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同课异构活动案例
作者:聚优时间:2017-09-13
目标:1、能从恐龙来到城市所经历的事情中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2、借助图标理解故事内容、感知作品结构。(以角色情绪变化为线索的开端、发展、高潮)3、感受恐龙的形体特征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情趣,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测、想法等。
准备:
1、作品FLASH;电脑;投影仪
2、图标一套
过程:
一、引导幼儿说出恐龙的身体特征(出示图片)、引出故事名称,猜测故事内容。
二、幼儿分段观赏作品FLASH,进行讨论
(一)幼儿观看FLASH(前半部分)
1、 大恐龙去了城市里的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图标)
2、 大恐龙刚开始在城市里造成的这么多麻烦,是他自己愿意的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多麻烦?
3、 猜猜城里的孩子们会怎么办?
(二)幼儿观看FLASH(中间部分)
1、后来一个小男孩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请幼儿即兴表演出这个办法)
2、大恐龙在十字路口睡觉了,这可怎么办呀?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呢?
(三) 幼儿观看FLASH(后半部分)
1、 大恐龙变成了什么?
2、 恐龙立交桥上面是个什么样的交通情况?(出示图标)鼓励幼儿用故事里的句式讲述。
三、幼儿完整地观看FLASH,讨论并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感知作品的结构。
1、 大恐龙刚来到城里时,他觉得城市怎么样?他的心情会怎么样?
2、 大恐龙刚开始在城市里造成了这么多麻烦,那时他心情是什么样的?
3、 大恐龙变成了立交桥后它心情是怎么样的?
4、 谁愿意为大恐龙在城里的经历配上心情变化图标?
5、 为什么同样是在马路上的大恐龙,它的心情会发生变化?
6、 你曾经象大恐龙一样为别人带来方便吗?
7、 你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四、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愿意说的小朋友可以跟着一起说。回班以后把它讲给别的朋友听。
活动反思:
这篇幼儿文学作品对大班的孩子而言难度不大,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这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让孩子通过活动理解作品中“人和恐龙”的关系,感受作品包含的特殊情趣;二是让孩子通过关注“恐龙”的心情变化,了解作品的结构(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幼儿在分段观看FLASH后的“即兴模仿表演”以及“对作品最后一段的复述”这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人和恐龙”的关系。“心情变化图标”的匹配是希望能借助一个直观的物象让孩子感受故事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这其中的确有不少有待研讨、完善之处。
在本次活动后的评析中,张辉娟老师的建议给我感触很深,即“不能以机器的声音代替老师的声音”。本次活动中教师完全依赖了电教设备,教师本身对作品的感受、情感等没有通过语言传递给孩子。这是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引以为戒的。
非常感谢区语言组为我们这样的教师搭建的促进专业成长的平台。
准备:
1、作品FLASH;电脑;投影仪
2、图标一套
过程:
一、引导幼儿说出恐龙的身体特征(出示图片)、引出故事名称,猜测故事内容。
二、幼儿分段观赏作品FLASH,进行讨论
(一)幼儿观看FLASH(前半部分)
1、 大恐龙去了城市里的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图标)
2、 大恐龙刚开始在城市里造成的这么多麻烦,是他自己愿意的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多麻烦?
3、 猜猜城里的孩子们会怎么办?
(二)幼儿观看FLASH(中间部分)
1、后来一个小男孩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请幼儿即兴表演出这个办法)
2、大恐龙在十字路口睡觉了,这可怎么办呀?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呢?
(三) 幼儿观看FLASH(后半部分)
1、 大恐龙变成了什么?
2、 恐龙立交桥上面是个什么样的交通情况?(出示图标)鼓励幼儿用故事里的句式讲述。
三、幼儿完整地观看FLASH,讨论并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感知作品的结构。
1、 大恐龙刚来到城里时,他觉得城市怎么样?他的心情会怎么样?
2、 大恐龙刚开始在城市里造成了这么多麻烦,那时他心情是什么样的?
3、 大恐龙变成了立交桥后它心情是怎么样的?
4、 谁愿意为大恐龙在城里的经历配上心情变化图标?
5、 为什么同样是在马路上的大恐龙,它的心情会发生变化?
6、 你曾经象大恐龙一样为别人带来方便吗?
7、 你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四、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愿意说的小朋友可以跟着一起说。回班以后把它讲给别的朋友听。
活动反思:
这篇幼儿文学作品对大班的孩子而言难度不大,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这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让孩子通过活动理解作品中“人和恐龙”的关系,感受作品包含的特殊情趣;二是让孩子通过关注“恐龙”的心情变化,了解作品的结构(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幼儿在分段观看FLASH后的“即兴模仿表演”以及“对作品最后一段的复述”这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人和恐龙”的关系。“心情变化图标”的匹配是希望能借助一个直观的物象让孩子感受故事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这其中的确有不少有待研讨、完善之处。
在本次活动后的评析中,张辉娟老师的建议给我感触很深,即“不能以机器的声音代替老师的声音”。本次活动中教师完全依赖了电教设备,教师本身对作品的感受、情感等没有通过语言传递给孩子。这是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引以为戒的。
非常感谢区语言组为我们这样的教师搭建的促进专业成长的平台。
上一篇:仿编儿歌:火车开了
下一篇:语言教案:我们的祖国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