙角下的月季花。前些天,周唯发现它硬是在深秋的寒风中抽出了一支蓓蕾,瘦弱的几张叶子,在颜色灰黄暗淡的深秋,更显不合时宜。就好像上午九点,正是上课的好时间,而学生模样的周唯却在路上乱逛一样不合时宜。
周唯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十年前,爸爸就因病去世了。妈妈呢,为了周唯,一直没有再嫁人。周唯在街上乱逛,尽量避开人多的或者有可能遇上熟人的区域。
周唯读初二,穿着三中的校服。但是,现在他是一个退学少年。周唯是自己退学的。没有告诉妈妈。一直以来,周唯都觉得自己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其让妈妈打三份工供他上学,不如不去了。只是,周唯不知应该如何跟妈妈讲自己的想法。在跟妈妈讲之前,就只能这样,每天只是在周围乱逛消磨时间。 已经快十二点了,周唯花了一块钱,买了一个饼。之后周唯又回到了旧仓库的'断墙下那朵秋天的花蕾面前。秋寒料峭,它能开放吗?
周唯就干脆坐在墙角边,挨着墙,打了一会儿盹。才这样一会儿,周唯就做梦了。他梦到妈妈走过来了,她看着周唯,直掉眼泪。周唯想说,妈妈不要哭,可是什么也没有说出口。醒的时候,周唯似乎看到断墙的转角处有人影,那瘦瘦小小的样子,很像妈妈。
周唯想过去看清楚。走的时候,脚边有一个易拉罐,他想也没有想,就踢了一脚,易拉罐咣当一声便飞向了断墙。其实,之前,周唯就疑心过,这堵旧断墙要倒的。周唯只是未想到,他踢的易拉罐会成为压倒断墙的最后一点力量。轰然一声,就在周唯下意识地想保护那朵花的时候,一个身影利落地把周唯扑到了一边,自己却被砖头砸倒在地。烟尘弥漫中周唯看到自己的妈妈!
妈妈被送进急救室的时候,周唯颤抖着在手术单上签下了字。爸爸不在,妈妈就只有自己一个亲人了。妈妈一定是知道了他再次私自退学的事情,不忍心责备他,却又不知道如何劝说他,只有悄悄地跟着他。周唯想,他在断墙下梦到妈妈哭,那应该是妈妈真的在哭吧。
妈妈醒过来了,脑震荡,腿也砸伤了。要住院。妈妈醒过来,第一句问:儿子,你有没有事?见他好好地站着,妈妈落了好多眼泪。周唯第一次见到妈妈在自己面前掉眼泪。第一次,周唯觉得,妈妈也许需要自己的保护了。
妈妈没有问周唯为什么不上学,也一直没有提周唯私自退学的事情。周唯知道,妈妈怕他又发脾气。周唯发脾气是很大的,不吃不喝,不理人,每次能把妈妈给急死。上学的事情,是周唯主动提的:妈,等你好了,我就去上学。妈妈没有说下去,她又掉眼泪了。周唯坐在阳光里,一张一张地给她抽纸巾擦眼泪。
妈妈出院的时候,已经入冬了。周唯和妈妈一起,去学校办了复学手续。这天上学的时候,周唯又去了旧仓库那面已经倒塌的断墙那里,他发现,那一朵月季,在初冬的暖阳里,竟然开了。
1、就好像上午九点,正是上课的好时间,而学生模样的周唯却在路上乱逛一样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的意思是什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文中还写了不合时宜的的事情是什么?
答:不合时宜的意思是: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不合世俗时尚。在这里指的是别的学生在上课,周唯却在大街上乱逛。文中还写了不合时宜的事情是,周唯读初二,却穿三中的校服。
2、周唯为什么要退学?后来又为什么要提出复学?
答:因为周唯觉得他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因为妈妈为了他而被砖头砸了,知道他退学了也不忍心责备,还打三份工,独立把周唯抚养大,周唯被感动了,所以提出复学。
3、选文最后写到月季开花了有什么作用?
