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不能”变成“可以”
作者:聚优时间:2017-09-25
“小凯,喝水不能在这儿喝!”“毛毛,别这样搬椅子,危险!”“小海,不是告诉你,不许打小朋友吗?”“玥玥,不许这样坐椅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于是,我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面的话,然而,结果却常常是收效甚微。常常是老师说老师的,孩子一如既往。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陷入了这样的教育困境中。眼看着别人班的常规训练地井然有序,我们的常规还是一团糟。有经验的同事笑我太温柔了,孩子会欺负我。我常常想,是自己的态度不对,还是方法不对?为什么孩子就不听我的呢?难道小班的孩子真的学会了所谓的欺软怕硬?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推翻了自己的假设。我猛然发现,其实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老师。更具体些,在于老师的表达方式,再具体些,就是因为那个词---不能。
是我在危言耸听吗?绝不是!看看下面的这个案例,相信你会赞同的我的说法。
孩子们正在吃饭,玥玥不喜欢吃菜,就把自己碗里的菜挑出来放进对面乐乐的盘子里。“玥玥,不许把自己的菜放进乐乐的盘子里。”我冲她摆了摆手,把她放进乐乐盘子里的菜又挑出来。玥玥停止了往乐乐盘子里放的动作,不安地看了我一眼,低头吃饭。
一会儿,她又把自己的菜挑进旁边凯凯的碗里,惹得凯凯大叫:“老师,玥玥把她不吃的东西放进我的碗里。”我强压心里的不快,走到玥玥身边,对玥玥说:“玥玥,不能这样。这样做不卫生,会生病的!”玥玥点点头,把头垂地很低。
“老师,玥玥又把菜放我碗里了!”乐乐大叫。“玥玥,你让老师说多少遍!不吃的东西不许放进别人的碗里!”我严肃地说。玥玥抬头看看我,竟然一脸委屈,眼里噙着眼泪。
天哪!我在心里大叫冤枉,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欺负她了呢,明明是她故意捣乱,她还委屈成这样,一脸的无辜!我一边把乐乐碗里的菜挑出来,一边注意观察玥玥,玥玥的眼神中分明透出茫然……
我不解,便努力我刚才教育的过程,我顿悟了……
我走到玥玥身边,蹲下来,笑着指指玥玥的桌子角说:“你不想吃的东西,就把它放在这里,吃完了,一起放进垃圾筒就可以了,好吗,玥玥?”玥玥看着我,认真地点头:“嗯!”“快吃吧!”我摸摸玥玥的头,玥玥笑了。这顿饭,玥玥没有再把菜弄到别人的碗里。
后来的几天,玥玥有几次仍然习惯性地想往别人的碗里放,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悄悄指指桌角,暗示她。而每次,都会在轻松愉快中顺利解决。现在,玥玥已经不再往别人碗里放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改变我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当他们乱跑时,我会领着他们的小手,轻轻把他们领回来;当他们把书揉烂时,我会把书展平,坐在他们的身边津津有味地看,当他们推着椅子玩时,我会搬起椅子,示范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而一旦他们学会了,我会马上对他们进行表扬。这样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周下来,我们班秩序井然。
对比我前后的两种教育方式,只是把“不能”换成了“可以”。看似是极简单的改变,却使孩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因何在呢?
