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3-02-15 19:10:51 赛赛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22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而我们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那么应当如何写开题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22篇)

  课题开题报告 篇1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所谓“多元评价”是指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建立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化学的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基本解决了以下主要问题:

  1、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化学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实践,使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3、研究解决相应学科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自己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更新了教育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化学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很大意义。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导向、激励、预测、鉴定、诊断、改进、考核、管理功能等。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一方面了解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在课堂教学高效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解决化学学科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我校未来几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高效化发展的研究,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去粗取粮、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和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化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该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设计轻松有意义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该理论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建构性教学理念,通过教建构促进学生学建构,通过建构性教引导学生建构性学,在建构性教与学的偶联中,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

  3、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中有七种智能必须受到关注,而且同等重要,即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化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只有一种智能达到辉煌境界,而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因此,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与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显得十分重要。

  (3)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前期工作(20xx年6月—20xx年9月)

  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摸清了教情与学情,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总结经验,。同时,开展课题研讨课及教学反思的交流活动,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3、成果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研究

  通过上阶段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考虑在以下五个维度上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与方法;

  (3)教师角色;

  (4)学生角色;

  (5)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预先想要达到的结果。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单元的总目标恰当地分解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

  (2) 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2、教学策略与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经由不同的老师讲授,达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教学策略和方法重要性的体现。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闹思考,动口交流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就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结果,而且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等。教学策略因势利导,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给予充分的指导。

  3、教师角色

  对教师角色这一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思考,我们认为:教师在一节课中所承担的某种角色往往决定这节课的成败好坏。许多专家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多种:

  (1)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扮演合作人的角色,帮助学生访问和处理信息;

  (2)教师扮演“总设计师”、“舞台总导演”的角色,为学生的登台表演作准备。

  (3)教师的“服务者”角色,所谓服务者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访问信息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我们通过对周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经过分析,发现当前教师特别一些老教师在对教师角色这一问题没有很好的把握,延续着以往教师作为课堂主宰,绝对权威的角色,课堂中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教师的这一角色使自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这一角色定位注定了整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正确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

  4、学生角色

  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中的学生角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何种身份,以怎样的形式来获取知识的。根据对部分教师的了解,他们对学生在课堂中以怎样的角色出现都有着较正确的认识,都认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也就是说学生应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动的加以学习的,他们是主动的知识寻求者,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获取知识,重新建构知识的需求和能力,他们有着对知识的自我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认识归认识,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很少以其原有的真正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搞请学生的角色,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将会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5、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指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一堂课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教学效果,即“讲求实效”。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2)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好。

  (3)学生应答面广、质量高。

  (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课内练习正确率高。

  (5)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构建化学课堂评价方法

  做了前面的基础工作之后,着重分析当前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平时上课忘带书,不认真听讲,讨论时趁时讲话,分析时不注意倾听,作业经常忘做诸多现象,而教师方面则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单一,缺乏情境化和规范性,根据以上情况初步制定了化学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现基本已形成一个模式。

  1、教师重新认识评价目的

  不少教师认为评价目的无非是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级或选拔人才。这些认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下的评价目的是什么?“促进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评价观的精髓。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检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以及判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若没有达到,具体的原因在哪里?有没有加以调整的可能必要等等。由此可见,评价起着诊断、反馈及促进的作用,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要全面认识评价的作用,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领会并在新课程理念下大胆创新,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如鱼得水地掌握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2、结果与过程并重。

  以往过分强调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看课堂上学生学会了什么。而现在提出的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不要学习的结果。相反,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经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更好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说,结果与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情感的积极投入,没有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只专注结果,只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重走题海战术之路;而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学生却一无所获的过程,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长此以往,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三维目标的落实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因此,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是要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评价中不忘赏识每一个“主体”

  多元化评价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为他人评价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应注意情感效应。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总是把一些套语进行机械重复,如“你真棒!”“好的!”“很好!”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只有相互交流、彼此沟通,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评价,则是相互交流的最好时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应是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

  可见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对学生有独特见解和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回答,甚至有的学生对老师或教材有不同的看法,要敢于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见解,给予高度的赞赏,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被赞美、被鼓励的需求。作为教师与家长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强调“多在学生的位置上想一想”的想法,“宽容学生的失误,鼓励学生的成功”,能多元化、多角度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

