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24 08:03:5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藏》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藏》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藏》阅读答案

  《藏》阅读答案 篇1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意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妄:胡乱 B.告车趣驾归救魏 趣:迅速

  C.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 逐:追击 D.诸侯徒闻魏公子 徒:白白地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公子乃谢夫人去 吕公女乃吕后也

  B.徒以有魏也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C.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 项王瞋目而叱之

  D.乃行金万斤于魏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B.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C.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D.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太史公对信陵君魏无忌的专称,表达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之情。

  B.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毛薛二人都有才能,却分别藏于博徒、卖浆家。

  C.河外,文中指黄河以南地区,公子所率五国之兵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主要在黄河以北。

  D.客,文中指门客,寄食于贵族豪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公族子弟都有大批门客。

  12.下列对《魏公子列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公子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多次屈尊拜访屠夫朱亥,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招揽人才的方法远超平原君。

  B.魏公子礼贤下士,这些士人也成就了魏公子,侯嬴、朱亥成就魏公子“窃符救赵”,毛公、薛公成就了魏公子“却秦存魏”。

  C.魏公子不许门客传达魏王使臣来信,显示出他对魏王心存顾忌,接受毛公、薛公劝说回魏救国,可以看出他知错能改。

  D.魏公子的人生以悲剧结束,他才高德尚,完成救赵存魏大业,却因受毁谤而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最终“病酒”而死。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4分)

  (2)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4分)

  (3)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3分)

  1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平原君魏公子对毛公、薛公的不同评价及态度。(4分)

  答

  8.(3分)D(徒:只,仅仅)

  9.(3分)B(B.都是连词,因为。A.前:副词,于是,就;后:副词,是。C.前:连词,表承接;后:连词,表修饰。D.前: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到”;后:介词,与、同。)

  10.(3分)C

  11.(3分)A(A.公子是先秦时期对诸侯儿子的称呼)

  12.(3分)A(A.文中没有“招揽人才的方法”比较)

  13.(1)(4分)我去跟人家交朋友,还总担心人家不愿意结交我,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耻的事,看来平原君真是不值得结交。

  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每句1分。②“不我欲”宾语前置。(1分)

  (2)(4分)魏王见到了公子,兄弟俩面对着面哭泣,魏王把大将军的大印授给了魏公子,公子便统帅了魏国的军队。

  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每句1分。②“遂将”中“将”作动词。(1分)

  (3)(3分)项羽嫉妒有才能的贤人,对待有功劳的人就迫害他,对待贤能的人就怀疑他。

  评分建议:大意对,语句通顺,每句1分。

  14.(4分)平原君:认为毛公、薛公只是混迹于赌徒、卖浆家中的人,不屑与他们结交。魏公子:认为毛公、薛公是才高德尚而洁身不仕的人,屈尊主动与他们结交。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混迹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混迹在卖浆家中,公子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个人交往,和他们在一起过得很开心。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他的夫人说:“从前我听说你的弟弟魏公子举世无双,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来,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原来公子是个荒唐人。”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向姐姐告辞离开赵国,他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满足了平原君的要求。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富贵的豪放举动罢了,他不是求取贤士人才啊。我从在大梁时,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我去跟人家交朋友,还总担心人家不愿意结交我,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耻的事,看来平原君真是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把公子挽留下来。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门客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平原君。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即变了,吩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了公子,兄弟俩面对着面哭泣,魏王把大将军的大印授给了魏公子,公子便统帅了魏国的军队。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人把秦国进攻的消息通告给了各国诸侯。各国诸侯听说魏公子统帅了魏国的军队,于是都派人领兵来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大破秦军,秦将蒙骜被打得大败而逃。东方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拿出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听说公子已当了魏王,故来祝贺,来后方知尚未当魏王。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沉溺于女子声色之中,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藏》阅读答案 篇2

  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它。(2分)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2分)

  3、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文意,代藏根草回答。(2分)

  4、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5、对于第最后一段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4分)

  答案:

  1、顽强的生命力;

  2、何首乌;

  3、扎根荒郊野外,顽强生存(意近即可)

  4、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了什么(意近即可)

  5、(紧扣佛教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意近即可)

  《藏》阅读答案 篇3

  文成公主进藏(9分)

