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阅读答案 推荐度:
- 古诗词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选)古诗阅读答案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阅读答案1
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答:
参考答案
7.(1)B(2)“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的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3)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已内心的纯洁。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A项描写;的是冬季.B项描写的春季,c项描写的是夏季,D项描写的是秋季。(2)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诗人写桃李是为了衬托未开的海棠,而不是出于对桃李的赞美,所以两诗的情感不同。(3)从诗的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以知道,此诗是写给儿辈看的,希望儿辈同海棠一样“爱惜芳心”。
古诗阅读答案2
(一)、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答案: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古诗阅读答案3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古诗阅读答案4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身处秋末冬初的夜晚,仰望星空,听着虫鸣。
B.诗人感慨,今夜月色皎洁无瑕,其他星星又何必如此明亮而分明可数。
C.“高举振六翮”一句运用比喻,以鸟儿的展翅高飞喻同门的飞黄腾达。
D.“南箕北有斗”一句同《蜀道难》中“扪参历井”都涉及天上的星宿。
16、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绪,请你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5 B【解析】"何必如此明亮而分明可数"错,"众星何历历"是"星星多么明亮"的意思。
16、①思乡念亲的愁绪,诗人选用"明月""促织""玄鸟”等意象,表达羁旅在外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②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抓住"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等景象,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再 ③同门相弃的感伤,想到同门友人昔日情谊坚如磐石如今相弃不屑一顾,世态炎凉的感伤油然而生。
古诗阅读答案5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古诗阅读答案6
宿大慈寺
【清】范光阳
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迎人亦世情。
惟有空山知我意,故飞小雨助溪声。
【注】衲:僧衣,借指僧人。
1.结合全诗,具体说说你对“惟有空山知我意”的“意”的理解。(4分)
2.简析“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一联的艺术手法及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对“意”的理解2分,具体分析2分。)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联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联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说出艺术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古诗阅读答案7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2)前人评价说闻说梅花早绝妙,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第一问应结合诗人访才子不遇的伤感和对被访者流放江南的不平的情感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回答时应把握作者对友人访而不遇的伤感及对友人流放异乡的牵挂和思念。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访袁拾遗不遇的伤感以及对其被流放的愤愤不平之心。
(2)闻说梅花早一句借物寄托作者的感情。诗人通过写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象,由物及人,以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巧妙地用景物与人物的心情相比,写出虽然江岭景物美好,但毕竟不是袁拾遗的故乡,无法排解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体会身处江岭的袁拾遗的心情,又一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
阅读练习二: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解释。
2.后两句采用 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 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从访才子而才子已经作流人可见,两个人没有相遇。
2.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鉴赏
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将诗人于洛中访友人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对偶,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崇敬和景仰,又暗写出了造访不遇的原因,可谓一箭双雕。江南好,江南梅花开虽早,但怎比北国之春来得更浓更亲更有味!南国之春真的就不如北国吗?否!只因友人做流人,只因家乡有故知。巧用衬托与反接,才使得这样一首怀人诗如此读趣盎然,如此回味无穷吧!