  4、评价不忘家校的沟通

  在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进课堂、主题家长会等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爱自己的父母,让老师更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家长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让家长记录孩子回家化学学习的情况,做到化学教学向家庭与课外的延伸,架起了家长和老师的桥梁,让彼此都了解到孩子另一面的学习表现,能让我们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我们将家长评价可在“个体自评”的基础上穿插于“小组互评”和“教师导评”的过程中,或在之后进行。家长在评价之后,可以写简要的评语,也可以写意见或建议。“家长评价”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家庭的表现,让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增强了,体验到点滴的成功感,而且还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5、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尽量采用实物演示、动画演示、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要求教师多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我们多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我们主要采取三方面做法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

  ①建立评价的常规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堂评价常规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参与评价的步骤。课堂评价常规包括“听”、“想”、“评”、“听”。“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课堂上建立了评价常规,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②掌握评价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六种评价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以下的七项:多项评价,即让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比较评价,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比较。补充评价,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在赞同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建议性评价,即对解决某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或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争议性评价,即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赞赏性评价,即赞同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创造性评价,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6、评价中做到因人而异

  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制约,其身体发育或个性发展都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式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作品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对那些制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及时的指导,并做出相应的纵向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1、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方面分析。新的评价方案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人,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学习化学全过程的表现和成果,学生得到更多的是表扬和鞭策。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见解,创新精神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自主、合作和课外探究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由于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学生开始能主动地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资料,懂得自己做知识归纳小结,自己给自己评价,能主动参与合作和交流,也敢于上台表演和展示自我。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自我批评的创新人格,而且使教师懂得了应当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从学科学习入手,通过主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各方面素养得到全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科学训练。有教师总结说“生命在评价活动中丰富,课堂在评价活动中生动,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发展,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成长,课程在评价活动中回归。”

  (2)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训练、组织、伦理、自主、服务、成长的专业专业人员。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主体——生理已成熟、但心智上仍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都必须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进。教师既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思考、研究、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培训方式。

  七、研究体会与思考

  1、观念需要更新。在教师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陈旧的评价和考试观念,以及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进程的疑虑。

  2、方法需要掌握。教师对新的评价体系还了解不深,在评价操作上还没有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3、影响需要扩大。家长、社会对课程改革、新课程评价标准、内容、方法,知之甚少,理解力缺乏,因此需要我们多加宣传、扩大影响,取得家长、社会对课改的理解与支持。

  课题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因此,中共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xx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这座珍贵宝库中,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诗经》、《论语》、《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的解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我校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课题在具体策划与实施中以现代认知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为支撑理论,主要依据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关文化教育理论。

  2、本课题是一个应用性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新课程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铬下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4、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XX年10月——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XX年10月:

  a)课题开题;

  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XX年11月——XX年2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根据《课题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

  )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XX年3月——XX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XX年2月——XX年7月:

  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XX年9月——XX年1月:

  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XX年2月——XX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

  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

  b)整理资料。

  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XX年8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XX年7月——8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XX年9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XX年7——10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课堂教学展示(含录像)等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负责人:

  组长:

  组员:

  2、课题实验管理

  本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接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的指导,由学校(实验基地)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和其它条件,课题执行组定期向学校汇报研究情况,接受指导。

  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对的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如何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教师渐渐突显出它的不足,不能很好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为此,根据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题指南,结合永州市的工作的具体情况,“十二五”期间我校决定选择《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时间是20xx年——20xx年。

  二、课题界定

  1、关于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专业知识、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

  2、关于培训方法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的行为。培训内容是为实现这种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培训方法则是实现这种行为的途径和形式,包括授权式培训、研讨式培训、模拟式培训等。

  3、关于改革

  改革是对传统模式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城乡普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办短训班进行短期培训。一期培训班一般开课l0~l5天,参培教师集中在县以上培训机构(包括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面授,学完即举行结业考试。像现代信息运用培训、普通话培训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二是业余自修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一期培训班时间跨度三四个月半年不等,此期问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将参培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面授l0天左右。面授之外,要求参培教师在业余必须自学培训课程。像学科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国外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培训者对学员的培训,这是院校培训模式;另一类是学员对学员的培训,这是校本培训模式。培训者对学员的培训立足于院校,或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展开;而学员对学员的培训则是立足于学员所任职学校。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虽然操作的程序和过程略有区别,本质却相同,大多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以参培教师为次,培训机构处于主动地位而参培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来举办的。所以无论在长处方面还是不足方面,都存在共同之点。

