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时间:2024-06-09 14:16: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有可能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积极变革。但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也存在诸多误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之一。再者,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学能力,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更促进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标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调从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与学生价值观等得到进步和发展。再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及常规教学手段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得到相当的实践,并体现出诸多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图、文、音、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

  (二)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突出要点,有助于一些教学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2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64%,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进行了本课教学——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商品”: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挂在商品上。

  2、布置“商店”:将课桌布置为柜台,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别放好。

  3、提供给每人若干人民币。

  二、实施阶段:

  (一)争当小小营业员。

  1、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人民币,让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2、多媒体显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元的人民币?

  生1:2个5角换1元。

  生2:10个1角换1元。

  生3:5个2角换1元。

  生4:1张5角、1张1角、2张2角换1元。

  生5:4张2角、2张1角换1元……

  3、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4、小组推选优胜者当营业员,小营业员挂牌上岗。

  (二)购物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购物,营业员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在活动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顾客”开始自主购物,教师在旁做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三)换物活动。

  教师: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购买了一些物品,你们现在能相互交换自己所购的物品吗?要注意在价格不同时需要贴补差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我们班的“消费者协会”来寻求帮助!

  生1:我的铅笔是5角1支,能用铅笔换你1块橡皮吗?

  生2:好呀!我刚好需要铅笔。刚才我买的橡皮是2角钱一块,找你3角,对吗?

  生3:对,谢谢你。

  生4:我买的小娃娃是2元,可以换几支铅笔?

  生5:铅笔5角一支,你说可以换几支?

  生6(插嘴):2元里有几个5角?

  生7(恍然大悟):2元里有4个5角,就可以换4支铅笔。

  ……

  (四)物换币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可以到营业员哪儿去,把手中的商品换成人民币。看看换回的人民币和原有的人民币相符吗?如不相符,检查一下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学生开始活动,并在换币后核对钱币是否出错,如出错,进一步思考是哪儿出了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3

  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地“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到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创造“做数学”,是现代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数学课程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牢固记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自己经历的教学案例作些分析。

  一、从学生的生活空间中选取教学内容

  案例1:购物问题《打折销售》活动课

  师:时间过得真快,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到商场购买年货的人越来越多,商家为了争得客源,纷纷采取了各种促销手段,谁知道商家最常用的促销手段有哪些?

  生1:打折,买几送几。

  生2:抽奖,办理贵宾卡。

  生3:做广告,售后服务。

  师:打折后商品的价钱是提高了还是降低呢?

  生:(齐答)降低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信息真多,其实呀,打折就是降价悄售今天我们就学关于“买几送几”的问题。

  出示例题;30名学生去有缘,每人想买一瓶饮料,正巧,商场在搞打折销售,卖5送1,他们至少应该买多少瓶饮料?

  反思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陕,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念,上述案例是在学生学习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打折销售”问题,旨在把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各种优惠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更多激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丰富感知

  案例2:《周长的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后。

  师:拿起学生的学具—长方形硬纸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呢?

  生1:我们可以用细绳绕圈一周,然后放开细绳,量出长度就行了。

  生2:先在边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把图形在纸上滚动,再到记号结束,量出两个记号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4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能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美好享受,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面对0、1、2、3、4、5、6、7、8、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时,也许不会产生任何美感,但若联想到,正是这几个简单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展示小到微生物、大到天体宇宙的时候,你有胸坎顿时也会充满一种与天地并立的浩然之气,这不正是数学中的简单与伟大之美吗?爱好音乐的人,经常会发现数学中的数字与符号正是流动的音乐,跳动的音符,它时而舒缓清澈、时而奔腾澎湃地谱写着不朽的乐章。无论是无限小数,还是直线和平面的无限伸展性,都可以使人产生无边无际的遐想。数学这门学科的正确性、简洁性、和谐性不正是它的美学特征吗?

