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的教育在现实中——《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
作者:mugua时间:2017-03-14
《老师,你在听吗?》书一拿到手,对书名就有些愤愤的感觉,为什么又是指向老师的,有谁知道,我现在成天团团转究竟为何?每天的忙碌价值体现在哪里?我现在都不知道:老师,究竟该做些什么。
其实,和我一样心态的老师一定不少,只是知道说了也没用也就不去多说了。按捺住心中的无奈,还是决定先把书中的内容有一个足够了解之后再来议论,不做了解又有什么资格说长道短呢。
粗粗翻阅过了这两百三十多页的书,虽说没有对其细节有深刻体会,但对这本书的精髓还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客观地说,这是一本推崇教育理想化的书本,其作者是美国人,她是站在美国现有的教育状态眺望并朝着她心中理想化的教育前进的,她有着拉动身边的教育者一同前行的美好愿望,并也付诸了具体的指导策略。在书中,她所描绘的与幼儿对话的状态和我们在师范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一致的,没有大的冲突,只是在做法上更加详尽。客观地说,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个很好地警醒和引导作用。
作为一线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对自己身边教育现状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在学校时心中所存的纯粹的理想化教育渐渐被不断接触到的一些教育弊端和无奈充斥的越来越“社会化”,也渐渐不再把自己当成“神”的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是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对教育绝对乐观也不盲目悲观。
以往,一旦有从“从上而下”需要学习的教育书籍,往往会记着跟风,大唱赞歌,然后积极作出自我批评,对照起书上所属的正确言行。诚然,需要学习的教育书籍自然是经过了层层的筛选才推荐给一线教师的,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一个筛选分析过程,而不是一锅倒。
这本《老师,你在听吗?》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与思索,书中很详细地对一些教育实践作出了指导。但是,相对于作者所说的指导,我们只能持有其中的教育理念却无法完全付诸实施。就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美国相比,本来就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异,美国鼓励孩子创新,鼓励个性,就像创作中提倡DIY,而中国的教育最终是通过文凭来认定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可用的人才,教育还是“流水线”,小学教师会因为趟平刺头而被认为是厉害的教育者,中学教师班级最高分、平均分超出平行班,会被认定为“会教学的好老师”,从理想化的教育来说,这样的认定实在是问题大大,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确实是最管用的标准。可能我在认识上有些偏颇(自己没觉得),但是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大家对那道文凭的门槛的认识一定人人都有。幼儿教育是最早改革的,理念已经能完全跟上西方,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老师却有着很多的束缚,就说老师心中明白,对于孩子的话语要耐心听完,活动中要尊重孩子的发言,给他足够的时间讲述,但是全班将近四十个孩子,你选择听谁的?听几个孩子发言?到时间活动没结束,下个活动如何正常开展?别的不说,就说领导看到你没有按时开展活动,会不会质疑你是如何组织开展活动的?挨批评事小,可是你成了一个不守规则的老师就事大了。所以,这个耐心倾听可以放到饭后或者早上来园时的个别谈话,这个时间段的对话还是能充分的运用这个原则的。
还有很多方面,也都是不能盲目乱搬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边的教育现状,在可行的基础上拿可以用的东西来。做好这点,我想,不光是要找中外的教育差距,更重要的是明确我们的教育现状和理想化教育中间的差距,以及明确我们将要发展的方向和向理想化教育靠近的可实行的程度。
一起努力,让我们和孩子的对话越来越有技巧,让对话状态也越来越理想吧!路很长,边眺望边脚踏实地地前行吧……
其实,和我一样心态的老师一定不少,只是知道说了也没用也就不去多说了。按捺住心中的无奈,还是决定先把书中的内容有一个足够了解之后再来议论,不做了解又有什么资格说长道短呢。
粗粗翻阅过了这两百三十多页的书,虽说没有对其细节有深刻体会,但对这本书的精髓还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客观地说,这是一本推崇教育理想化的书本,其作者是美国人,她是站在美国现有的教育状态眺望并朝着她心中理想化的教育前进的,她有着拉动身边的教育者一同前行的美好愿望,并也付诸了具体的指导策略。在书中,她所描绘的与幼儿对话的状态和我们在师范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一致的,没有大的冲突,只是在做法上更加详尽。客观地说,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个很好地警醒和引导作用。
作为一线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对自己身边教育现状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在学校时心中所存的纯粹的理想化教育渐渐被不断接触到的一些教育弊端和无奈充斥的越来越“社会化”,也渐渐不再把自己当成“神”的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是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对教育绝对乐观也不盲目悲观。
以往,一旦有从“从上而下”需要学习的教育书籍,往往会记着跟风,大唱赞歌,然后积极作出自我批评,对照起书上所属的正确言行。诚然,需要学习的教育书籍自然是经过了层层的筛选才推荐给一线教师的,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一个筛选分析过程,而不是一锅倒。
这本《老师,你在听吗?》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与思索,书中很详细地对一些教育实践作出了指导。但是,相对于作者所说的指导,我们只能持有其中的教育理念却无法完全付诸实施。就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美国相比,本来就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异,美国鼓励孩子创新,鼓励个性,就像创作中提倡DIY,而中国的教育最终是通过文凭来认定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可用的人才,教育还是“流水线”,小学教师会因为趟平刺头而被认为是厉害的教育者,中学教师班级最高分、平均分超出平行班,会被认定为“会教学的好老师”,从理想化的教育来说,这样的认定实在是问题大大,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确实是最管用的标准。可能我在认识上有些偏颇(自己没觉得),但是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大家对那道文凭的门槛的认识一定人人都有。幼儿教育是最早改革的,理念已经能完全跟上西方,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老师却有着很多的束缚,就说老师心中明白,对于孩子的话语要耐心听完,活动中要尊重孩子的发言,给他足够的时间讲述,但是全班将近四十个孩子,你选择听谁的?听几个孩子发言?到时间活动没结束,下个活动如何正常开展?别的不说,就说领导看到你没有按时开展活动,会不会质疑你是如何组织开展活动的?挨批评事小,可是你成了一个不守规则的老师就事大了。所以,这个耐心倾听可以放到饭后或者早上来园时的个别谈话,这个时间段的对话还是能充分的运用这个原则的。
还有很多方面,也都是不能盲目乱搬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边的教育现状,在可行的基础上拿可以用的东西来。做好这点,我想,不光是要找中外的教育差距,更重要的是明确我们的教育现状和理想化教育中间的差距,以及明确我们将要发展的方向和向理想化教育靠近的可实行的程度。
一起努力,让我们和孩子的对话越来越有技巧,让对话状态也越来越理想吧!路很长,边眺望边脚踏实地地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