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一直是教育的重要主题。在韩军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教育在线的朱永新教授提出了一项以爱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实验;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教育也强调了爱的价值。这些观点都表达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时,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一直奉行着爱的`唯一原则。请将被修改的内容通过中文回复回来。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他会明白你的爱。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2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它最终能够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坚定“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能够顺利透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你才会发现,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明白该怎样去应对阴暗面,该怎样去阳光地、用心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工作真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每次带领一批学生,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之间时而艰辛,时而幸福。疲惫之后,我常常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完全投入了,即使有再大的快乐。然而,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又很自然地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我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关心着每一个人。或许,这正验证了我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的渴望是无法抑制的。
注重生命的滋养和珍惜,教育永远以生命为基石,贯穿整个人生。因此,我们的生命必须时刻参与其中。不能懈怠,也不能敷衍塞责。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3
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毕业虽有两三年的时间,但回顾一下,觉得自己有时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这样工作下来,我虽然很累,但学生每次的成绩却不如人意。教学生学,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也会在这种学习中找到一种知识的满足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一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三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说道;“小孩子懂得什么?”在这个态度下,牛顿被认为是笨,伯瓦特是被认为凡庸,爱迪生是被认为坏蛋。这章的内容在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把教师威严的架子给放下来,学会融入到学生中,师生成为朋友,这样你会发现他能做许多我们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我们认为他不能做的事。我们再重新的审视他们,发现他们其实也有可爱之处,真正地与学生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班级管理。
这本《教育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公提出的“学做一个人。”他的“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读完此文,我深思,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怎样努力做陶公文中所倡导的“人”呢?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4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5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6
一滴墨水,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成长靠的是书。寒假时我交了一位好朋友《爱的教育》。
这位朋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少年安利柯一个学期以来的经历,同时还附上了父母、兄弟和姐妹给安利柯写的一些寄语和教育性的信件,另外还有每个月老师为他们讲述的一些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请回复您对修改内容的满意度。
他处处洋溢着少年那稚嫩的心理,使我懂得了父母对我的爱、朋友对我的爱、兄弟姐妹对我的爱,不管是爱,还是被爱都是幸福的,珍惜别人给予的受,不吝惜你自己的爱,一切都便是美满的。文章中曾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朋友,比如:卡隆,代洛西。当然还有个坏孩子弗兰蒂。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事。他们爱着任何人,甚至是无恶不作的无赖弗兰蒂,我认为这个人是作者有意刻画的,以他为代表,教育我们不珍惜别人的爱的悲惨下场。
他的言辞触动人心,特别是《万里寻母记》中的故事。故事中,马尔可无法得知母亲的消息时,毅然决定去美洲千里之外寻找她。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竟然能独自横渡大西洋,可以想象他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勇气!到达美洲后,原先的计划遭遇了意外,但这个小小的少年却能够苦尽甘来,一路上打听母亲的消息。这需要聪明才智和强健的'身体。然而,这个经验不足且身体脆弱的少年如何找到他的母亲呢?他依靠的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曾经对他的爱。
他对“爱”这个主题抱有极大的关怀和重视。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在他笔下都能够衬托出孩子们在被爱与给予爱中所受到的教育,从而引起人们深思。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曾经与父母、朋友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让我深感懊悔与错误。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7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经历了十六年的教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使得他们变得虚弱无力,面容黯淡,体弱多病。加上那些频繁的.考试,如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更加削弱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大学毕业后,他们可能已经感到四肢无力,脑力也逐渐衰退,甚至身体健康都受到了影响。有的人甚至在步入社会后很快离世,这就是所谓的"读书死"。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自主生存和充实自己,而只重视纸上知识的掌握。相反,生活教育应该反对对学生的过度考试压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和参与生活。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位教师,我会时刻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并不断更新我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我将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手和脑,培养他们过硬的技能,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8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9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教育著作,作者是美国知名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耗时15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这本备受赞誉的教育专著。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所谓天生学习困难的孩子,大部分孩子被贴上学习困难标签其实是因为人们带着偏见看待他们。
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充满想象力地发明各种奇妙的玩具。比如他设计了一个水道系统,让水沿着弯弯曲曲的路线流动,最终带着小球进入洞槽,不停地撞击铃铛,使得整个装置响起了美妙的音乐,最后小球还会顺着斜坡滚下来,使得一个可爱的小猪玩具开始旋转起来,最终进入一个张大嘴巴的鳄鱼玩具里面。而这个鳄鱼玩具的嘴巴里面藏着一个神奇的小切削器,可以方便地削铅笔。小明还设计了许多其他机械玩具,它们不仅富有创造性,而且非常实用。然而,因为小明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不愿意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学习,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所以他被迫退学了。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造梦想,他决心继续追寻自己的热爱,并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改变世界。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女孩,当她第一天来到学校时是多么兴奋啊。她已经习惯了将时间花在小池塘边与朋友们一起画画、戏水、堆沙堡和唱歌……在这个特殊且有纪念意义的.第一天,她满怀期待,希望能四处走动,探索许多新事物,希望学校允许她随时唱歌、玩耍,她也期待着与其他伙伴自由交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她所愿。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需要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中,在那里,她必须理解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不断地盯着教科书上各种奇怪的数字和字母。当她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困惑时,老师建议她去专家那里进行检查。于是,她接受了一系列深入的测试,然后被认为完全是个“智力低下”的学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困难的本质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我们不同。经过详细分析,他得出结论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样化的天赋和学习方式。教师们只注重培养孩子在有限领域的能力,导致许多孩子与生俱来的才能和潜力被压抑。这也导致了许多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被冠以学业上的残疾人或差生的标签,而实际上,这些标签使得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业上的残疾人。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那些外国孩子。在我所了解的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王艳云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了北京一位叫王艳云的老师。她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受人喜爱的好孩子。在来到王老师家之前,这些孩子中的一些几乎门门都不及格,在小学四年级还数不过20,而其他一些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但是,在王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的孩子一跃成为班里前五名,一些孩子荣获三好学生称号,还有一些孩子成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甚至有些孩子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他们从原来的差生变成了备受赞扬和尊重的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无论他们现在面临着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位关爱他们和信任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就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潜力。这也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救助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和托马斯先生一样,有着相似的观点。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表达了令人惊讶的看法:世界上本质上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0