首先,“不能”是否定性的评价,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当人们听到“不能”时,第一反应就是抵触。孩子更是如此。“不能”拉大了老师和孩子的距离,使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条看不见的屏障,这无疑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幼儿园的孩子接受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小班孩子,当你告诉他 “不能”做什么事时,他也许不理解,也许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变得无所适从。
再次,让孩子实际操作远比语言的教育更加有效,所以才有了“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我会理解”这句名言。教孩子实际怎么做,才真正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
所以,把不能变成应该吧!必要的时候,示范给孩子看。当孩子吃饭姿势不对时,当孩子做事做错,当孩子不会搬椅子时,请不要再颐指气使地对孩子说:“不能……”,请蹲下来告诉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身教,胜于言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陷入了这样的教育困境中。眼看着别人班的常规训练地井然有序,我们的常规还是一团糟。有经验的同事笑我太温柔了,孩子会欺负我。我常常想,是自己的态度不对,还是方法不对?为什么孩子就不听我的呢?难道小班的孩子真的学会了所谓的欺软怕硬?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推翻了自己的假设。我猛然发现,其实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老师。更具体些,在于老师的表达方式,再具体些,就是因为那个词---不能。
是我在危言耸听吗?绝不是!看看下面的这个案例,相信你会赞同的我的说法。
孩子们正在吃饭,玥玥不喜欢吃菜,就把自己碗里的菜挑出来放进对面乐乐的盘子里。“玥玥,不许把自己的菜放进乐乐的盘子里。”我冲她摆了摆手,把她放进乐乐盘子里的菜又挑出来。玥玥停止了往乐乐盘子里放的动作,不安地看了我一眼,低头吃饭。
一会儿,她又把自己的菜挑进旁边凯凯的碗里,惹得凯凯大叫:“老师,玥玥把她不吃的东西放进我的碗里。”我强压心里的不快,走到玥玥身边,对玥玥说:“玥玥,不能这样。这样做不卫生,会生病的!”玥玥点点头,把头垂地很低。
“老师,玥玥又把菜放我碗里了!”乐乐大叫。“玥玥,你让老师说多少遍!不吃的东西不许放进别人的碗里!”我严肃地说。玥玥抬头看看我,竟然一脸委屈,眼里噙着眼泪。
天哪!我在心里大叫冤枉,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欺负她了呢,明明是她故意捣乱,她还委屈成这样,一脸的无辜!我一边把乐乐碗里的菜挑出来,一边注意观察玥玥,玥玥的眼神中分明透出茫然……
我不解,便努力我刚才教育的过程,我顿悟了……
我走到玥玥身边,蹲下来,笑着指指玥玥的桌子角说:“你不想吃的东西,就把它放在这里,吃完了,一起放进垃圾筒就可以了,好吗,玥玥?”玥玥看着我,认真地点头:“嗯!”“快吃吧!”我摸摸玥玥的头,玥玥笑了。这顿饭,玥玥没有再把菜弄到别人的碗里。
后来的几天,玥玥有几次仍然习惯性地想往别人的碗里放,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悄悄指指桌角,暗示她。而每次,都会在轻松愉快中顺利解决。现在,玥玥已经不再往别人碗里放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改变我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当他们乱跑时,我会领着他们的小手,轻轻把他们领回来;当他们把书揉烂时,我会把书展平,坐在他们的身边津津有味地看,当他们推着椅子玩时,我会搬起椅子,示范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而一旦他们学会了,我会马上对他们进行表扬。这样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周下来,我们班秩序井然。
对比我前后的两种教育方式,只是把“不能”换成了“可以”。看似是极简单的改变,却使孩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因何在呢?
首先,“不能”是否定性的评价,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当人们听到“不能”时,第一反应就是抵触。孩子更是如此。“不能”拉大了老师和孩子的距离,使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条看不见的屏障,这无疑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幼儿园的孩子接受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小班孩子,当你告诉他 “不能”做什么事时,他也许不理解,也许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变得无所适从。
再次,让孩子实际操作远比语言的教育更加有效,所以才有了“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我会理解”这句名言。教孩子实际怎么做,才真正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
所以,把不能变成应该吧!必要的时候,示范给孩子看。当孩子吃饭姿势不对时,当孩子做事做错,当孩子不会搬椅子时,请不要再颐指气使地对孩子说:“不能……”,请蹲下来告诉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身教,胜于言传!
上一篇:抓住时机,近距离接触孩子
下一篇:看到一本本的精美成长档案,我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