  它们的长处概括起来有三:一是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授课,便于管理;二是培训内容存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完整,参培教师通过努力在理论方面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三是培训时间大多不长,参培教师容易拿到结业证书。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不足也是无庸讳言的,而且十分严重和突出。国内外研究者也早就认识到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从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到20世纪中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再到今天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蓬勃发展,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美国学者所提出的5阶段的RPTIM模式(即愿意、规划、培训、实施和巩固)。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着散、杂的特点,把培训模式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少,大多是在论及教育改革或是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时候顺便进行涉猎,研究得不系统,不深入,甚至观点重复或矛盾。且大多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第一、总结、反思、剖析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弊端,提高培训实效是教师培训的追求。

  第二、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培训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使广大教师真正在短时间内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提升其实际教学效果是我们研究的动力和目标。

  第三、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是如此,而作为教师终身学习支柱的教师培训如何创新、实效是培训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应该长期关注、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是推动和确保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一定能找到一种“基于教育发展,基于教师需求,基于网络环境,优化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

  五、课题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全面提升教师的相应素质。

  2、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理论是当代世界各国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3、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中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使教师培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和体系。

  4、调查研究理论:调查研究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培训的需求和期待。

  2、运用实验研究,探索包括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诊断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培训模式,探索高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不断创新能满足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为高效的教师培训模式相适应的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用制度和政策激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七、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国内外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实效;

  (2)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培训模式;

  (3)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4)研究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形成教师培训的系统理论。

  八、本课题创新之处

  教师培训对教师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教师进行培训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教师培训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师培训无论对教师本人、对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选择了跟踪某些培训教师,由这样一个新颖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培训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些位教师的培训案例深入揭示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问题,由小见大。

  九、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预计用两年时间完成,坚持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第一步明确调查对象为我市中小学一线教师(计划调查100名),并拟定调查大纲,分科分学段分类列出调查项目;第二步根据一手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思考,力求找出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第三步探求更为高效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试点,跟踪;第四步对新培训模式及方法的改革进行分析、论证形成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我校教师培训工作为依托,边参与培训教学边进行研究,提取对本课题研究的有用数据。

  2、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及其它有效媒体进行全面的信息检索,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在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表、谈话、研讨会、专题(专人)采访以及综合、分析等,完成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的调研分析,全面了解当前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的现状。

  4、案例分析法:在调查中精选优秀教师典型,结合参加的各类培训情况,分析总结其成长历程,为今后选择培训模式及方法的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十一、本课题实施步骤

  整个研究为期两年,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xx.10—20xx.11)。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教师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具体措施等,并撰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现场开题。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xx.11—20xx.2)。一方面组织参与课题的教师开展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布置课题研究任务,明确研究目标,制作具体的研究计划。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基础性的调查,提取成功的典型实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争取形成研究特色,准备完成本课题的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xx.3 —20xx.10)。整理研究材料,汇总过程性资料,总结提炼研究结果,形成最终的研究结题报告,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成立课题成果编写组,全面启动“教师培训模式及方法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课题开题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课题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被教师们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单纯传授,忽视了知识获得和运用的过程和方法,因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中考的命题方向却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识记。因此,如何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可以有所侧重,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而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许多实际用途。另外,通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帮助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写一篇作文,不论长短,都需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妥善地组织材料,还要条理清楚。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书面表达在中考题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失分率也最高,从我市农村地区20xx年中考英语成绩看,书面表达的得分普遍不高,而在日常教学中,书面表达已成为英语教学中最让学生头疼、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写作的有效指导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初中学生书面写作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的铺垫作用。因此,《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就显得极有价值。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以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理论来源。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读写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

  2、以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

  加涅在他的学习理论中采用层级分析法,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结果以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学习过程"八阶段"、学习结果"五种类"和教学过程"八阶段"理论。学习过程八阶段是指:动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预习;编码;寻找和恢复;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反应的生成;反馈。学习过程五种类是指: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课堂教学八阶段是指: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这些划分,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以卡洛的语言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依据 卡洛模式中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表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普遍特征:外来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和被调出来辨认外来信息;被辨认的和与认知活动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当新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对外来信息的辨认、加工和获取需动用人脑中原有的信息,同时也受到认知活动的目的、计划、策略等因素的监控和影响。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上网,查阅了《"零存整取"式初中英语写作指导和有效性评估》、《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尝试》、《初中英语写作三环节锻炼式教学》、《blog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关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在国内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也确实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新意的方法。但针对教师如何教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学生如何学的研究就相对较少。把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把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就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纯理论的研究居多,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比较少。因为在现实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写作所占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课堂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认真真的记,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2、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不良习惯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与实践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写作的基本理论

  2、调查研究法: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

  3、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搜集数据和一手资料

  4、案例研究法:记录学生的个案并进行分析

  六、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12月

  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了解学生写作现状,组织学情调查和分析,研究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内容。