  文成公主出发到吐蕃去了。她带去了各种庄稼的种子,带去了牛羊和鸡鸭,还带去了许多工匠。传说临行时,唐朝皇帝怕文成公主到那里后想念家乡,便叫工匠制作了两面能照见内地风光的日月宝镜,送给公主。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她取出日月宝镜一看,镜子里出现了长安的热闹情景,她伤心地哭了。但是她又想到自己的使命是伟大而神圣的,于是毅然将日月宝镜扔到草原上,向西进入了吐蕃。据说,日月宝镜很快变成了两座大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2分)

  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小题4: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扔掉日月宝镜?你能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命:出使的任务。毅然:坚定的样子。

  小题1: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

  小题1: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小题1:为了完成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心情:沉重、留恋、伤心

  小题1:试题分析:可直接理解词语意思,可根据文段内容来理解。文成公主是被唐王朝送到吐蕃去“和亲”的,肩负唐王朝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重任,所以是“使命”,文成公主更是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关乎唐王朝的利益,所以甘愿牺牲个人的利益,“毅然”自然就表现了她此时的决心。

  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根据题干中的提示“青海”“景象”搜寻文字信息,“景象”是指描写的自然景物或人的'活动场景。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中用排比的写法,突出地表现了文成公主旅途的种种艰难,虽然没有具体的描述,但可以让人想见“跨过大河”“翻过高山”是怎样的历程。

  小题1:试题分析:文成公主明确自己的使命,并也做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文成公主虽然使命在身,但还是一女子,远嫁异族边疆,远离家人,复杂的心情可以想见。

  《藏》阅读答案 篇4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

  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

  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辅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于?”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纯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上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

  (有删改)

  文本二:

  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饭过程中,趁四处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园时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暗示完成任务后,她的内心得到暂时放松。

  B、 浅花挺着沉重凸胀的大肚子来送粮,丈夫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表现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见妻子,又不忍心看到要子受苦。

  C、 文中写女人们跌坐地上,身子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等情节,凸显出抗战时人民相互救助,团结一致,不向敌人屈服。

  D、 浅花在阴冷的、潮湿的洞中生下孩子,而这时候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结了果实,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营造出安宁优美的环境氛围,和下文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

  B、 文章语言质朴不乏清新,简单不失诗意,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浅花、新卯、外路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C、 文章情节看似波海不惊,实则有曲折波动,比如浅花偷偷送饭、敌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带领下营救百姓等。

  D、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否定了单顾“全”或者“粹”一面,认为要牌证统一,既要“全”还要“粹”才能称之为“美”。

  8、 中国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讲究,给女孩取名常这用鲜花美玉等物象,表达出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结尾处却用“藏”给新生女孩命名,请结合文本一,试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结合文本二关于“全”或者“粹”的观点,谈谈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的。

  参考答案

  6、D【解析】D项“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错,表现抗战时期军民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7、B【解析】B项“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错,并未明显使用“心理直白”的方式。

  8、①“藏”呼应标题,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②“藏”统摄小说情节。“藏”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生存及斗争的一种方式。文章写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

  ③“藏”暗合小说主题。“藏”表明人们为了未来的胜利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深化文章主题。(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全”:文章选取了“高粱叶”“黑豆叶”“豆棵”,菜园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阳”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春夏间的景物,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当地的“生活和自然”。

  ②“粹”:文章开头写“黑豆叶”凝结露水,文中写“黑豆花”散发香甜味道和“甜瓜”快熟了,结尾写“黑豆花”结果和“甜瓜”落蒂,重点选取了黑豆和甜瓜两种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题。

  ③“全”和“粹”相结合的景物描写,既展现出勃勃生机、美好宁静的景物特征,为故事开展提供了环境背景,又烘托了对敌斗争的气氛,蕴含着抗战必胜的蓬勃希望和坚定信念。

  《藏》阅读答案 篇5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

  (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 B. 仍简上马数十匹:挑选

  C.又大王曩修胜福:从前 D. 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请自思之,相顺犹胜 夫晋,何罪之有

  C.其节志坚贞如此 工欲善其事

  D.乃稽首礼谢云 乃一气之余烈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3分)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4分)

  答案

  16.A(敕:命令)

  17.C(第三人称代词。A来-凭借;B代这件事-宾语前置标志;C.代词,他的;D于是-表判断)

  18.D(同意取经回来后到高昌讲经三年)

  19. 王之深心 / 岂待屡言然后知也 / 但玄奘西来为法 / 法既未得 / 不可中停 / 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20(1)弟子仰慕敬爱法师,定要留下法师供养,即使葱山能够转移,弟子这片心意绝不能改变。

  (2)玄奘前来是为了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阻碍,大王最多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心)啊!

