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作者: 张荔炜时间:2017-03-15
今天很有幸的读了丽萨·波曼的力作《老师,你在听吗?》,未读其书,大概就能对书中的内容猜知一二。这不过这也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倾听的问题。丽萨·波曼给予了倾听者一个定语就是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如何将自己的学习与儿童观互相影响,并提高自己的儿童观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书的第一章节“学习与你的儿童观”。

在这一章节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短语“空白的”儿童,另外一个就是有能力的儿童。

对于前者,什么“空白的”儿童?其实并不是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行。而是作为我们老师所持的观点给予孩子的一个称呼,老师观点决定了孩子的能力,比如书中列举的观点:“儿童是白板,是空白的,有待于被知识填满;儿童没有能力去做出决定、解决问题、独立协商,儿童需要一个大人为他们做出决定;儿童处于发展中尚未成熟,还未做好准备接受复杂或抽象的观点和假设;儿童依靠更有能力的成人去学习;学习是发生在教师直接给予经验,儿童依照教师要求去做的时候……

看到书中列举的这些观点看似有点极端,但是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平时实施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游戏活动中隐含着一个假设的前提:儿童是没有能力的,而且没有任何重要的先前知识。从而我们教师成为了幼儿的主导者,并控制了幼儿的学习选择。

仔细想一想,在我平时的日常工作中,确实因为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特性以及个体的学习方式。

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有能力的儿童”,并且也列举了了一些教师的观点,如: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儿童是独立地学习者,并不完全依靠成人来学习;儿童是机智的,他们拥有策略和技能,他们可以运用这些去学习、发明、交流、思考、结局问题和创造。

结合书中的观点,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在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背景下开展的区域活动,在建构区孩子们用积木拼搭“我的家”,我提供了数量充足的木制积木,幼儿自由的发挥想象拼搭属于自己的房子。

第一天,然然与红红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很兴奋的来到桌子边,然然用小手伸进积木箱选择了正方形的积木,拿了好多堆在了自己的面前;红红拿了各种形状的积木,有三角形、正方形、圆柱形等;然然将所有的正方形的积木叠罗汉似地叠在了一起,小嘴巴里大喊:“看,我的房子,灰太狼来了也不怕。”这一喊吸引了很多的小朋友,红红指着自己的房子说:“看,我的有门可以进来,然然你没有。”然然低下头,左看看,右看看,确实没有,一下子就推到了刚搭好的房子——重新开工,然然先在两边放上一样高的积木,接着一层层地往上搭。这两位小朋友的表现,赢得了同伴的掌声。作为老师的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我想孩子们会搭出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且能讲出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房子。

@_@我是分割线@_@

孩子越来越多,俊俊走到我的身边:“老师,桌子太小了,不够搭。”“那我们一起把桌子拼起来吧。”四张桌子拼在一起,孩子们的空间变大了,胆子也变大了,思维也遍活跃了,一幢幢富有创意的房子,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呈现在我的眼前。

孩子们作品完成后都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去欣赏,俊俊手舞足蹈的跑过来:“老师,你快过来看,看我搭的城堡,我的城堡有小桥呢,上面还有花园。”“真的吗?你这么漂亮的城堡,老师也想进去住可以吗?”俊俊满脸惊喜的样子:“真的吗?老师你也想住啊,当然可以啦。”“老师,谢谢你啦!”

看到俊俊脸上的表情,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与认同,有可能在他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想:“我要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漂亮的房子。”

我和俊俊的对话再次让我想到了书中说到的“蹲下或坐下,和儿童保持同一水平高度,当儿童谈话的时候专心地看着他们的脸,对儿童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兴趣。”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让我看到俊俊对我信任,吴放老师形象得将理论比作我们的左手,实践比作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这本书虽然已经阅读过,但是里面描写的每一处教育场景,每一段对话,每一个观点,都在要求和指导我要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情况下,秉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从我的眼中看到:孩子,老师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