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有感

作者:翠羽丹霞时间:2017-02-23
《老师,你在听吗?》作者丽萨.波曼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可以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在全班集中的时间里,老师说的时间有多长?孩子们说话的时间总共有多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老师说了多少句话?孩子们总共又说了多少句话?”

细细思忖,审视自身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与幼儿的对话情况,“填鸭式”的课堂固然已不存在,但是教育中教育行为滞后于教育观念的现象还是鲜有发生,正如作者所说:在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会包揽大部分话语权。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倾听幼儿,实现有效的师幼对话呢?放下一切的所思杂念,停下来,听丽萨.波曼慢慢细说。

首先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

在鼓励开放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教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她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我想起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一说,让孩子融入环境,首先要让孩子认同环境,为什么在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孩子会那么自主、积极的相互交往,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忘记,带领孩子共同创设角色的区域、带领孩子一起收集游戏中的瓶瓶罐罐,在这里儿童的地盘,儿童做主,所以一切是那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促进对话。

促进对话的技能包括有:认真倾听、欣然保持安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机能、总结对话、使用回忆工具、结束对话。

在认真的倾听中,教师要放弃对话的控制权,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儿童的语言,在理解儿童语意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而此时不问则已,一问往往我们那滞后的教育行为又会出来作祟,作者再次敲响警钟,“提问、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如果成为引导幼儿猜测老师的想法是什么,那么只能坚定儿童的一种想法:老师的想法是正确的。时间一长,儿童只会因取悦老师而进行回应,不会展示自己的想法”。那么就让我们停下来,在提问之前先反思自己的促进方式,先反问自己“我的提问是否会无意间将儿童引入我的思考轨迹?”

最后收集、解读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录制、转录的方式收集幼儿的对话,再通过与同时、家长合作的形式解读幼儿的对话,从中了解儿童,触摸儿童的思维,创造更为适宜的教和学。

停下脚步驻足停留,给自己点时间用来梳理过往,用来修整,用来积蓄力量,重新寻找前行的方向,带着智慧的背囊,多一份实践的底气和勇气,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