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1
一、总体设计思想:
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本节课存在着一些微观的、学生陌生的科学名词,如分子、原子、有机物、无机物、能量等等,怎样深入浅出地化解难点、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生物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当研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居于这点考虑,只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能用,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资源都能用。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那么,哪里是切入口呢?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宏观的、活的事实来描述、类比微观的、抽象的科学原理,让他们在操作和观察中体验、探究科学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导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无论怎样改革,每一节课都应该设计一个独具匠心的开课,从本节课教材内容的需要看,在逻辑上存在着"细胞为什么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教学前提;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要初步体验一下"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是什么,从课堂教学一切的功能看,导语应激起学生的的求知兴趣,如何高度统一地完成三个功能呢?我设计的导入是:拍手操;设计问题:(1)我们的运动需要能量吗?我们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里?(2)构成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的单位是什么?
(二)几个教学内容的处理: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而陌生,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有哪些事实与"分子与原子"有关呢?限于学生的科学常识水平,只能用宏观的生活现象去类比微观事实,化抽象为直观如观看视频、动画等。
2、细胞中的物质
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糖类等较多的科学名词,如何让学生体验科学形成过程呢?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将教材的文字叙述部分转化为实验观察,让学生体验科学论证过程的严谨逻辑。
3、关于细胞膜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精确的去理解细胞膜是有生物活性的半透膜,可以把它和保安的职责相类比。细胞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能量的问题,是很抽象的,所以利用动画等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三、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我认为这两个转变都可以统一归结为一句话:思考问题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那么,学生需要什么呢?
他们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学究,他们需要充满活力,能和他们平等交流的大朋友、老朋友。老师年龄大了不要紧,怕的是二十岁的年龄,一百岁的心脏。课余,你得和他们聊聊,研究他们的语言,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和他们熔为一体。
他们不喜欢老师把一节课掐得正儿八经,高深莫测,他们希望用他们的方式和眼光去学习新的知识。
他们可不管你上课用得是讲授法,还是探究法,只要他们在你的课堂上觉得"很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就喜欢。其实不管什么方法,哪怕是灌输法,只要你灌得巧妙,就是好方法。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2
一、成功做法。
1、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由小长到,液泡由小变大的过程、细胞分裂一个变成两个的过程、细胞逐渐衰老原生质死亡的过程,吸引学生的眼球。
2、探究细胞中物质组成环节,设置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3、对能量转换的.教学,通过搓手环节体会能量转换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这是冬节常做的取暖动作,实际、实用、直观。
二、教育机智。
1、在处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知识点时,先是请同学演示一小勺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再播放小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扩散,实物与课件结合,形象直观。
2、在能量转换器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烧杯中,能不能见证汽油中的能量转换成动能、热能释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进入生物体内的转换必须依靠能量转换器完成。
三、学生问题。
1、碘液遇到淀粉变蓝是淀粉的特性,马铃薯片上面为什么会变黑呢?
2、花生种子燃烧,剩下的是无机盐,那么烧掉的物质是什么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还有什么成分呢?
四、不足之处。
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有的组不愿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组时分工不明确造成的,小组长没有发挥作用。
五、学习心得。
1、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在品鲜果猜成分的环节,有的班级品尝的是桔子,就出现,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说出水分和糖分,之后改成品尝的西瓜,就没有出现不同答案的小组了。
2、实验要反复推敲,满足学生认知。把碘液滴加到马铃薯片上,呈现黑色是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于水,改为把马铃薯切成丝,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蓝色清晰可见。
通过不断反思,不断磨课,才理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意义,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教师的活动都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看做是和教师平等的主体对待。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的知识性目标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却给学生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示,淋巴中的物质可进入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老版教材有人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每个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细胞膜的`作用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类有用的氧气能够进来,而对人类无益的蚊子则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5
本课是对第二大单元生物体的结构总结性概括,从知识点和难度上有一定困难。所以应该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同时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6
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选修生物的'学生,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学生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课堂知识小结时,又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一下,加以点拨。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7
这一课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入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让学生尝试回忆必修里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从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学生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一时不能反应过来。当讲解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后部分学生就立刻能理解到,但再问氧气从血浆到线粒体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分子,发觉学生都以忘了什么是磷脂分子层了。当讲到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相关的系统前,复习了人体的八大系统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发觉学生对当下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已经学过的就忘记的很快,我觉得需要通过加强练习来得到巩固。整个教学的过程觉得有些平淡,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再下功夫。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等活动,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形象、感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类比、推理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学生对知识理解较好。说明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基础,但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课堂应变能力不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融洽,学生主动性不够高。
另外,学生活动方式比较单一,重视了思维训练的度,忽视了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即在“做中学”。为丰富学生活动,可考虑将“细胞膜的控制作用”及“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活动,通过学生模拟表演细胞膜的控制作用及队形变换表演,使学生在活动中,即学习新知,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9
细胞的生活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就通过日常有趣的现象发问:菠菜放在清水泡,清水不会变绿,而被煮熟后清水变绿,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立马被吸引了,认真思考。
学生学习的热情上来了,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于是我让他们大声地朗读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学课本5分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加有目的了。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动物细胞的教学反思12-13
《单细胞生物》教学反思04-09
单细胞生物教学反思03-29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04-22
《单细胞生物》教学反思通用05-04
细胞的生活教案02-20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06-18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03-06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12-25
高一上册生物《走进细胞》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