  参考译文:

  当时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已先来伊吾,这天准备回国,正好遇上法师,回国后就报告给国王。国王得知后当天就派出使者,命令伊吾国王送法师前来,并挑选好吗几十匹,派贵臣赶到路上,设站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从们先后举烛,亲自出宫把法师迎入后院,坐进一座重阁宝帐里,殷勤问候,说道:“弟子自从听到法师大名,高兴得废寝忘食,计算路程,知道法师今夜必到,和妻子都没有睡觉,诵经敬待。”片刻间,王妃和几十名侍女又前来礼拜。这时天将拂晓,谈久了疲惫欲眠,王才回宫。(第二天)天刚亮,法师尚未起身,王已来到门外,率领王妃以下都来礼拜问安。王说:“弟子寻思碛路艰险,法师能独自前来,实在令人惊异。”流着泪赞叹不已。叫年过八十的国统王法师,与法师共处,还让他劝说法师留在这里,不要去西方,法师没有允许。

  住了十多天,法师要向王辞行,王说:“已令国统王法师请法师留下,不知法师尊意如何?”法师回答道:“留住实在是王的恩德,但自问西来的心愿,不能遵从。”王说:“弟子仰慕敬爱法师,定要留下法师供养,即使葱山可转,弟子这片心意绝不能改变,乞求法师鉴察我的诚意,不要有什么怀疑。”法师回答道:“王的诚意,难到还需要一再申说我才明白吗?只是玄奘西来是为求法,法尚未得,不可中止,因此我敬辞,愿王体察。再说王过去广修福业,得以位至人君,不仅为百姓所仰慕,也是佛门的依靠,理应宣扬佛法,怎么能横加阻碍?”王说:“弟子也不敢阻碍,只是因为国中没有导师,所以委屈法师留下引导愚迷啊!”法师都推辞不允。王勃然变色,挽起袖子大声说道:“弟子有别的方式来处置法师,法师怎能前去,或者强行留下,或者送回大唐,请认真考虑,怕还是顺从为好。”法师回答道:“玄奘前来是为了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阻碍,大王最多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啊!”于是呜咽得话都讲不出来。王仍不听,只是增加供养,每天送饭时,王都亲自捧食盘呈进。

  法师既被阻留,有违初衷,就立誓以不食来感化王心,正襟危坐,三天不进水浆。到第四天,王发觉法师气息将绝,深感惭愧恐惧,就向法师稽首致歉说:“听任法师西行,请法师早进斋食。”法师惟恐不是出于真心,要王指日为誓,王说:“如果必须如此,请到佛前缔结因缘。”于是同进道场礼佛,对着王母张太妃和法师结为兄弟,听任法师前去求法,回国时到高昌留住三年,受弟子供养;请法师目前再屈尊停留一个月讲授《仁王般若经》,在这期间为法师制作远行所需衣物。”法师一一应允。张太妃也十分欣喜,愿与法师结为亲戚,请法师对麴家代代引度,这样法师才进食,法师的意志就是如此坚定。

  《藏》阅读答案 篇6

  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打从它的身边走过,倏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沙,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春藤么?长春藤没有它这样的绰约;

  是短牵牛么?牵牛花没有它那样的旖旎;

  是灵芝牡丹?铁骨凌霄?飞燕草?金银花?让人认不出,更又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个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古堡似的石头缝里,扒不得这座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有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①,挫折时有 ②,软弱时有 ③ ,迷失时有 ④ 。(注)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题目:

  1.作者看到阁壁上的小草之后,为什么不直接交代出它的名字,而是层层设问?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中的它指的是( )

  A.青山古刹 B.感应泉 C.首乌 D.首乌家族

  3.文中标码的空格处应分别填入哪个词?(把序码填在横线上)

  A.督责 B.坚强 C.鼓励

  D.安慰 E.欢乐 F.南针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4.作者问藏根的小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代为回答。

  5.文章最后一笔说: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这句话要问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对花名的设问,反衬藏根草的绰约、旖旎;对怎样活下来的设问,从侧面写出藏根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2.C

