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8 11:11: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1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认识厘米》这节课,因为是公开课,思考了很多,思考这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来呈现。早晨上完课之后,又思考了很多,因为下午要与大家交流。回顾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正是一次次公开课、比赛课的磨砺,让我对数学课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认识,也在这其中不断的成长。

  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带着和学生一起探讨,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交流。注重兼顾差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讨论中。是一节很实在的课。

  2、重视“操作活动”在“图形与几何”模块教学时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话题,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3、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语言完整性的指导。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细致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通过追问、澄清、启发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一年级后期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的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很多时候的提问并没有扣住核心问题。这是我的一大软肋。这也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

  2、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应当非常准确,各个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非常准确,我在尽量让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今天又忘记写课题了。

  三、两点思考和一点请求

  1、进一步加强对课标20xx版的研读,进一步深刻把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及其关系,做到课堂上时时刻刻心中有目标,紧紧围绕目标。

  2、在平常的课堂上训练自己的能力,尽量当公开课一样上。

  3、请求各位领导、同事给予我诚恳的建议和指导。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来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4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看一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找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厘米是多长?”猜一猜:在学生想了解1厘米是多长的时候,我并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只有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一比:同学们在明白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估算意识。在看、猜、找、比、估等环节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接下来认识的五厘米线段,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五厘米,我又反问他们:“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学们不能很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着顺势引导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让同学们大体能说出要想知道它是几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几个一厘米。并运用动画,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了测量方法后,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估计并测量一下橡皮的长,宽和厚。估测并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再一次让学生亲身经历量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5

  这一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预设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件准备不充分,导致故事音频没有播放出来,所以口述讲解,感觉效果不是特别好,很多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

  第二: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长度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认识尺子,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别好,当我让学生观察尺子,分享观察结果时,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形状,我找同学分享结果时,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认识并感知1厘米,在认识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比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时有一部分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第五: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会测量,但是能说出来如何测量的学生很少,只有几个别同学说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测量,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对于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语言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总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师,刚开学,他们还没有进入收心学习的状态,再有我备课不够充分,另有他们在暑假时间大都预习过可能知识都会了,觉得并不需要听,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并不成功。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课后反思02-10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4-07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04-16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08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9-20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通用01-10

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3-26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3-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1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认识厘米》这节课,因为是公开课,思考了很多,思考这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来呈现。早晨上完课之后,又思考了很多,因为下午要与大家交流。回顾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正是一次次公开课、比赛课的磨砺,让我对数学课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认识,也在这其中不断的成长。

  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带着和学生一起探讨,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交流。注重兼顾差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讨论中。是一节很实在的课。

  2、重视“操作活动”在“图形与几何”模块教学时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话题,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3、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语言完整性的指导。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细致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通过追问、澄清、启发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一年级后期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的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很多时候的提问并没有扣住核心问题。这是我的一大软肋。这也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

  2、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应当非常准确,各个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非常准确,我在尽量让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今天又忘记写课题了。

  三、两点思考和一点请求

  1、进一步加强对课标20xx版的研读,进一步深刻把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及其关系,做到课堂上时时刻刻心中有目标,紧紧围绕目标。

  2、在平常的课堂上训练自己的能力,尽量当公开课一样上。

  3、请求各位领导、同事给予我诚恳的建议和指导。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来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4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看一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找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厘米是多长?”猜一猜:在学生想了解1厘米是多长的时候,我并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只有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一比:同学们在明白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估算意识。在看、猜、找、比、估等环节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接下来认识的五厘米线段,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五厘米,我又反问他们:“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学们不能很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着顺势引导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让同学们大体能说出要想知道它是几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几个一厘米。并运用动画,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了测量方法后,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估计并测量一下橡皮的长,宽和厚。估测并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再一次让学生亲身经历量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5

  这一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预设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件准备不充分,导致故事音频没有播放出来,所以口述讲解,感觉效果不是特别好,很多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

  第二: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长度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认识尺子,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别好,当我让学生观察尺子,分享观察结果时,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形状,我找同学分享结果时,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认识并感知1厘米,在认识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比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时有一部分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第五: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会测量,但是能说出来如何测量的学生很少,只有几个别同学说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测量,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对于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语言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总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师,刚开学,他们还没有进入收心学习的状态,再有我备课不够充分,另有他们在暑假时间大都预习过可能知识都会了,觉得并不需要听,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