  2、启动阶段:20xx年1月—2月

  学习有关理论,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具体方案,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3、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根据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实施。

  4、结题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和研究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预计的突破点: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能够为广大的农村英语教师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走进初中英语新课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

  2、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能对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让大部分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写作学习习惯,能针对不同阶段的要求写出要点齐全、句子完整、语序正确、谓语动词时态正确、习语搭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无单词拼写错误的书面表达。

  阶段性研究成果:学习笔记、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发表学生英语习作、研究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论文集和出版《初中学生英语习作点评》一书

  八、完成课题条件

  1、本课题组成员共有五名,均为我校一线骨干教师,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第一负责人曾两次荣获区教坛新星称号、曾获得区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具有很强的教研能力;在五名课题组成员中有一名高级教师,其余的均为一级教师;在课题组五名成员中,有三位学校行政人员,有英语教研组长,这些教师敬业爱岗,教研能力突出,事业心强。

  2、近几年学校的发展较快,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资源配置优越,在教学资料的添置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支持。

  3、在科研手段上,学校网络教室装备了10兆光纤,开通农村远程教育网,课题组成员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图书室为英语教研组征订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通(初中教师版)》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等多种刊物;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可供课题组开展交流;学校采用坐班制,除完成教学工作外,课题组成员的时间充裕。

  4、学校为课题组提供全程的服务,提供所需的经费5000元,用于购买资料及人员外出培训、开会,并且制订安庆市xx初级中学教科研奖励制度。

  课题开题报告 篇6

  课题界定: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他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我们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为载体,着重研究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按实验、研究、总结、推广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个案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效实施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课题研究的.对象:

  利民路小学一、二、三、六年级学生。

  研究阶段划分:(按学期)

  (一)准备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开展情况,初步拟定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作为我校低年级数学组的主攻课题。

  2、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3、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xx年第一学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每学期组织教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

  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主要阶段性成果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准备阶段其间,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实施阶段其间,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总结阶段其间,撰写结题报告,撰写由优秀课例构成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论文和创造性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教学设计。

  课题开题报告 篇7

  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十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课题开题报告 篇8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1.题目: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2.主要任务:以php为主要制作工具,实现购物网站的用户注册、登录、验证身份及用户数据的采集、物品的预览查询、搜索/查看物品信息以及站内最新物品信息发布并可进入在线下单从而实现网络销售。

  3.研究目的:现在网购无法全面取代传统购物渠道,但是网购能够灵活调整运营政策,使它能够满足某一类人特别关注的侧重需求。我长久以来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关注网购商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套网购运营模式,这些网购能更佳的满足某类人侧重需求,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购买理由。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积累完善这类网购模式,实践这些网购,赚取利润并积累网购运营经验,在网上购物大发展时机到来时拥有先发优势。

  二、调研资料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正在健康、飞速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虚拟客户资源的竞争。从而找到一个好的销售平台、建立一个好的网店已经成为各个店主一项关键任务。同时,当今的市场环境又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客户的需求在变,对网上购物的需求也相应处于变化之中。如何能快速适应这一变化,提高网上购物流程的工作效率,进行快速定位,也就成为店主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铺天盖地的传统销售攻势中,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时尚、触角敏锐而初露峥嵘。在销售旺季宣传人员像蚂蝗一样铺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行人丢弃的宣传单页时,网上销售却以其视觉冲击力强信息全面更加深入人心,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网下购物是人们延续数千年的习惯,有无数书籍在讨论消费者行为,强调客户体验,并推荐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销售,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切都是基于消费者日常购物时先通过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来判断是否应该购买一件商品,然后要在对比不同渠道的同类型商品的价格和售后服务后再做出购买决定这一流程。简单的说,第一步是感官体验,第二步是理性判断。

  虽然传统市场中人们也强调货比三家,但姑且不说三家是否足够,仅是在物理位置相隔较远的不同渠道中找到三个同类型、档次的商品进行细致比较的成本就非常高。消费者理性判断的高成本就促使商家着重于满足顾客的感官体验,从而发明了各种营销手段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客观的说,传统市场中如果消费者不考虑成本的在各种渠道对希望购买的商品进行细致对比并理性判断,大部分商家将失去现有客户。 所以网络上急需一个第三方平台来为商家和客户牵线搭桥,来应对网络购物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我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发建立一个购物网站。

  三、初步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学习并掌握网站开发工具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2)进行网站需求性分析,包括网站的功能需求并设计流程图,网站的性能需求以及建立网站需要注意的其他各项要求。

  (3)进行网站数据库的结构分析,包括逻辑结构分析和物理结构分析(作图举例说明)

