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我这样安排两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自学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通过课前预习和搜集的资料对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中,我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课后思考题题进行讨论并汇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还有比萨斜塔下的围观群众语言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在这种情况下就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们从读中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物身上的特点,并从中受到了启示。(《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是门缺憾的艺术。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推论的过程。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
一、质疑导入,曾兴趣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多样的形式,促情趣。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三、适时拓展,展能力。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写话还是很不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3
今天,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我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生平简介入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诸如: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两千多年前等,并排成两列,进行对比教学。在这中间出示一个箭头符号,引出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挑战,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找出。尔后再找出各自的结论观点,感受其矛盾性,从而得出其中必有一人对,一人错。将文章大致脉络李彤之后,我又着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面对伽利略的观点,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自由读,找的'不错,并引导体会人们说话的口气,感受人们对于伽利略的怀疑和责备、不屑,从而使学生理解伽利略身上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勇气和挑战权威的胆量。使得这一点的认识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说出。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应强调粗放,抓住一两个中心问题,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读,去自己发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黄丹丹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那么当1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5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6
两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8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学生翟月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她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她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出发点就是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是以了解人物形象为教学载体。去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例如了解亚里士多德时抓住“信奉”“责备”等字眼,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教学伽利略时,重点品味“反复、许多次”等。
二、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例如,对于伽利略的思考(课文的第三段),就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
三、语言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语言训练题目是:1、理解“反复”,设计了三组语言训练;伽利略做实验之前和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四、让读书声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反复诵读,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的领悟文本。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教研室 高 静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数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呈现形式,解放老师和学生,形成大语文观。现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值得推广的好的方面总结一下:
一、开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让孩子们课前搜集:
1、伽利略的资料。
2、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体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知识。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放课堂呈现形式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课文,如:
1、联系上下文。
2、抓重点词句。
3、图文结合
4、画图法。
5、引用资料
6、换位。
7、感朗读。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阿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的试验求证之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测中走上了斜塔,用事实来验证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备课时,我们认真地钻研教材,细细地品读课文的每一句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仔细斟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研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希望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教学反思(一)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我主要运用了反复朗读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读等等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但是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反复读第三段之后,依然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当我提问:“他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们顿时沉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只好自己来做主角,用自己的话和动作来表述语句的意思,教学预设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
2.在教学时,我没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理解质疑的段落中花去很多的时间,以致在后面的教学——品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一下,伽利略是怎样反复做试验的吗?这些教学设计形同虚设。这节课是失败之作。
教学反思(二)
吸取第一次教学的经验,我在揣摩教学设计时决定找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伽利略的质疑,同时加强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力度,所以上次教学留下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课后的拓展部分,为了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我最后的教学环节中特意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设想情景,说说当伽利略试验后从斜塔上下来时,旁边围着很多的记者,他们对这样向伽利略提问呢?我还特意进行了引导,例如“伽利略先生,你好,你为什么一定要公开做这样试验呢?”希望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但是没有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根本不知道记者都会问些什么问题,所以多数学生都不敢发言。我认为这个拓展的环节应该改为“当你看到伽利略先生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2.对教学的课件不熟悉。在教学时,常常讲完了相关的内容,但是没有及时地显示课件,或者过早地显示,课堂教学显得有些混乱,以致课件不仅不能给教学“锦上添花”,反而成了“画蛇添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课件的页面用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这样上课时就可以随时看一看,帮助及时地点击课件。
教学反思(三)
在第三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优点如下: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形象,品味语言的魅力,我特意在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部分设计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受,感受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感受伽利略当时所受到的压力。因此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来朗读句子,教学的效果很好,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存在问题:
在板书的方面设计方面存在缺陷,我只是写出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名字,并没有用简洁的词语把课文的要素关系显示出来,并且有忘记板书的现象,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克服。
教学反思(四)
第4次教学是一堂公开课,小小的教室里挤满了各个学校的老师,课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听课老师的那种期待的眼神也在无形中给我增加了几分压力。我本以为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下来,但是突然发生了小插曲。当准备给学生演示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的视频时,鼠标却一动也不动了,天啊,电脑死机了,这下可急坏了我,我的心怦怦直跳,整个的教学环节陷入乐一片慌乱之中。原来的教学视频没有办法播发,我只能迅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看着书上的句子来理解。形象的视频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就是因为这个教学环节的影响,以致整节课完成的质量都很差,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总结这节课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教学心理素质不过关,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心理就十分紧张,教态也就不自然乐;自己太依赖多媒体,没有充分把握教学的内容,以致脱离了多媒体,教学就变得一塌糊涂。
教学反思(五)
1.教学过渡的`语言不自然,常常出现直来直往的现象,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不紧凑,常常给学生一种突兀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教案上把每个环节的过渡语都写下来,并且反复地朗读来增强记忆,克服这个缺点。
2.拓展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说这些例子?应当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并且查找资料,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又能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教学反思(六)
为了能在拓展的部分学生能达到教学预设的深度和广度,我特意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了“蜻蜓点水、蜜蜂嗡嗡、铁树开花、无花果、《动手做做看》等相关的资料,所以在上课时学生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学生回答的语言没有紧扣本课教学的重点——不迷信权威。例如学生回答“我还知道海马是爸爸生的,而不是妈妈。”这个回答咋一听,与课文的主旨无关,但是学生要是能这样联系起来就更加完美了,例如“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都是妈妈才会生宝宝,爸爸并不会生宝宝,但是海马爸爸却是例外。其实是海马爸爸的腹部有一个育儿袋,海马妈妈把小宝宝放进了育儿袋里,所以我们误认为是爸爸生了小宝宝,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我认为要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语言的表达也显得尤其重要,这需要老师不断的指导和学生长期的积累。
教学反思(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我已经上了6次了,第七次是到我镇的下南小学去进行教学交流活动。虽然对教学的环节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因为原来的教学设计结合本校的学生特点来设计的,现在要用同样的教案去其他的学校上课,不知道效果多怎么样啊?
为此我特意向吴校长请教,最后决定降低教学的难度,在课后习题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体会?在本校就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在下南小学,我通过提示的形式,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蜻蜓在点水,我们一直都以为它们在玩耍,其实不然,你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在上课之前,我特意早点到四(1)班教室了解学生,结果发现那些孩子都非常的活跃,读书的节奏也非常好,我满心地以为教学任务可以很容易地完成。结果发现不然,当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们看到了20多个老师走进课室听课就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本来是读书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也不敢举手,生怕读错了,教室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起来。到了后面的思考题目,例如“伽利略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你能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反复做吗?”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了,后来我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把多数的段落、语句都由原来的指名读变成了齐读,希望这样能放松学生的紧张的心情。因此在朗读指导上力度是明显不足的。
以上就是我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我自己在不断地研磨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2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4-1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09-0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5篇02-24
精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4篇05-02
有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三篇05-1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汇总6篇05-1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锦集五篇05-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