答:月季花原本被断墙砸了,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就像周唯的妈妈,即使一个人把周唯抚养大,也坚强地生活下去。同时给周唯与读者启迪,要如月季花般坚强。
《秋》的阅读及答案3
秋莲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青房:莲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自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C、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D、作者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回味绵长。
16、同样是秋莲,《》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
15、C(用了借代手法,错。)
16、
①“残荷”和“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或可答:残荷与秋雨,视觉与听觉结合,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2分)
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4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6分)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3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3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
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
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秋》的阅读及答案5
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读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①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②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
(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12.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
(2)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14.品味文中加点的两个句子,简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及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1)
(2)
15.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6分)
16.文章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13.(1)每当秋风乍起,秋天来临之际,被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的秋天那种空荡、萧疏、让人伤感的况味就会在“我”心中复活弥漫,挥之不去。 (2)“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14.(1)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 (2)说芦花“不急不躁的”在秋风里摇曳“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这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芦苇以人的情态,更好地表现了秋天的芦苇呈现的宁静之美。这两个句子是作者用以说明秋天的祥和、静美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而夕阳和芦苇就是两个很好的物象。
15.具体指:(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 (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 (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
16.表现出作者追求一种淡然宁静的、超然物外的、洗尽铅华的心态,愿意做一个胸怀宽广、荣辱偕忘、宽厚仁爱之人。(13到16题大致意思对即给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6
丙申秋,有太原客南贾还,策一驴,橐金可五六百。偶过中牟县境,憩道左。有少年人,以梃(木棒)荷犬至,亦偕憩。犬向客咿哑,若望救者。客买放之。少年窥客装重,潜蹑至僻处,以梃搏杀之,曳至小桥水滨,盖以沙苇,负橐去。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适县令升座,衙班甚肃,犬直前据地叫号,若哭若诉,驱之不去。令曰:“尔何冤?吾遣吏随尔。”犬导隶出,至客死所,向水而吠。隶掀苇得尸,还报,顾无从得贼。
犬亦复至,号踯如故。令曰:“若能知贼乎?我且遣隶随尔。”犬又出,令又遣数隶尾去。行二十余里,至一僻村人家,犬竟入,逢一少年,跳而啮其臂,衣碎血濡。隶因绁之到县,具供杀客状。问其金,尚在,就家取之。因于橐中得小籍,知其邑里姓字。令乃抵少年辟,而籍其橐归库。