  (4)进行网站界面的`设计,把各个功能模块排列组合,其中包括对主页、用户登录界面、后台登陆界面、后台主界面、后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安装部署。检查安装环境并参照使用说明下载安装登陆

  四、预期结果

  对于网上商店,其最大好处是要能给用户带来最大的便捷,这种便捷不仅体现在网络之外的物流、商品的折扣等,更要体现在进行网络操作时的易用性,能够模拟用户的购书行为,营造一种尽量真实、贴切的用户购物过程。

  五、进度计划

  1-2周:认真阅读毕设要求,确定研究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

  3周:撰写开题报告脚本,进行必要修改并最终敲定上交报告

  4-8周:学习网站建设所需软件的运用如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6-9周:绘制网站流程图并着手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编辑和数据库的建立

  10-11周:检验各功能模块的可行性,搭建购物网站基本框架

  12-13周:设计购物网站页面,进行网站建立后期的修进和美化

  14-15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16周:毕业论文答辩

  课题开题报告 篇9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设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

  孟辛。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

  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杨钰。借款费用新旧会计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钟国昌。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理财广场,

  安保荣。财务管理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

  左春燕。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借款费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策

  四、【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本文同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从国内外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借鉴国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经验和成果,并辅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五、【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23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课题开题报告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课题开题报告 篇11

  一、选题缘由

  我长期带小学数学,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老教材就是单一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可能导致优生认为太简单满不在乎,中等生认为刚合适容易满足,差生认为太难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课堂气氛冷清,无法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自从去年秋季学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开朗,原来新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二、研究意义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现信息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维。

  (三)建立模型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四)培养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馈教学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都是可通过学生发现信息,解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六)促进课堂教学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三、文献综述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关心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2、思维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儿童多动手操作、多观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四、研究步骤及措施

  1、理论学习和收集资料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学习有效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与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资料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情境教学的参照目标,总结同类型的课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实践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结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4、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结论所驾驭的课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六、成果预测及结题报告结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创设与利用情境教学的能力,以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

  4、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主文、尾语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作用意义。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课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性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课题开题报告 篇1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课题开题报告 篇13

  一、研究课题

  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听、说、读、写”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本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规律。一幅图像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又有表示各种事物的名称的图名、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由此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果信息,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的信息,很容易通过观察,展示在大脑中,形成整体认识。可见,教会学生读懂地理图册上的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对象

  初一年级(1)班、(2)班和初二年级(1)班、(2)班。

  四、研究方法

  调查法、合作法、文献法、反思法。

  1、调查法:调查当前学生对地理学习、理解现状。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合作法:根据研究目标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分析研究。各年级地理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地积累、改进、提高研究的成果。

  3、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反思法:对研究取得的结论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法。

  五、研究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①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③设计问卷调查,撰写开题报告。

  2、研究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①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②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③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④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⑤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

  ⑥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六、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

  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课题开题报告 篇14

  一、选题缘由

  通过这几年的学校管理及教学,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 道德取向错位。现在孩子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没有集体主义意识。

  2、 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寻死觅活。

  3、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学生长期以来被家长溺爱,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稍有不顺就用暴力解决。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学生出现攀比,个别学生为了面子而小偷小摸。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必须直面不可逃避的,也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进行教育。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

  (三)研究步骤

  1.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组织各种学习及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团结进取、本领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养老师具有善良和慈爱, 信任与宽容;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人。

  2.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如: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再次,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

  3.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

  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还应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德育阵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课题开题报告 篇1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已不再重视板书。甚至上课不写一个字,只用鼠标一路点击,一堂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书,也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学生得不到规范化书写的示范,对课堂内容无法把握,更得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研究此课题能引起语文教师对板书的重视,使这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板书对于教师来讲是一项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更能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板书设计更能显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板书设计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课堂上,随着板书的逐步呈现,教学思路、知识体系、文章结构、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美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3、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与熏陶作用。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规范、工整、美观的板书,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书写,从而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板书设计是指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那么,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它主要包括板书布局艺术、板书书写艺术、板书构思艺术。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课题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出发,力求通过学习、讨论、实践,着重探索语文教学板书的布局艺术和构思艺术。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董xx)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x年5月-20xx年6月)完成当前本校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贺xx老师负责),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制作课件、座谈交流;董贵钰负责),语文板书设计案例交流(语文教师自己设计板书并附设计说明;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板书布局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布局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康xx老师负责)

  (2)板书构思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构思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张xx老师负责)

  (3)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汇报ppt课件;董xx负责)

