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时间:2022-11-17 11:31: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1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3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

  议一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cm?

  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食指的宽大约是是1cm。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cm。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两根手指比画一下,1cm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

  探究二:量一量蜡笔的长度。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下面回到刚才测量蜡笔的长度。先把蜡笔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看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从而测量出蜡笔的长度。

  三、认识米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有5支铅笔长;1米到我的胸口;课桌大约长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4米,宽约1米。

  3、试一试。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用尺子量一量。

  教师:请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在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2)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3)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宽约3cm。

  2、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3、教学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

  (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你的身高比1米还多多少厘米?量出一庹大约长1米几厘米?

  4、教学课堂活动。

  量一量一本书有多长,估一估几本书的长时1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或米作单位的?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5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厘米()厘米()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6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3、自学效果检测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

  (2)房门的高2米()2厘米()

  (3)钥匙的长5米()5厘米()

  (4)旗杆的高8米()8厘米()

  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2、运用拓展

  小马身高约1()

  蜜蜂身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生自编题

  预设:门高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相关文章: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01-24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2-23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3-25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4-07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04-16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11-18

《米桶和老鼠》教案09-16

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