犬复至令前吠不已,令因思曰:“客死,其家固在,此橐金安属?犬吠,将无是乎?”乃复遣隶直往太原,此犬亦随去。既至,其家方知客死,又知橐金无恙,大感恸。客有子,束装偕隶至,贼已瘐死狱中。令乃取橐验而付之。其犬仍尾其子至,扶榇偕返,还往数千里,旅食肆宿,与人无异。
论曰:夫人赴几在智,观变在忍。祸起仓卒,张皇震慑而不知所出,智不足也;不忍忿忿之心,蹈义赴难,而规画疏略,志虽诚而谋卒无济,忍不足也。故曰成事难。使犬当少年戕客之时,奋其牙齿以与贼角,糜身巨梃而不之避,烈矣,然于客无补。衔哀茹痛,疾走控吁,而于贼之窟宅未能晓识,纵令当事怜而听我,荒畦漫野,于何索之?冤难达,贼不可得也。唯明有报贼之心,而不骤起以骇之。知县之可诉,而姑忍以候,逡巡追蹑以识其处,贼已在吾目中,而后走诉之。已落吾彀中,而后奋怒于一啮,而仇可得,金可还,太原之问可通,而客之榇可以归矣。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岂独狺讼公庭,旅走数千里外之奇且壮哉?夫人孰不怀忠,而遇变则渝;孰不负才,而应猝则乱。智取其深,勇取其沉,以此临天下事,何弗办焉?予既悲客,又甚羡客之有是犬也而胜人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曳至小桥水滨曳:拖、拉
B.顾无从得贼顾:只是
C.令乃抵少年辟辟:通“避”,指躲避之处
D.而遇变则渝渝:改变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解析:“辟”是“罪”的意思。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B.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C.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D.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解析:先通读文句理解大意,再抓住“而”“是”“子房”等标志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断句要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商人在回家途中被人谋财害命,他所救的一只狗两次到县衙报信求助,最终带着衙役将罪犯捉拿归案。
B.这只狗跟随中牟县衙役前往太原,然后跟随商人的儿子回到中牟县,又跟商人的儿子一起返回太原,往返几千里,在旅店里吃住,跟人一样。
C.作者认为,商人的仇能够报,钱能够追回,家人能够得知消息,灵柩能够运回,这一切主要靠的是这只狗奋不顾身,与歹徒拼死搏斗。
D.作者视角独特。在整个事件中,他关注的主要不是义狗的知恩图报,而是义狗的智慧谋略和隐忍沉稳;目的主要不是告诫人们如何“为人”,而是怎样“临事”。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C解析:主要靠的是义狗的智谋和隐忍。
【思路点拨】本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4分)
(2)使犬当少年戕客之时,奋其牙齿以与贼角,糜身巨梃而不之避,烈矣,然于客无补。(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狗看到商人死了,暗中尾随少年到了他的家,记住了它(所在位置),回到县里去。解析:“阴”,暗中;“尾”,尾随;“识”,记住;“却”,回到;各一分。
(2)假使狗在少年杀害商人的时候,猛然用力地用它的牙齿来跟歹徒角斗,被大木棒打烂身体都不回避木棒,刚烈啊,但是对商人没有益处。解析:“使”,假使;“戕”,杀害;“角”,角斗;“糜身巨梃”,被大木棒打烂身体;“不之避”,不回避(木棒);“于客无补”,对商人没有益处;各一分。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
参考译文:
丙申年秋填,有一个太原商人在南方做买卖回来,骑着一头驴,腰里装着五六百两银子。偶然路过中牟县境内,在路边休息。有一个少年人,拿着一根木棒,带着一条狗来到这里,也在路边休息。狗向商人发出咿哑的叫声,好像希望商人救它。商人把狗买下放了它。少年看见商人包裹很重,偷偷跟着商人到偏僻的地方,用木棒打杀了商人,拖着尸体到至水边的.小桥旁,用沙子和芦苇覆盖,背着商人的行囊离开了。
狗看到商人死了,暗中尾随少年到了他的家,记住了它(所在位置),回到县里去。正好县令升堂,衙班很严肃,狗径直向前趴在地上号叫,好像哭泣又好像倾诉,驱赶它也不离开。县令说:“你有什么冤屈?我派小吏随你去。”狗带着衙役出来,到商人死的地方,向河水叫。衙役掀开芦苇找到尸体,回来报告县令,只是无法找到凶手。
狗又回到县衙,号叫像先前一样。县令说:“你知道凶手是谁吗?我姑且派遣小吏随你去。”狗又出来了,县令又派遣数名衙役尾随而去。走了二十余里,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一户人家,狗竟然直接进去,遇到一个少年,狗跳起来并且咬他的手臂,把他的衣服咬破了血濡湿了衣服。衙役捆绑他把他带到县里,,他招供了杀害商人的经过。问他钱在哪里,钱还在,就到他家取回钱。因为在包裹中得小户籍,知道商人的故乡和姓名。县令于是判处少年死罪,而没收商人的包裹归于府库。
狗又到县令面前吠叫不止,县令于是思考道:“商人虽然死了,他的家还在,这包裹里的钱该属于谁呢?狗吠叫,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于是又派遣衙役径直前往太原,这条狗也跟随离开。到了地方,商人家才知道商人死了,又知橐金无恙,非常感恸。商人有个儿子,收拾行装跟随衙役到县里,贼人已被打死狱中。县令于是取出包裹检验并且交给他。那条狗仍然尾随商人的儿子到来,跟随商人的儿子扶着棺椁一起返会,往返数千里,住店吃饭,和人没有区别。