  (一)正确性。数学概念(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真即美,美即真”。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到理性的美感。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欢乐”。其实,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的大校。

  (二)简洁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从自然数到哥德巴赫猜想,只要有数学的地方,你总会采撷到数学的简洁美。数学和符号的使用可以替代语言文字,同时又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这给研究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起初因用了二百多页稿纸而未能发表,后来的证明只用了一千字左右。总之,数学的抽象符号中有美的形象,数学的逻辑推理中更有简洁美的神韵。

  (三)和谐性。数学的和谐美不仅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在其他问题中有其独特魅力。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这种美感既是精细的,又是深邃的。

  培根谈的好:“美中之最上者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者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不能立刻唤起人们的美感,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很难把审美客体的真正意蕴充分体味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入采撷审美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他们领略到数学中的内蕴的一种独特美的品质。这对于开发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领域,培养创造美感,发展智力品质,造就一代合格人才,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5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 “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6

  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在以往的练习里出现过,只是没有用“形”出现,本节课是借助“形”来研究“数”,应该说也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难点,作为尝试与猜测的课题,编者的安排意图也是为探索数与形的规律打下基础,所以在“形”里找到规律,作为研究“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横向、纵向观察点阵,大多数同学都能观察到正方形点阵的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轻而易举的表示出来:“1×1,2×2,3×3,4×4,……

  从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三角形点阵的情况来看,全班已经掌握了自己研究几何形数的方法,能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摆出三角形点阵,并能找到所对应的三角形数,也能分析出三角形数的组成特点:1,1+3,1+3+5,1+3+5+7,1+3+5+7+9……。

  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无论是怎么样的规律,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当学生发现1,1+3,1+3+5,1+3+5+7,1+3+5+7+9……还是:1×1,2×2,3×3,4×4,…他们的结果都一样时,他们觉得原来很多规律不一定是唯一的。

  遗憾的是:本节课没有引导学生归纳出n个以后的公式,如,“1×1,2×2,3×3,4×4,……n×n”的求正方形方法,又如:1,1+3,1+3+5,1+3+5+7,……1+3+5+7+……+(2n-1)。

  由本节课的规律,我想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方法,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课堂上还是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作为一种长期渗透的教学策略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7

  伴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现在的教学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不再满足于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反思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运用反思就是老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而反思就是一个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老师在反思教学中的要求

  1.提高数学教师自身反思性教学能力

  名师出高徒,老师对学生的反思培养是以自己进行反思为基础的,老师在课堂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反思,从某种角度说这越是好老师.现实是,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依然依赖的是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没有改正意识或者没有抓住改正的要点,缺乏对数学课程的诊断、创新和改正的能力,数学课没有新意,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这很难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

  反思教学就是要把教师从“经验授课型”转向了“学者型”.让老师学会了教学,对老师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数学有理数那一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并提问他们,一张1mm的纸片对折一次变成多厚?对折两次?如果这一张1mm的纸片有足够的大那么对折24次有多厚?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做,探索这其中的规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大声的告诉同学们,一张1mm的纸片,对折24次之后其厚度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2.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学习经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经验本身有时是有局限性的.就拿数学教学来说,依赖以前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其实就是把教学当成了一个操作性的活动,也就是老师凭借以前的教学经验或教学理论重复的进行教学活动,这种依据经验教学的活动把教学当做了一个程序,参照已有的练习使之自动化.这就使得老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而不是反思,直觉的而不是自觉的.像这样从事教学活动的老师,就是典型的经验型,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自认为学生领会的意义和自己传授的信息相同,但是结果却不是这样,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对知识、经验活动、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教学中反思法的应用

  1.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受教的对象.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就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革主要是改变学生以前那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和老师合作、自主和探索问题.在对数学讲课中,学生参加的行为表现是参加集体活动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钻研程度的一个反映. 对学生进行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对学生给予指导,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反思活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能够逐渐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慢慢地学生就会在做完习题后进行习惯性的反思,增加了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反思.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反思习惯,那么其他好的习惯也会慢慢的养成.例如,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性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也会得到提高,学生也会对学习数学课程充满自信.