  3、研究后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参与研究教师汇报课。(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董xx负责)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材料、语文板书设计案例、板书设计布局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构思技巧小论文、汇报课板书设计及说明、板书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课题开题报告 篇16

  一、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XX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二、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 “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

  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

  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

  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

  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

  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构图分析:本方案设计设计地段位于沂河和其最大支流枋河交汇处,河道比较弯曲,因此在设计中,以北斗7星为主构图元素,根据人文和地理将其分为3个区域:

  a 区:古文化区,临沂市是1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琅琊,距今已有24XX年历史。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3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这里生活过,都留下了难以湮灭的印迹。

  b区:自然生态区,以沂河自然风光为主题,以生态亲水公园为中心,形成适合休闲娱乐的场所。

  c 区:沂蒙革命精神区,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3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1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植物配置:从人性化、乡土性、生态原则3方面进行植物配置。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汤振宁编著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1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上海,韩国等地的1些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本书内1些优秀设计作品的作者分别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和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士,使该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该书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给我这次所做的课题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滨水区域景观规划》1书,挑选了如“广州市番禹区桥河——河两岸城市设计”,“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滨海生活服务区设计”等34个典型滨水区域,对照其不同的设计思路历程,阐述了滨水景观规划的设计着眼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解析,使我对滨水景观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比如该书中强调的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要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使我深入地去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景观的设计要求,以便于做出更好的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蔚、李竹等编著《室外环境艺术设计》1书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这门涉及生态、园林、建筑、结构、材料、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实质是以现实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性化地对环境进行科学和艺术改善及创造,使之更适应于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等各种社会生活和人文交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阅读该书使我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进行的基本程序、表达的方法,以及设计的实施,尽可能实现它的功能性、艺术观赏性、科学合理性、经济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此书,使我对景观设计有了更专业的认识。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卢新海、杨祖达编著的《园林规划设计》介绍了园林设计的要素、方法、步骤等具体的内容。内容包括中外园林、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园林设计的原则与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构成要素的规划与设计及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其中我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优秀手法,布局形式,依据与原则等给我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启发。

  四、预期成果

  实施这1工程将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很好地改善市区人们生活环境现状,整体上提升临沂市的城市品位与城市形象,同时通过设计重塑环境,关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1个概念明确的公共滨水地带,完成城市公共空间主体向沂河沿岸的过渡,创造并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为人们提供1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课题开题报告 篇1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提出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之后,关于教学实效性的话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从学习美国的Carol Marra Pelletier的著作《成功教学的策略——实效的教学实习指南》、顾明远和孟凡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实效教学研究开展的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较为深入。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11期发表了《实效教学的定义》一文,文中指出了国际实效教学的五条标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挑战性的活动和教学对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音乐课堂新的追求,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中为了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都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实效性:是指老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

  课堂实效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老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实效的学习。

  音乐课堂实效性: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

  过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把握课堂的实效性,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维、审美创新、交流发展的智慧场。

  三、该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实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专家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老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是未能从实际操作中的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性的支撑,尤其缺乏一线老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老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扣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老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音乐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促进老师转变观念,构建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途径和手段。

  不过,大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还未上升到音乐艺术的研究,研究颇深的无外乎是那些音乐教育家了。作为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大家均在学习着,摸索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在小学开展音乐课堂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中国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理论为向导,重视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感觉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听、唱、律动、创编的指导,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3、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力求使音乐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实现研究效益的最优化。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文献资料,了解、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明白“搜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种期刊的特色,国内教育图片、音像资料的种类和统计资料的类别。通过这样的加工,形成对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科学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科学认识及了解。结合实验老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整理成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现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实验老师将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一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变化进行深入调查,着眼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从而让老师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指导的实效性。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实验老师把教育实践能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的程序,分析现象,探索规律,撰写相关的经验文章,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内容

  1、音乐教学的实效评估设计,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2、音乐教学的实效性设计,包括低年级的游戏设计,合作设计。中高段的合作创新设计,音乐课提问设计,拓展设计等等。研究这些设计的步骤和特点,如何利用这些设计更好地促进音乐课的实效性。从而建构实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1、通过欣赏、演唱、综合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将美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2、引导学生学会体会音乐的一系列变化。并能发现音乐的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它的奥妙所在,从而能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的完全体现。

  八、研究过程

  (一)课题启动(20xx年4月—20xx年6月)

  1、确立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

  3、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申请立项。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责任到人。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3、调查分析阶段。设计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理解掌握,为更好的开展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4.、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根据调查资料、学校实际、老师个性以及知识的不同特点等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课题组以月为单位,定期组织成员进行活动:探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流自己取得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对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进行整改。进行活动尝试,积累心得体会。