  3.D C A F

  4.不管受到怎样的摧残,都不屈服;不管多么艰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并向世界贡献生命的绿色。

  5.你(万佛阁)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又写的是怎样的一笔。

  《藏》阅读答案 篇7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 Snellgrove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例如藏传密教,它来源于印度,但其发展则远远超出印度原有的传统。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569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和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来源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还有,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按照14世纪西藏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辇真竺(1290-1364)在其著作《布思端教法源流》中的统计,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名之多。其中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

  1、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愿闻内容的一项是 ( )

  A、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做出了贡献。

  D、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原典的主要内容。

  答案:B【解析】B项“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有误。由原文第2段可知“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而不是“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出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就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C。【解析】C项“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

  3、文章最后一句说,“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

  A、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尹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答案:D。【解析】D项是强调“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研究’的成就”,不能表现“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藏》阅读答案 篇8

  藏克家《星星》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我爱听,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扬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原载1946年8月19日上海《侨声报·星河》)

  1、这首诗是藏克家于1946年在充满剥削和压迫的上海写的。读完此诗,你认为夜空世界“谁也不排挤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它们用自己的光圈”一句中“自己的光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此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夜空世界尊重星星人格,不因其小而藐视其存在,故不互相排挤。

  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即它的能力和作用。

  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藏》阅读答案 篇9

  文本一:

  “藏”

  孙犁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是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村子里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梨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有删节)

  文本二:

  纪念

  孙犁

  黎明,我放了报警的第一枪。真的来了,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立刻就接了火。敌人靠堤坡掩护着包围村庄,我们一班人上到小鸭家的屋顶上。

  敌人冲着小屋射击,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我在屋顶上喊:“小鸭,趴到地下去,不要在炕上!”小鸭叫道:“纪同志,不要叫敌人攻进来呀!”

  一直打到吃饭的时候,子弹不住从窗子里打进去,我非常担心,我喊:“小鸭,躺在炕沿底下,不要抬头。”

  “不要管我们,管你打仗吧!”她母亲说。我们见小鸭在一边吃吃的发笑。

  听见我们的枪声密了,小鸭就高兴的喊:“纪同志,你看看来的那些王八里面有陈宝三的儿子没有?他是回来夺我们的园子的!”

  我说:“小鸭,放心吧,他回不来。”

  太阳走的那样慢,可是也过晌午了。我有些饿,渴的更难受,很想喝点水,我喊着问:“小鸭,你们水缸里有水没有?”“我看看去!”是她母亲的声音。

  “爬着去呀!”

  我听见她在外间屋里掀瓮盖的声音。“唉呀,怎么一点也没有了,小鸭这孩子。我昨天叫你提水,怎么没提呀!”“不是爹来信了吗,我就没顾的去提。”小鸭说。

  “你们渴的厉害吗?”母亲问。

  “渴的厉害!”我失望地说,“没有就算了,快趴下吧!”我紧紧盯着堤坡上的敌人,我也看见了园子中间那一眼小甜水井,辘辘架就在那放着,辘辘绳还在井口上摇摆。我想,能有个什么管子通到我这里来就好了,痛痛快快喝它两口,那井水多么甜呀!

  房门吱的一声响,小鸭的娘提着昨天买来的新柳罐,从屋里爬出来,我急忙压低嗓子喊:“大嫂,不要去,快回来!”

  “不要紧,”她轻轻说,爬到井边去,把柳罐挂到井绳上,迅速地绞起了一罐水,当敌人发觉,冲着她连开三枪,她已经连跑带爬提进屋来。

  “兔崽子们,你们打不着我!”她喘着气连笑带骂。“用刺刀掏个小窟窿吧!”她向我们喊。我从屋里系上一小罐水,小鸭还嘻嘻地笑着叫我系上一包干粮,她说:“吃了,喝了,要好好的顶着呀。”

  这水是多么甜,多么解渴。我要喝一口水,她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我大声说:“小鸭,我们就要冲锋了!”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一句中的“又”字表明浅花多次给丈夫送饭,流露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支持。

  B.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运用外貌描写,交代浅花即将生产的情况,为后文做铺垫。

  C.敌人包围村民,虐待村民,要求村民交出新卯,但是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敌人的图谋落空。