  数学解题后反思,就是对数学问题重新进行一次分析,将特殊的思维变成一般的思维,层层剖析问题,思维层层深入.从题后进行反思,到一组数学题型进行反思,再到章节后进行反思,要从中发现规律,掌握其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而探究性教学又是反思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在解题结束后重新的思考解题的过程和答案,给自己一个重新的理解,激发自己的智慧,并且在重新思考的过程中经过多方面的作用,会产生已有信息之外的信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多的优势,其有利于学生从做题的公式中解救出来,有利于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现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但是要想学生对数学进行反思,单纯的凭借听课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反思,就必须要有反思的东西,反思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要求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课堂简要摘记,这样课堂简要摘记就成为了学生们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简要摘记重新温习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不间断的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一个目标,变成了一个有策略的主体行为了.这样也更能促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协作,进行问题探讨和研究.进而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获得了丰富的个人体验.

  3.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教学活动基本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也是学生进行反思活动最主要的地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反思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可以从自己的认识开始,例如,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或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用他人的实践,引起自己的思考反省.老师应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事物的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老师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做做,学生们也会很厌烦这种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反思的过程中给予其鼓励、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这样做会得到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且能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例如,在平时引导学生反思时,对那些思考认真的学生要给予其精神上的奖励,对那些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问题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对数学学习来说,反思显得更加重要,老师应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都能够进行反思,这样学生也就养成了一种自我反思的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8

  今天上了《中括号》一节,自我感觉挺好,来说说感受。中括号这节我认为本节内容知识不是那么难接受,关键在于如何引出本节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刚开始在黑板上出示几组数字,每组4个,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数字你能想到什么游戏,有学生说出了24点牌,然后我说非常好,我们今天就先来玩24点牌游戏,然后介绍规则,就来开始答题,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想法很多,说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是5,6,6,7这四个数字,有个学生说出了思路,7-6=1,然后把5-1=4,再将4*6=24,我一听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要的,就让他上黑板把他的思路用一个算式写出来,结果他写的是5-(7-6)*6=24,写完之后其他同学马上发现问题了,就是他写的算式结果不是24,那我问,他的思路对不对,学生都说对,接着我问,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呢?有部分同学回答,需要加中括号,我说非常好,那有同学知道中括号怎么书写吗?介绍中扩号书写,然后来介绍中括号的作用,因为它也是括号,所以它的 作用和小括号一样的,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然后来处理书本上的.练习。

  整节课我觉得刚开始的游戏导入很好,学生很有兴趣,并达到了我要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9

  ——“镜子改变了什么”教学案例与思考

  湖北省潜江市徐李中学张文方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正逐渐地“活”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而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7.5“镜子改变了什么”同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片段一:

  [教师甲]

  师:请第1小组站到镜子前面,其他小组站在镜子两旁,让我们一起来发现镜子中的学问。(学校的大厅里面有一面大镜子,上课时老师把全体学生带到这面镜子前)

  师:看看我们的头,镜子里的像的位置在上方还是下方?我们的脚呢?

  生:头还在上方,脚还在下方。

  师:请把我们的右手举起来,看看镜子里的像,是左手还是右手?

  生(疑惑道):变左手了。

  师:那么我们伸出左手试试。

  生(有所悟):变右手了。

  师:那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从刚才的现象中,我们发现镜子到底改变了什么?

  生:(发言非常踊跃):镜子不改变物体的上下关系,但改变了物体的左右关系。

  师:非常正确,我们来看这道题目。

  ……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卡片。

  师:首先请数字1、2、3、4、5、6、7、8、9、0上场,请各位同学做记录,把镜子里的像填写在表格里。

  生:我们发现,1、8、0的'像与它本身相同;2的像是5;5的像是2。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字母A、B、C、D、E、F、G、H、l、J、K、L、M、N、O、P、Q、R、S、T、U、V、W、X、Y、Z上场。也请同学们做好记录。同学们先填一填,再议一议。

  生:……(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发现了所有像与字母有无变化的规律)

  片段二:

  [教师乙]

  师:首先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数和字母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因为前几节课学习的是轴对称的知识,此练习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1234567890ABEHIPXZ

  (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准确地、迅速地完成了这个练习)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1、8、0、A、H、I、X的轴对称图形还是1、8、0、A、H、I、X,2的轴对称图形是5,5的轴对称图形是2,P的轴对称图形是q。