  5、实验老师上课题研讨课。

  6、老师教学生活经验积累。

  (三)、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

  2、收集资料,汇编成册。

  3、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 、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成绩及相关资料。

  十、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音乐实效性教学本身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教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2、本校经常有机会参加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校“小白帆”艺术团的学生也能经常参加市级的比赛和展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一批基本功过硬的骨干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已经有浓厚的兴趣。

  3、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学工作,同时也获得了家长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本校还被定为江苏省实验学校,常得到专家的垂询与指导。

  4、学校硬件实施不断改善,为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课题开题报告 篇18

  一、论文题目: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xx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

  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

  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着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

  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课题开题报告 篇19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认识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同时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图表作为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也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课题以地理读图能力为抓手,更是对于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题组成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修炼,强化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项收获。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地图在教育、军事、科研、交通、工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研究地理的核心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地理学习和地理素养形成的起步阶段,它们在学习中存在不少方法障碍甚至无所适从,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地图的判读、分析和绘制等基本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兴趣和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地理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1.读懂地图:即借助地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例等要素,在图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

  2.记忆地图:熟悉地图中找到的地理信息,并形成记忆。

  3.分析地图:是对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信息,蕴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将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实践意义:本课题以学生的读图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图表认知及从图表从获取地理信息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发现问题,最终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而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课题,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尤为关键,所以本课题将立足于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最终推出可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之上将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为地理新课改和教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实际、现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育人目标:通过本课题实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做到“会学地理”。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读懂地图,掌握地图组成要素的方法研究。

  2.培养用图习惯,提高学生记忆地图能力的研究

  3.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培养、地图册的使用)

  4.教师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

  2.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3.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资料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学生读图、识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4)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充分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1)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地图、认识地图。

  (2)七年级的教学中,在学生初学地理时,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反复找反复看,逐渐使学生明白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

  2.努力激发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1)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第一堂地理课时,让学生看地图分别找出亚洲、中国、贵州省及安顺市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查阅相关地图,制作路线规划图。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3.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地图的习惯。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图就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就像学语文离不开字典一样,学习的时候要随时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查阅。课堂上、复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左边放图,右边放书。

  4.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

  (1)以形记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找到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

  (2)重点观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图例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识记。某些地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图的判读方法。

  (4)点面结合。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地图填注。让学生在地理填充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引导学生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大洲与大洋分布示意简图、中国政区图、等高线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地形特征及降水分布情况,得出人口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确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我国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即东部、南部地区。

  (四)研究的保障条件

  1.时间保证:课题成员均承诺在课题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资源保证:我校拥有先进而完善的网络设备。学校教师阅览室拥有大量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期刊资源,这些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3.组织管理:学校成立有课题研究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协调工作,由科教处和教务处统筹安排,组织好研究队伍,确立课题组,做到人员结构合理,确保课题的立项、实施、推进和评价过程的正常进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主要任务:确立课题和人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关于培养学生读图方法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5月—12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读图训练、个别辅导、检测评估、专题讲座、听评课、论文撰写、问卷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12月下旬)

  1.整理研究资料,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评价。

  2.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验收。

  七、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

  1、张荣、黄鲲老师:

  (1)负责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监督;

  (2)负责课题理论和操作指导等。

  2、鄢志兰、郭虹老师:负责课题调查资料和数据收集。

  3、胡绪祥、何静老师:负责课题所需的理论学习资料及学生成果资料收集。

  本课题的成员均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其中,黄鲲老师有多年的地理教学和科研经验,现为西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秘书长,课题负责人张荣,现为安顺市五中副校长,西秀区首批区级地理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且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中学高级教师,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安顺五中是一所区属优质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校领导极其重视教科研工作。有学校校长的直接督导,能够给予经费时间等各方面的保障,且有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开题报告 篇20

  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20xx年5月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建校伊始,没有现成的德育活动模式和德育环境,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德育活动,是摆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学校在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众多尝试:对新入校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和上下楼疏散演练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要求学生见到师长要问好,不在楼内打闹,做到“入楼即静,入室即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我们课题组在德育活动研究方面进行的大量尝试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要求。

  二、课题的目标、价值

  目标:通过研究与推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班级德育工作,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建设好学生品德提升工程,逐步构建学生德育日常生活化、德育校内课程化、德育校外社区化、德育资源特色化、德育家庭同步化的德育新格局,使我校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和谐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培养学生“安全、礼仪、诚信、勤俭、学习、健体、卫生”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探索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班级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其终极要求是达到培养现代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目的,也就是德育的功效性。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按照这样的要求,认真研究、扎实运作,整体构建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指导德育工作实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求得课题研究和育人的“双重”实效。