议论说:人处理事情要用智慧,遇到变故关键在忍耐。往往灾祸起于仓卒之间,张皇震慑而不知该怎么办,这是因为智慧不足;不能够忍下忿忿的心,蹈义赴难,而疏忽规划谋略,心思虽然是真诚的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忍耐不足。所以说成事难。假使狗在少年杀害商人的时候,猛然用力地用它的牙齿来跟歹徒角斗,被大木棒打烂身体都不回避木棒,刚烈啊,但是对商人没有益处。忍着悲伤与痛苦,奔走控诉呼喊,但是对贼人的住宅却不认识路,纵然让主事的人可怜我而听从我,荒畦漫野,在哪里去抓凶手呢?冤屈难以伸,贼人不能抓获。只是空有报复贼人的想法,而不能马上来抓住他。知县那里能够申诉,就姑且忍让来等待时机,追踪跟随来认得他住的地方,贼人已在我眼中,而后我跑去告发他。贼人已落入我的彀中,而后奋起愤怒狠狠地咬一口,我的仇可以报了,钱可以归还了,太原之问可通,而客人的棺椁可以回家了。用这种方法处理天下的事情,什么事办不成呢?我既悲伤客人的遭遇,又很羡慕客人有这样一条胜过很多人的狗。
《秋》的阅读及答案7
秋怀(其二)
孟郊【注】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文本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此诗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充当河南尹下属小吏时。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顿。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怀》从冰冷的秋月起笔,与月为伴的“老客”壮志也已消磨殆尽,开篇就奠定了全诗苦寒的基调。
B.《秋怀》中“冷露”二句语带双关:作者既感叹秋寒露重难以成眠,也悲泣人生梦想破灭。
C.作者以“峥嵘”来形容深秋时节的梧桐,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怀。
D.本诗中呈现的诗人形象与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有相同之处:均为晚境颓唐、愁病交加。
16.请结合文本二,合理评价孟郊《秋怀》诗的境界。(6分)
答
15.C解析:“峥嵘”此处意为高耸峭拔。结合“枯”“哀弹”可知,“慷慨胸怀”是断章取义的.错误解读。
16.(1)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人心中真情与笔下真景的统一,没有真情就难以营造出境界。
(2)本诗以冷月、寒露、梧桐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寒苦的意境,以此来抒发人生失意、生活困顿的愁苦。
(3)心中苦情与笔下秋景合二为一,虽然多苦寒之语,但情感真实动人,让本诗呈现出清冷寒瘦的艺术境界。
(评分依据:正确理解《人间词话》“境界说”2分,阐述《秋怀》情景融合的艺术特点2分,对此艺术特点做出理性评价言之成理2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8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2.结合全诗,对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E(C.虚实结合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E“没有写景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
2.诗歌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2分)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2分);他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2分)(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入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9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报 秋
宗 璞
⑴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⑵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⑶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⑷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⑸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 ),不是桂花的( ),也不是荷花的那种(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⑹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⑺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⑻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⑼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⑽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⑾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给第⑸段选词填空。
(清香、幽香、甜香)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 ,不是桂花的 ,也不是荷花的那种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2、用原文回答:什么是玉簪花精神?
3、第⑶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作者在第⑴自然段中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①摘录文中语句回答:作者为什么“吃惊”?