  接下去的过程与片段一相同,只是当学生回答了“我们发现……”后。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边说边走到刚开始做的轴对称的练习旁有意地指几下)。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这个时间有点长,有的同学甚至放弃思考,终于有一位同学、二位同学、三位同学……举手了)

  师: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教师适时地说)。

  (学生再次兴奋地交流起来,各抒己见,重现活跃的课堂氛围)。

  生:我们发现,镜子里的像与人也是关于镜子成轴对称的,通过轴对称,上面的东西仍在上面,下面的东西仍在下面;因为像是与人正面相对的,所以,左边的东西变到了右边,右边的东西变到了左边。

  师(异常兴奋,备课时还担心学生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太棒了,今天我们学习时,应用了镜子这个“道具”,但学习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丢掉这面镜子了。学习本身就是为了丢掉许多携带不方便的“道具”。

  以下的处理方式和片段一大致相同,只是教师只拿了ABEHIPXZ上场,学生发现了现象的规律,也发现了本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画轴对称的方法找到另外几个字母在镜子里的像。

  ……

  分析与思考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生动有趣的,学生活动也是积极活跃的。如果单从这方面看,教师甲这节课是成功的,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现象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但遗憾的是教师甲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规律背后的东西。如果我们单从数学现象观察去上这节课,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内在的数学知识,没变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变了的数字为什么会变等,那么这节课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虽然感到了课堂上的互动气氛,却没有看到教师巧妙的引导;看到了学生热烈的质疑、争辩,却没有听到教师打动心灵、揭示本质的讲授。教师自觉追求互动,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骄傲,却忘记了自己最应该呈现给学生的东西——数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0

  一、收获

  1、合理定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的讨论、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在高考中多以中档题出现,而导数的综合应用(解答题的第2、第3个问)往往难度极大,是压轴题,并非大多数学生能力所及。定位在获得中档难度的8分左右,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有效的抓住了第一个得分点: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斜率,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问题设置得当,较好突破难点。根据教学的'经验和学生惯性出错的问题,我有意的设置了两个求曲线切线的问题:

  1、求曲线y=f(x)在点(a,f(a))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y=f(x)过点(a,f(a))的曲线方程。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出现目的是强调切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切点直接求斜率k=f1(a),没切点就假设切点p(x0.y0),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较好的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惯性错误。

  3、注重板书,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日益发展的同时,许多教师开始淡化黑板板书。我依然感觉到黑板板书的重要性。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本节对两个例题进行排列板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和理解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差别。对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较好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

  4、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课堂活跃,教与学配合得当。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整一节课老师讲的还是过多,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不够关注学生个体,问答多是全体同学齐答。难于发现学生中极个性的思维和方法。

  3、不善于扑捉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比如,王祖青同学在做练习回答老师问题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也只平淡带过。

  4、语调平淡,语言缺乏幽默,难于调动课堂气氛。

  5、板书字体过小,照顾不及后排同学。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1

  课始:游戏

  (一)夹小棒

  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马上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二)排队

  师:请8个男生排成一对。如果每两个男生之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

  生:7个。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

  生:9个?

  师:真聪明!那20、55、100个男生呢?

  学生纷纷举出了小手。

  师:同学们回答得可真快呀,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

  课末:游戏

  (一)夹小棒

  师: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刚才我们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照这样算,用两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

  生:8根。

  师:只能8根?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生:9根!我把两根小拇指并在一起,就能夹9根了。

  生:(洋洋得意得)我最多可以夹10根呢。我把两只手围起来,瞧,大拇指和大拇指、小拇指和小拇指中间就都能夹一根了。

  (二)排队

  师:请7个男生排成一排,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可以站几个啊?

  生:6个。

  师:如果要站7个女生行不行呢?

