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0 12:02:2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8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9请对“孤云”“归鸟”“微阳”“秋山”创造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

  答:

  10若颔联和颈联对调次序,在谋篇布局上和原诗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参考答案

  8(3分)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9(4分)“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孤云”“归鸟”: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这种景象触发诗人乡关之思、伤感之情。“微阳”“秋山”:夕阳西下余晖返照秋山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10(4分)原诗最好。诗人见景生情,诗歌景、情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由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日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则失去这层妙处。

古诗阅读答案2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8-9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8.“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一) 8.莫听 何妨 谁怕9.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古诗阅读答案3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①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是诗友。

  一:

  (1)诗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的叙事线索是“风”,请简要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想象(或“虚写”),写门外的竹子晃动,作者疑惑是老朋友要到来;表达对老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4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阐释1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的.惊坐起,以为朋友来了,想象风吹帘入户,似要将琴上的尘埃吹去,都因风而起;诗中“风”引起作者心理活动,推动情感变化。(4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4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古诗阅读答案5

  1、①西湖是杭州的眉目,没有西湖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眉目;②整治西湖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方面的功能。

  2、答案要点:①“雨”贯穿全文,首尾妙联,穿越时空,点出了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

  3、示例

  这是一朵用诗化语言编织而成的优雅伞花,这一幅再现西湖苏堤的历史真迹,这是一乎为伟大诗人吟诵的唯美长诗??这就是陈富强的《宋朝的雨》

  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长久清丽,今朝的苏堤能经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为苏轼,因为诗人的一项治湖工程。《宋朝的雨》,开篇撑伞,收尾沐雨,让我们生动感知到那位才气的鲜活诗人,真切感动于那段造福为民的历史佳话。不仅是故事,流泻的,还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丝绸织就的伞,美丽串成的文字,诗意洋溢的情怀??历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重,生命和永恒,诗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和谐交融,自然天成。

  诗歌(一)1.(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二).(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古诗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苏州),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今江西波阳),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诗约作于此。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⑴ 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4分)(前问2分,后问2分)

  ⑵ ①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指势力小人,在诗人去职后便不再来往,但诗人并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与作者终生不仕相符。

  ②不确切。此诗描写石湖清幽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生活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来访正是恬静条件,不是写范成大去职后的世态炎凉。(不论哪种,自圆其说都得分)(3分)

古诗阅读答案7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

  参考答案:

  7.(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8.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8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5分)CE(C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古诗阅读答案9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古诗阅读答案10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手法各1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2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古诗阅读答案11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⑴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⑵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3分)

  [答案] 1、(1) 示例: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难酬的愁苦。(2分)

  ⑵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 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2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希望与无奈。(2分)

  [解析] 2、(1)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

  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 (《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城市。

  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诗人倍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小园四首(其二)》写的是: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斑鸠的咕咕啼叫声,田里的水上涨逼近漫过刚刚长出的秧苗,我不远万里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却是从邻居的农夫那里学习春耕。

  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此,享受乡村美景,去过那种“却从邻父学春耕” 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而实属无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古诗阅读答案12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阅读答案13

  贺明朝

  唐 欧阳炯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

  8.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9.本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做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爱意比作红豆,体现出当时的感情是美好纯洁的`。

  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罗衣上所绣的一双鸳鸯与如今两人相隔异地的现实成对比。

  ③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从女主人公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写男主人公离家之久。

  ④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借自己辜负春光来表达出自己这么多来对妻子的亏欠之情。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①此情只待成追忆的无奈惆怅之感

  ②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尽厮守之情

  ③两人异地分居多年的相思与悲苦

  ④此去经年时光易逝的叹息与苦闷

  (每答对一点得2分)

古诗阅读答案14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记叙文阅读内容概括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2、抓关键词法(适合段落内容概括)

  3、按六要素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格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有何结果。

  4、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6、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7、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8、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说明文阅读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古诗阅读答案15

  古诗横塘范成大带拼音版

  héng táng

  横塘

  fàn chéng dà

  范成大

  nán pǔ chūn lái lǜ yī chuān , shí qiáo zhū tǎ liǎng yī rán 。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nián nián sòng kè héng táng lù , xì yǔ chuí yáng xì huà chuán 。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范成大阅读答案

  1.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

  阅读参考答案:

  1.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2.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横塘范成大全诗翻译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词阅读答案05-08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伏击阅读答案09-27

《白鹭》阅读答案09-26

《旗手》阅读答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