②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
5、第⑾段中作者连用五个“领取”,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依次为:幽香、甜香、清香。
2、“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
3、衬托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
4、 ①“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②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
5、连用5个“领取”,表达出作者不存非分之想,坦然享受生活的情怀。
《秋》的阅读及答案10
堂上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
朱淑真①
著意②裁诗特地催,花须著意听新诗。
清香未吐黄金粟,嫩蕊犹藏碧玉枝。
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开迟。
也宜急趁无风雨,莫待霜高露结时。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抑郁早逝。②著意:刻意,用心。
8.请赏析颔联中“吐”“藏”二字的妙处。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参考答案:
8.“吐”“藏”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岩桂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化静为动,(2分)形象地描给出岩桂欲放未放的娇羞情态,富有生活情趣。(3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岩桂的喜爱之情,同时借劝告岩桂要及时开放,流露出诗人在生活中要绽放美丽,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3分)“清香”“嫩蕊”“黄金粟”“碧玉枝”等词语描写出岩桂的清芬与嫩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也宜”“莫待”劝告岩桂不要因花好而“故开迟”,应抓住这天未寒、无风雨的大好时光绽放自己,暗含诗人心迹。(3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1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城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在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敞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一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蟀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電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B. 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而大都市的生活局促、单调、喧嚣,字里行间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C. 文章结尾写几天后经过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但站台空无一人,含蓄地说明大自然的美妙是永恒的,告诉人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
D. 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在描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了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这与地铁站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 文章起笔用“你听,是什么声音?”“不是……不是……也不是……的声音”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C.“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在时代广场“开一个演奏会”,拟人化的手法既表现了柴斯特的可爱,又表现了演技的高超。
D. 康涅狄格州的秋季是最美的时候,而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夜风中却带着凉意,作者通过类比,突出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凸显了主旨。
8.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 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错误。文章并没有表现出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从文章整体看,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只是想提醒现代人别忘了自然。
7.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类比”说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而不是类比。
8.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沉醉于蟋蟀柴斯特演奏的音乐之中的情形,突出了柴斯特奏乐技能之高,也暗示了自然对城市里的人的吸引力。(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傍晚的草原”比喻安静的时代广场,以“高高的野草”比喻城市里的人们,将时代广场与草原联系起来,达成一种奇妙的效果,表现了在自然音乐下人们的祥和、安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要指出其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表达技巧看,“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9. 在内容上,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故事更完整,形象更丰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主题上,《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寄托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醒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反思城市生活,关注自然。在构思上,形成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的效果,使行文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构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内容、主题、构思等角度考虑。从内容上看,《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构成文章的重要内容,与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故事更加完整,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上看,《時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寄托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突出主旨;从构思上看,《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描写相交织,产生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的效果,使行文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秋》的阅读及答案12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①。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②人狂。
【注释】①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②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8.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画面。
9.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8. (1)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云层,直上九霄。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9. (2)示例一:其一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其二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示例二:其一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其二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示例三:其一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而且诗人是以“鹤”自喻,表达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其二全诗暗用拟人手法颂情操清白。
《秋》的阅读及答案13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
【注】[1]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请简要分析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2)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4
颂秋阅读短文答案
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潮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互相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
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
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
春天是青春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
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
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
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
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1.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2.从内容上看,第二段文字与第一段文字中哪句话相照应?
3.根据第三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可以是什么?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4.本文家描绘春天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列举两种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田畴图河畔图天空图果园图
2.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其他景物也可)渠水欢唱(或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
3.①比喻渠水欢唱,如母亲的乳汁。②拟人蜂蝶追逐喧嚷③排比红杏流红,桃花漫霞,梨树飞雪(文中符合要求的句子皆可)
4.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活力(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对春天、对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秋》的阅读及答案15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8.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9.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秋》的阅读及答案06-20
听秋阅读答案11-14
《秋的气味》阅读答案06-18
原阳秋阅读答案01-19
听秋阅读答案[精选]01-18
偷秋阅读答案06-20
秋莲阅读答案10-10
悲秋阅读答案11-03
秋渐深阅读答案10-31
《秋兴》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