  生:请他们围起来,围成圈。

  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游戏,是每个儿童喜爱的活动,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上,我对游戏的安排,采用了前呼后应的方式。课始的“夹小棒、排队”一是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学习,二是为渗透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课末的“夹小棒、排队”一为让学生轻松一下,消除几十分钟的'疲劳,二为延伸知识,让学生为后继的知识发展做好铺垫。相同的游戏,不同的要求,把事物的规律投身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制造出具有这种规律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感悟、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2

  逆向思维方法是与顺向思维方法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顺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运用逆思维解答的数学问题,总是数学教学难点中的难点,是逆思维难以培养,还是现行教材中答题模式人为造成的混乱呢?在数学教学中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是他们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

  小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逆思维能力。在幼儿园小朋友玩过猜数游戏(如:把6根小棒,藏起来几根,露出2根,让他猜藏起来几根?)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顺利的完成这个游戏,而且有的回答速度还相当快。玩这个游戏,需要根据小棒的总数和未藏起的根数来推算,这里小朋友猜数时,实际上就运用了2+()=6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幼儿园小朋友的逆向思维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小学一年级后,当学生第一次碰到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不论右边的3个有没有画出来,学生都能说出右边是3个,但是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将算式列成5+3=8。这是许多一年级数学教师讨论的对象。从学生思维上看,学生并没有错。从列式上,显然不符合规定。再如:回答“草地上有10只白兔,走了一些,还剩下7只,问走了几只白兔?”这一类型的问题,学生毫不费力就会得出走了3只,几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本来是令教师值得欣慰的事,可是看看学生的列式,却是大多数是10-3=7,这显然也不符合列式规范。教师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什么,回答问题从已知条件入手,算式的结果必须是所求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似乎弄懂了,也乖乖地将算式改成10-7=3,可是没过多久,学生的老毛病又犯了,甚至,有的同学需要通过一两年的犯错才改过来。新课标提倡教学的开放性,计算教学中,对学生使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宽容”,可是,解题模式上,又为何要定得这么死呢?学生用10-3=7,在这一问题情境的理解上又何错之有呢?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舍费尔德的一个测试: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这一测试的结果大家并不陌生,为什么一个根本就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学生偏偏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减一通呢?难题这同我们人为地规定列式的模式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暂且不谈这个问题,通过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毫不容易才掌握了,可到了四年级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真可谓是逆思维能力训练越到家的.人受到的干扰就越大。这个时候,教师不得不再一次使出看家本领引导学生用顺向思维去找数量关系。就用以上白兔这一问题来说吧,如果要求学生用列方程解这道题,寻找数量关系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①总只数-剩下的只数=走了的知数,②剩下的只数+走了的只数=总只数。最不愿想的就是曾经一再不受老师欢迎的,③总只数-走了的只数=剩下的只数。假如使用第①种数量关系式,将得出方程10-7=X。这直接就能算出10-7=3的算式又何必用方程啰里啰嗦的去解答呢?假如用第②种关系式,虽说也是正确的,其实也难免是为列方程而列,多少有些牵强。无疑,第③种有关系式是顺着事情发的进程也是对将来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最有益处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正是他们在一年级时就能自发找到的,到了四年级却成了最不易接受的,将它重新拾起,学生却时常感到别扭。这不得不承认,教育者有点儿在瞎折腾。

  假如从一开始,就允许学生使用10-7=3这样的列式方式,只要学生能理解走了的是7只而不是3只,或者当数量变大不能简单的口算得出结果时,引导学生用10-()=3,然后想办法算出括号里面应填几,在学生填空的时候,自然就会用逆思维10-3来计算,这并不影响他们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影响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到了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将()改成X,也就会水到渠成了。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乐意,难道不是一件美事?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牢固地掌握知识,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接下来,我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反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3

  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创设了一个广播体操比赛的情境,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增加了拔河比赛这一内容,将两项体育比赛融入学校的体育活动,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学生也更加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体操表演中,我班有50人,要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几人,或增加几人。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际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是偏难的,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当学生对找到结果进行不同方法的探索,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思考,以免重复与遗漏。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4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5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有关比的知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检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开口,有困惑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一起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处理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2、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就连班中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课时,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必须精炼、严谨,所以今后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相关文章:

体育中的数学教学反思04-22

《生活中的数学》听课反思01-16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12-20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12-04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

数学教学反思06-12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07-16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11-08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