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小班)
作者:admin时间:2017-06-16
兴山教育培研中心 杨菊孝 有时候,教学活动的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关注孩子。
小班的孩子对于长短多少是最没有判断力的,王教师在执教的《长颈鹿的围巾》时,准备了很多长短厚薄不一的围巾随意的搭在黑板上,要求孩子为长颈鹿选一条最长的围巾,一时孩子们争论不休,却始终没出现老师预见的那个结果,王老师于是匆忙进入下一个环节:给每桌孩子发了二条长短不一的围巾,请孩子们比较。因为围巾厚薄不一、长短不一,有的长度甚至超过了孩子的身高长度,孩子们更不知道比较长短的正确方法了,这个环节又在一阵热闹声中以失败告终。
显然,王老师高估了孩子的经验不平和操作水平。
高老师执教的《小动物的餐桌》中,在了解小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的环节时,小松鼠喜欢吃松籽是小朋友了解较少的,老师对这一内容作了重点讲解,接着老师又开始一一讲解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小鸡、小猴喜欢吃什么,小朋友对后面的三项内容太熟悉了,对老师的讲解开始不感兴趣,于是开始自顾自地玩了起来。
显然,高老师是低估了孩子的认知水平。
关注孩子就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时候需要我们把要求变成孩子喜欢的情景。
小班孩子站队一直是很令老师头痛的事情,做操之前,总会看到老师们一边叫喊,一边拉扯着站错位置的孩子, “站队啦,快点儿、快点儿,小的站前边,高的站后边,怎么又站错了?”孩子像小鸡一样被老师拎来拎去,茫然而恐惧。我从了解孩子喜欢的玩具入手,然后制作了他们喜欢的布娃娃、花仙子、奥特曼、天线宝宝头饰,并将孩子们根据喜好进行分组。再站队时,只要我说:天线宝宝站队了,二秒钟孩子就可以迅速到位,全班小朋友要站好,时间不到一分钟,而且兴趣盎然,井然有序。
所以,不要老是用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试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开展教学教育活动,会省时省力又高效。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时候需要老师敏感而宽容地理解孩子的言行。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在异地教学,当进行“了解同姓的人”的环节时,说了句“如果你感兴趣,你去问问后面的老师们,谁和你同姓”。话音没落,一男孩接口:“我没兴趣。”紧接着,几个孩子跟着“我也没兴趣”。应老师继续:“好!有兴趣的赶快去找找。”孩子自由地找听课老师交谈。为了传递友善,应老师笑着摸摸那个“没兴趣的孩子”的头。活动顺畅地进行……当孩子们一起念诵找来的不同姓的汉字时,应老师将两张“杨”字卡片稍作重叠,于是,念时就只念一张“杨”。男孩冲到展板前,指着另一个“杨”字卡片:“这个字还没有念啦!”应老师调侃说:“看,‘没兴趣’的人,这两个姓是一样的。连一样的字都没有认出来,谁让你不感兴趣。”他窘了几秒,突然,大声说:“我对姓应的感兴趣!”应老师蹲下,盯着他,轻轻地说:“我知道了!放心里!我知道了!”
所以,孩子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已经习惯了成人的思维,在和孩子打交道时,我们要放低自己于孩子之间,敏感又宽容地理解孩子,当我们不再处于强势之时,孩子就会在“强者”的情绪体验中,主动地生活和学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姿势和位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发展,关注孩子的感受,只有当我们和孩子感同身受之时,我们的教育离成功就不再遥远。
小班的孩子对于长短多少是最没有判断力的,王教师在执教的《长颈鹿的围巾》时,准备了很多长短厚薄不一的围巾随意的搭在黑板上,要求孩子为长颈鹿选一条最长的围巾,一时孩子们争论不休,却始终没出现老师预见的那个结果,王老师于是匆忙进入下一个环节:给每桌孩子发了二条长短不一的围巾,请孩子们比较。因为围巾厚薄不一、长短不一,有的长度甚至超过了孩子的身高长度,孩子们更不知道比较长短的正确方法了,这个环节又在一阵热闹声中以失败告终。
显然,王老师高估了孩子的经验不平和操作水平。
高老师执教的《小动物的餐桌》中,在了解小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的环节时,小松鼠喜欢吃松籽是小朋友了解较少的,老师对这一内容作了重点讲解,接着老师又开始一一讲解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小鸡、小猴喜欢吃什么,小朋友对后面的三项内容太熟悉了,对老师的讲解开始不感兴趣,于是开始自顾自地玩了起来。
显然,高老师是低估了孩子的认知水平。
关注孩子就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时候需要我们把要求变成孩子喜欢的情景。
小班孩子站队一直是很令老师头痛的事情,做操之前,总会看到老师们一边叫喊,一边拉扯着站错位置的孩子, “站队啦,快点儿、快点儿,小的站前边,高的站后边,怎么又站错了?”孩子像小鸡一样被老师拎来拎去,茫然而恐惧。我从了解孩子喜欢的玩具入手,然后制作了他们喜欢的布娃娃、花仙子、奥特曼、天线宝宝头饰,并将孩子们根据喜好进行分组。再站队时,只要我说:天线宝宝站队了,二秒钟孩子就可以迅速到位,全班小朋友要站好,时间不到一分钟,而且兴趣盎然,井然有序。
所以,不要老是用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试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开展教学教育活动,会省时省力又高效。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时候需要老师敏感而宽容地理解孩子的言行。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在异地教学,当进行“了解同姓的人”的环节时,说了句“如果你感兴趣,你去问问后面的老师们,谁和你同姓”。话音没落,一男孩接口:“我没兴趣。”紧接着,几个孩子跟着“我也没兴趣”。应老师继续:“好!有兴趣的赶快去找找。”孩子自由地找听课老师交谈。为了传递友善,应老师笑着摸摸那个“没兴趣的孩子”的头。活动顺畅地进行……当孩子们一起念诵找来的不同姓的汉字时,应老师将两张“杨”字卡片稍作重叠,于是,念时就只念一张“杨”。男孩冲到展板前,指着另一个“杨”字卡片:“这个字还没有念啦!”应老师调侃说:“看,‘没兴趣’的人,这两个姓是一样的。连一样的字都没有认出来,谁让你不感兴趣。”他窘了几秒,突然,大声说:“我对姓应的感兴趣!”应老师蹲下,盯着他,轻轻地说:“我知道了!放心里!我知道了!”
所以,孩子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已经习惯了成人的思维,在和孩子打交道时,我们要放低自己于孩子之间,敏感又宽容地理解孩子,当我们不再处于强势之时,孩子就会在“强者”的情绪体验中,主动地生活和学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姿势和位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发展,关注孩子的感受,只有当我们和孩子感同身受之时,我们的教育离成功就不再遥远。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如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下一篇:幼教技巧:妙用“值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