很荣幸地跟随一位热爱阅读的校长,最近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又共同阅读了一本备受教育界赞誉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领会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强调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指出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习方式来确定,并主张教师应该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教导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学既需要教师负责指导,也需要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仅仅是提供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经验,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其他问题。通过这种经验,学生才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持续研究,以寻找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陶老先生一直倡导着“爱满天下”的理念,他是学生眼中充满爱心的楷模。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触及学生内心的最深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没有情感的教育谈不上存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关怀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绪表达。小孩子的情感常常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脸上,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变化。我们还有责任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忽视小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学生,更要懂得欣赏他们。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这些闪光点放大,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成就中获得自信。当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或者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困扰时,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1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依靠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注意避免使用那种让学生昏昏欲睡的教学语气,并用充沛的热情来激发学生们追求知识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固有的渴望,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求在儿童身上尤为强烈。
在学校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老师正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专心听讲。讲解结束后,老师询问道:“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寂静,于是老师得出结论,学生们都理解了新的内容。然而,当老师逐个点名让学生复述时,却往往无法表达出具体的概念。于是,老师只能重新讲解一遍刚才的内容。但在再次讲解之前,老师常常带着愤怒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对学生装懂感到气愤。然而,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们错误地指责了学生们。实际上,在那个时刻,学生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新的内容,因为老师并没有明确告诉他们,在学习这个新内容时应该理解什么,思考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2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实现集体智慧的凝聚。它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从而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中需要做到"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比如阅读、绘画、演唱等;"分享",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其他语文实践中,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一起研究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是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任何人。这种广泛的合作对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的探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接受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
教师职业在新时代中注入了全新的意义,师德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体体现了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质。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教师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风貌,在育人过程中完成神圣使命。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更能够体现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重。当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认同时,学生们会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美国有一本广为人知的杂志《幸福》,其中一期的封面上引人注目地写着:“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并被世界各地的媒体广泛引用。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无悔的追求。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4
在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张文质先生撰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深受触动。张文质先生来自福建闽侯,他是一位教育学者兼诗人。他于20xx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负责人。多年来,他专注于研究和实践“生命化教育”,并长期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中国基础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扎根。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创建了11读书俱乐部,致力于推广11式的阅读理念。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人们”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成为教育中有心之人。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一些,多一些等待、思考和控制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
张文质先生在他的著作《教育是缓慢的艺术》中深入而富有灵感地阐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缓慢的艺术”这一观点后,许多人纷纷就此表示质疑。毕竟现今社会是一个变动迅速、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人认为教育无法耐心缓慢进行,更不可能达到某种“缓慢”的境界。
然而,张老师相信:优质教育必定是渐进的过程。俗话说:“细心做好每一件事”,这样的教育在任何人眼中,或许都被视为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门艰巨的工艺,张老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每个字、每个词都需要细致推敲,字的运用要谨慎,词的选择更是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教育是一种注重缓慢过程的课堂和教育方式。在慢教育中,老师的动作、语速以及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都处于缓慢状态。这种教育观点得到了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支持,他认为教育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放慢速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挖掘潜力。教育是一门慢节奏的艺术,它需要留出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过高的频率、快节奏以及过大的梯度都不利于学生有序的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
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不能得到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所谓的“生命化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对教师不公平,因为能够把课教得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并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一门细腻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缓慢地感悟,就像当父母一样,培养孩子的经验也是渐渐积累起来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时有所领悟,有独特的理解和发现,然后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随着时间渐渐滋长的过程。功利性的教学只会短暂有效,并没有关注长远影响和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对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门细腻的艺术,要有所发现、用心钻研,慢慢地去完成。这个“慢”指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意味着不求速成,要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减少浮躁和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令我深有感悟,这本书当然非《爱的教育》莫属了!
这是一本以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视角写成的日记体小说,从10月4号开始,记录了他四年级生活的整整九个月,一直写到第二年的7月份。整本小说的主题是爱,就在平凡的文字中融入了各种人类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的爱、父母的爱、同学的爱……每一种爱都不会炫目夺目,却令人深感动容。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最纯真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美与丑、善与恶。故事中有安利柯自豪的好朋友卡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乐意帮助他人;还有华梯尼的虚荣和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以及坚强不屈的克洛西……全书以爱来感受生活的点滴细节。
爱的教育“引起了我的兴趣,在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爱呢,母爱、友爱、真爱、父爱……谁也不会真正知道爱的意义?因为爱是无限的,在电视里、报纸里。有多少条爸爸妈妈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爱“是一个很普通的字眼”如爸爸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细心教导、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些小事可能我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有那么多人爱我、帮助我,在生活中。
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无处不在。爱可能是在我们失落时给予的安慰,成功时的祝福,发脾气时的包容。尽管有时我们未能发现,但爱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给别人一朵玫瑰,手留余香,即使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却是宝贵的温暖。当你行善时,相信你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如果只懂得索取而不愿付出,那么快乐将与你失之交臂。爱在何处?没错,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却常常没有意识到。
其实,爱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爱,就永远陪伴着我们。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01-0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5-25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05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篇)06-25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5篇02-16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篇12-31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5-24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06
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5-13
读名著心得体会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