赏析一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变化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平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平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新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顿时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安慰。
喜欢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规矩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也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未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温暖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涯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意得,今天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惊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古诗阅读答案8
半山亭
[元]于石
万叠岚①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①岚:山间雾气。
21.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3分)
2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4分)
答案:
21.幽静。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特点得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如回答“冷寂”“寂静”“清幽”等,言之成理亦可)
22.①“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②“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的理解1分,作用和情感分析1分)。
古诗阅读答案9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
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
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
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
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
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1、写居所
2、幽静、人迹罕至
3、动静
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
5、僧敲月下门
6、以动衬静
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阅读练习二: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1B. 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没有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的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意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5对这首诗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写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C.闲居句中的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解答:
【解析】解此题,须把握全诗,抓住主旨。诗以幽字为眼,以隐居为主题,首联写的是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草遮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也无人居住。
淡淡两笔,幽字毕现,而C项对此句的解释不准,因少有表示数量少、年龄小的义项,而把少(shǎo)邻并,误为少(Sho)邻并了。故答案为C。
古诗阅读答案10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21. 古典诗歌在梟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2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词作鉴赏
洪王茶,宋末人,自号空同词客,有词一卷。水口,集镇名,今名水口铺,在安徽来安县南三十里,来安水东岸。为当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亦为征人旅客常经之地。词人途中投宿于此,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抒发羁旅幽思的小词。
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词人好像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况周颐说:“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蕙风词话》卷一)可见他不是反对追琢,而是反对“太做”,即追琢过分。若“恰如分际”,这种追琢还是必要的。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换头“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饶有韵味。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唐人马戴《灞上秋居》诗有句云“寒灯独夜人”,词境似之,但换用“人闭门”三字,则变成有我之境,与李重元《忆王孙。春景》词的结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菩萨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结构规律。但前后对比,又有明显的映照作用:开始时词人远眺断虹饮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较平静、舒畅;结尾时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因此在整个词中,词人的感情是有发展变化的,非平铺直叙的作品所能及。
古诗阅读答案11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阅读训练】
1.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
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②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运用的妙处。(4分)
2.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男儿”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7分)
① (3分)B。(应该是南飞的鸿雁带来杜陵秋意)
②(4分)答案要点:解释字义、诗句表面的意思(1分);指明手法,答出对比,并说明效果(1分);说明表达的情感内涵(诗人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的情怀,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忧虑边关战局)(2分)。
2.
(1)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有雄心壮志,有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有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2分(至少要说出两点)。
(2)结合原文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
(3)联系阅读积累或者结合社会现实,2分。(举例具体,恰当,有类比关系)
(4)谈出认识,有观点句,有分析,2分。(观点鲜明,认识清楚,分析深入)
(5)语言表达,2分(思维清晰,没有病句, 1分;语言精彩,用词恰当, 2分。)
古诗阅读答案1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
①小单于,军中号角常奏此曲。
1. 两首诗都写到了秋风和 两种意象,第一 首中的秋风有暗示 的意味。(2分)
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 的不同之处。(5分)
参考答案
1. 月 入侵者(战事)
2. 严诗以对仗描述连贯的动作,一气而下,表现出战场势如破竹的气势和主将果断的气魄以及胜利在握的神情。//李诗以塞鸿尚且无力飞度关塞来反衬出征人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绪。(前一句2分,后一句3分)
对比赏析
《军城早秋》是唐代将领严武的诗作。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听晓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首句写秋霜落叶,展示了边城秋日的萧瑟景象;次句在秋霜落叶中,又添了一轮孤月,写出了在拂晓的号角声中景象的凄凉;第三句是诗人抬头看见空中无数大雁飞过时产生的联想,暗示了边塞景象的广漠荒凉,飞鸟难渡;末句写秋风送曲,在无限凄凉的景色中,可以想见这是一支悲伤的乐曲,全诗也于此戛然而止,然而余音缭绕,不绝如缕。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整个境界苍凉雄浑。
古诗阅读答案13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答案: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古诗阅读答案14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5分)CE(C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古诗阅读答案15
王安石改诗出丑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壁之上题有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王安石听了说,这样的蠢材,若能及第岂不是笑话!随即将诗改为: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改罢,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并非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对天气的阴晴进行预报。白天如能听见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罢,非常惭愧地说,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王安石写诗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乘船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途中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题名《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他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沿途春天的景色以及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 最后,他走到船头上,眺望两岸,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入眼皆是一片碧绿,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忽觉精神一爽,心中似有所动,这个“绿”,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到此,王安石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好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因此,这个“绿”字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也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吟( )诵
A.jīn
B.yín
正确答案:B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妥( )贴
A.tuǒ
B.suí
正确答案:A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生机勃勃( )
A.筋疲力尽
B.死气沉沉
C.生机盎然
正确答案:C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佳话( )
A.传说
B.好话
C.美谈
正确答案:C
5.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妥帖( )
A.服帖
B.妥当
C.舒适
正确答案:B
6.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急切( )
A.悠闲
B.迫切
C.渴望
正确答案:B
7.“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下面那句诗也采用了拟人手法?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正确答案:A
8.“绿”字到底好在哪里呢?(多选题)
A.“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B.“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C. 绿”字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诗眼”。
正确答案:A B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06-20
古诗词阅读答案05-08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伏击阅读答案09-27
《白鹭》阅读答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