  D.小说采用全知叙述,把敌人的动向,青年人的反击等情节都清楚地告诉读者,便于读者掌握整个故事情节。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还乡队贪婪凶残的本性,也表现了“我”对还乡队的憎恶。

  B. “我们”在小鸭家的房顶与敌人战斗,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

  C. “我”口渴了就喊着向小鸭要水喝,在得知水缸里没有水时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可见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D.文章结尾处写水甜,既写出“我”口渴后喝到水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百姓无私的帮助的感动和感激。

  8.同为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浅花和小鸭娘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一标题“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C .“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于文无据,原文“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是人们为了保护他的说辞。

  7. B .“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于文无据。原文说“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并没有说没来得及撤离,小鸭家成为进攻时我们占据的射击地点,并不是单纯“要保护他们一家”。

  8.她们都不畏强敌,深明大义,爱憎分明。浅花不顾危险为丈夫和那个陌生人送饭,被敌人虐待,忍着剧痛也不交代丈夫的下落。小鸭娘面对敌人的进攻从容不迫,在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取水。

  9. ①“藏”是斗争策略,面对敌人的进攻,战士们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写出了抗战的艰难,也表现了战士们的智慧;

  ②“藏”是军民间的相互保护,表现了中国人民相互关爱、团结一心、共同御敌的英雄气概。

  ③“藏”是浅花的女儿的名字,她出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她是新生,是希望,象征抗战虽然艰苦但终将胜利的希望。

  《藏》阅读答案 篇10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为当时称美称:称道

  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私:有私心

  C臣职当修起居注当:掌管

  D但全无令誉令:美好

  答案:B (偏爱)

  7、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属于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答案:B (这是杜正伦的话,意思是说国君的每一句话对圣德都有影响,不能说错话)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荐在,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

  答案:A (不要辜负唐太宗的举荐)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译文:所以就暂时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

  (2):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译文:希望他害怕,或许反而有好处。

  (3)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译文:说派侯君集将金带送给杜正伦,因此被发配流放到州。

  参考译文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于是杜正伦被提拔授予兵部员外郎之职。太宗对杜正伦说:“我现在让推荐有品行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我偏爱这种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百胜有好处。我对于宗族亲属以及功臣旧交中的品行才干不佳的人,自始终没有任用他们。因为你忠诚正直,我现在任用你,你应当努力工作,和我的任用相符。”

  贞观二年,杜正伦被授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的官职。太宗曾对侍臣们说:“我每天上朝,每讲一句话,都要想一想这话对老百胜有没有好处,所以就不能多说。”杜正伦进谏说:“君王举动一定要记下来,这些存留在左史官那里,我的职分是掌管撰写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正直。陛下如果有片言只语违背道理,那么千年以后都会连累圣德,并不只是对现在的百胜有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对待它。”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很是高兴,赐给杜正伦二百段绢。

  贞观四年,杜正伦连续升官做到中书侍郎。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一起上书奏事,很符合国君的心意,太宗就为他们设宴,并趁机对他们说:“我经过观察自古以人臣忠于君主的事情发现,人臣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竭尽忠诚对君主加以规劝谏诤,至于像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做国君不容易,做人臣则极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但它喉下有逆鳞,要是碰到它,龙就会杀人。国君也有逆鳞,你们竟不躲避,而且还敢于去碰它,触它,每每进献封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哪里还有什么危亡的忧虑!”不久,杜正伦双担任散骑常侍,兼摄太子右庶子。太宗对杜正伦说:“国家的太子,自古以来都很被重视,一定选择有道德的.人作为他的辅助。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有确定,我如果能够早晚都见到他,还能够随时随事对他加以告诫约束,现在已经把监国委托给他,(我却)不在他身边,我知道你志向大,胸怀宽,有操守,恭谨诚实,能够勉励正直道义,所以就暂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委任的分量。”杜正伦在两宫出入,参与主管机要秘密,因影响治理而很受赞许。当时,太子承乾脚有疾患,不能上朝进见,喜欢亲近众小人。太宗对正伦说:“我儿子虽然脚有毛病,但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不过他没有美好的声誉,没有听说他爱贤好善,他私下邀请接近的多是地位不高的人,你要好好观察他。如果教导他他不听,必须告诉我。”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接受,他就把太宗说的话告诉太子。太子上表把这事报告了太宗。太宗对杜正伦说:“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回答说:“我开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害怕,或许会回到善良。”太宗很生气,把杜正伦逐出朝廷,让他担任谷州刺史,接着又降为交州都督。后来承乾图谋叛逆,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说派侯君集将金带送给杜正伦,因此被发配流放到州。