  三、课程研究内容

  1.要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进行研究。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立足于本班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长期的良好品德,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让学生长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研究的重点。

  2.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现状及原因的研究,明确现状,寻找原因。

  3.使广大班主任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班主任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出符合武威第二十三中学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班级德育的方法及途径,并形成理论。

  4.探讨优化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班主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之目的。

  5.探讨班主任的隐性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个性特征起着非预期的、隐蔽的、不规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主要侧重研究班主任的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

  6.探索班级德育教育的最佳模式。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学生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形成最佳的德育教育模式。

  7.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新模式。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武威二十三中八年级学生,分实验班、对照班。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个性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2)活动法:班主任、家长协同一致,开展丰富多彩的、针对性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家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全面实施全程分层德育,力求收到成效。

  (3)理论研究法: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德育理论,探索初中班级德育的新途径。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来总结出一些班级德育活动的操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5)经验总结法:建构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方式,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2.成立课题组,确定成员及分工,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3.查阅文献,开展前期调查,收集与整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开题报告 篇21

  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下课题:

  一、课题形成的背景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教学研究课题,是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时刻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管在国内国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深入地研究和丰硕的成果,对学校现有学科教学都有其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针对课程背景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到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科教学效率、效果提升的研究及其成果显得还远远不够,而且研究工作必须及时跟进。

  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够。表现在课改后教学过程中:一种人只从高考上看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人从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还有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在谈教学效果是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种不去收获,这些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与其他课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型课的教学倍感困惑,无从下手。学生觉得此类型课枯燥乏味,学得无趣。我们要重视此类型课的教学方法,探索此类型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因此,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上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初步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为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有效性,初步解决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形成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的教学模式并推广;

  (3)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

  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指出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问题要明确,思路清晰,方法要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600字)

  二、成果研究方法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上。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样本学校学科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笔者多次利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组织比对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涉及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课外辅导答疑以及他们上课的听课状态、效果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好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结合学生的意见以及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设计了多节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不同上法的教案,然后把它应用到现高中教学中,想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观察,得出上好此类型课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而探讨适合现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价值取向,要求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开展。本课题将对如何合理设计根据此课型的特点的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做以建议。

  四、课题实验过程

  本课题研究设想如下

  (1)准备阶段: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

  D、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目前学科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现状、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2)实施阶段:

  A、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

  B、在具体的数学课谈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课中学习反思,阶段学习反思、结合教学,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C、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情况交流会。

  D、撰写论文。

  E、分析数据、收集成果。

  (3)总结阶段: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促进课题研究人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的具体环节反思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不同教学设计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4、案例研究法:对课堂各种课例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有效教学模式。

  课题开题报告 篇2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学懂了古文将会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字,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将会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将会了解前辈的`主流意识。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离我们这个时代那么遥远又古奥难懂,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导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语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并将这些美传承、发扬,所以选择“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这一课题来探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研究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整套培养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本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学生,其中的兴趣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朗诵课堂提问促进兴趣结果,多媒体教学促进兴趣,利用工具书促进兴趣,“字字落实”促进兴趣,还有“整体把握”促进兴趣等。

  指利用课外时间,在初中三个年级组织背诵课内外古诗文,让学生把常用实词及虚词补注结集成册等活动,通过此活动来促进学生兴趣。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5月—6月20),准备阶段。

  申报立项。

  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

  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大致分为两步:课堂与课外。

  第二阶段(6月21—11月30),实验阶段。

  将每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课前利用工具书认真预习。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以培养其学文言文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朗读古文、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合作翻译、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利用早读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开展活动。

  a、分年级进行课内外古诗文比赛(进班随意抽学生进行比赛)。

  b、分年级进行课外古文阅读理解竞赛。

  c、古诗文朗诵赛。

  d、分年级整理常用实词虚词补注结集成册。

  (进行以上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12月1日——2月初)。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提高。

  2、学生基本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思,能辨别初中阶段常见文言句式,学生能欣赏文言文所呈现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3、学生能阅读并从整体上把握课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励学优生尝试文言文的写作,并在校内进行展览。

  教师方面

  1、主件:结题报告。通过活动的实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此报告呈现。

  2、附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论文,以上各四篇。

【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开题报告02-14

小课题开题报告03-21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4篇)05-29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02-07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秀03-28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02-17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04-06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13篇02-24

幼儿园小课题开题报告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