  《藏》阅读答案 篇11

  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容,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他仙去。这是20xx年4月11日下午的事。三十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xx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暗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三十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塾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三十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 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里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而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呀!这算在悼念我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里呵呵地笑我。

  (节选自20xx年4月《光明日报》)

  20.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

  21.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2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23.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20.答案:(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

  (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

  21.答案:(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

  ⑵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22.答案:⑴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⑵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23.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2)作者的观点是偏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结合作者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藏》阅读答案 篇12

  下面一篇传记,完成19-2l题。

  史树青:可爱至极的鉴藏泰斗

  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扬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启功虽是他的老师,却始终以兄弟相称,因为他们都是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高足。

  中学毕业时,老师作诗赞扬他懂得书画曰:“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据说,迄今经他之手鉴定的文物及艺术品至少有一两百万件。

  屋内洒满阳光,木制地板加一式的木制简洁桌椅,沙发旁一株娇艳欲滴的蝴蝶兰,绽放着生机。精神矍铄的史老,对襟藏青大褂,鹤发童颜,小细长眼睛,厚嘴唇,声如洪钟,底气十足,越发像一尊慈祥福态的弥勒佛,史老做了一辈子的文物鉴定工作,在严肃细谨的工作环境中,却养成了乐观单纯的生活品质。

  史老喜见人,喜聊天,喜展示。

  喜欢聊天,聊则聊过去,聊宝物,聊鉴定,聊史实;展则展宝贝,前代的画,瓶,字,剑。作为鉴定专家,史老除了每日不可中断的读书,在冷摊儿上捡漏儿也是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长期实践加上深厚的文献历史知识,使他在地摊上屡有斩获。去年他在大钟寺文物市场花1800元淘到一把越王勾践剑。这把长56厘米的剑上嵌有鸟篆体“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两行共8个金字。剑身纹饰为菱形暗格纹,剑格两面一面镶嵌有绿松石,另一面镶嵌着青金石,剑首饰有12道同心圆,握在手中,仍有凌厉厚重之感。史老介绍,这样装饰在先秦古剑中常见。可贵的是,整把剑全身至今不锈,锋利依旧可以裁纸。

  史老的.老伴儿夏阿姨说:“目前这把剑还不能鉴定真伪。”史老立刻接茬,语气肯定:“能定!”那急不可待之势,让人觉得真是个可爱率直的老小孩儿。

  此剑的历史也有源头,鉴定为春秋越王勾践自用剑后,史老把它捐赠给历史博物馆,但那边觉得是赝品,遂送回。但是老人始终认为是真品,于是做诗一首,以抒情怀: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铜错金;得自冷摊预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

  史老认为鉴定一个宝物最需注意三点:一是文物要和文献相结合,不结合那就是古董商;二是传世的文物要跟出土的文物相结合,叫比较研究;三是眼学和科学相结合,文物分析要观察和科学相结合。

  史老对这把剑是相当自信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摒弃真伪的辩论,这毕竟是物质繁华。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史老宽阔忠诚的胸怀。他说:“国宝性的东西我不要,这是职业道德。”

  老人有心脏病,却不想体息,言谈期间,接到央视预约采访电话,他立即说:“欢迎,欢迎。”

  史老真是个很可爱的人,言语之间,话锋所到,即立刻有所行动。我们把《人物周刊?收藏版》给他看,史老即刻拿—枚高倍放大镜,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康乾盛世,人们都喜欢收藏……”读到这儿,他说:“我有一小人儿,给你们看一小人儿,是康乾时候的。”

  说着手已经伸到桌上,桌上放着一个白瓷蓝色小官人,头戴清朝红顶官帽,龙纹马褂,龙云小袍,手拿折扇,上书“康乾盛世”四个字。

  在此期间,谈到收藏的宝贝,他一边嘴里说,“给你们看个宝贝”,一边臃肿福态的身躯随着小碎步直奔书房,我们急忙去搀扶他。他轻盈翻移着手里的宋窑瓶儿,让我们欣赏并注意瓶底的刻字,史老丝毫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他那边长袖善舞,我们这边却悬了一颗心,生怕这手中的宝贝万一拿不稳掉在地上。

  时间不早了,我说:“有时间我们再来欣赏您的画儿。”史老却一面转身向里屋走。一面说:“我让你们看我的画儿。”随即又拿出几卷立轴,一幅幅打开,让我们大饱眼福,其间有齐白石、郭沫若、沈从文等大家的,史老点评中颇有兴奋之态。最后不得不回去了,我们祝福老人每天心情愉快。老人立刻答茬说:“我快乐着呢,过年孙家正还给了我一个两万块钱的红包呢!”

  唉,史老真是可爱得让人怜惜,我们想笑,却有点笑不出来,都被感动溢满了。

  耄耋之年,不失纯真的童心;无欲无求,却功力愈发深远。我们见到了许多宝,更见到了宝中之宝的史树青老人。

  没有心机,回归童心;秉承历史厚重,心如童年;好奇,善良,快乐。真正的大家,思想定都到了大境界;愈是对世俗无所求,愈是有大作为。

  出门时再回头看,老人坐在阳光里的沙发上,闭着嘴唇,没有看我们出门,似乎陷入了沉思……或许正回忆当年一个雀跃的少年跟在父亲身后,在琉璃厂的地摊上寻宝……

  19.标题中史树青“可爱至极”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事例简要分析。(4分)

  20.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传主形象,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5分)

  21.史树青向历史博物馆捐赠的越王勾践自用剑被认为是赝品而送回,但他始终坚持剑是真品并写诗抒怀,对这种坚持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9.(4分)(1)自信(2)单纯(善良)(3)快乐(乐观)(4)淡泊(5)胸怀宽阔(率直、忠诚)(选择任意两点回答,含义、事例各1分,每点2分,共4分)

  20.(5分)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可扣住任意一点进行分析。(指出手法2分,举例1分,分析2分,共5分)

  21.(6分)答案一:值得坚持。理由(1)他非常自信。从文中看出,他是个鉴藏泰斗,有高超的鉴赏能力。(2)他对国家无限忠诚。他认为是真品,是国宝级的东西,所以一定要献给国家。他能坚守“不私藏国宝”的职业道德。

  答案二:没必要坚持。理由

  (1)他过于自信,容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容易出现偏差。

  (2)从文中看出他对这把宝剑过于偏爱,情感因素有可能影响他的判断。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博物馆也是官方的鉴宝机构,也有很强的鉴定能力。史树青也有可能失误。(观点明确,1分,引用文本2分,分析深入、具体3分,共6分。语言表达欠佳酌情扣分

  《藏》阅读答案 篇13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①学凤凰。

  霜筠亭

  解箨②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题竹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

  1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

  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

  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

  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

  1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5分)

  1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6分)

  答

  11.(3分)C

  12.(5分)要点:根据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分析字词表达效果具体、恰当。

  13.(6分)要点:明确衬托主、客体,结合诗句分析竹的特点,概括诗人的志趣、追求。

  《藏》阅读答案 篇14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凰。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②伶伦: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森然”写一径翠竹郁郁葱葱,“四座凉”写翠竹遮挡了阳光,为下面的人留下清爽之阴。

  B.次句写径旁之竹的阴影拖得很长,内容上暗示竹之高而且多,结构上与第一句形成了照应。

  C.第三句写竹直而瘦,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第四句强调竹老而刚,表达了作者的赞许之意。

  D.颈联将翠竹与蒿藜进行了对比:同样承受了雨露,但只有竹可以与松柏一样能够经霜凌寒。

  16.从全诗看,尾联可谓画龙点睛之句,请对其作简要赏析。(6分)

  答

  15.C.“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说法错误。“人怜直节生来瘦”是描写竹子生来就挺劲有节,这事对竹子品格的.赞颂,“怜”在此有喜爱 之意,而非怜悯。

  16.①尾联的意思是,请君爱惜竹的根株,拿它制成乐器,然后向伶伦学习演奏凤凰之音。②诗人以竹自喻,表明自己是个人才,请君惜而用之。(或它运用了伶伦的典故,突出了自认是个人才、渴望受到重用的意思。)③尾联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刚强凌寒的气概和为国效力的抱负。

【《藏》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阅读答案03-27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怯懦》阅读答案06-25

赤壁阅读答案06-25

看戏阅读答案01-10

苏幕遮阅读答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