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时间:2022-04-05 16:05:37 教案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机教学§1)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4、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9:(指名读课文)

  (1) 这段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1) 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2) 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点击网络)介绍: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你结识了谁?对他有哪些了解?

  2、背诵《月光曲》的内容(§9)(伴《月光曲》)

  二、写作迁移:

  1、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到的事物?

  2、写作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读

  2、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

  感受。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按拼音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 )

  2、读短文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

  (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月光曲》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传”,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美。

  4.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等8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仔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谁谱写的什么曲子吗?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奏鸣曲32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众多作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盲目 纯熟 一缕 注意读准“盲、纯、缕”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传(chuán zhu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

  ②读一读:传(chuán)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zhuàn) 。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纯熟 安静,宁静。

  恬静 非常熟练。

  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谱、纯、键、缕、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

  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

  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

  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5自然段

  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写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

  三、品读释疑

  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中,盲姑娘非常惊讶: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

  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

  “一阵风……格外清幽。”

  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

  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

  7.配乐感悟: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

  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

  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一)学一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

  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琴声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1.从“相近”、“相关” 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指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二)举一例: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一个星期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忠厚诚实的老人形象。

  (三)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示例: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六、课堂小结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蒙娜丽莎之约》《和平女神像》。

  课后反思

  《月光曲》是语文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月光曲》教案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8个。

  ⑵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⑶重点段:

  第8、9自然段。

  2、能力训练点:

  ⑴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1、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2、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3、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月光曲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⑴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月光曲》教案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 学 要 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月光曲》教案6

  【设计理念】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C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月光曲》教案7

  一、教学目得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得,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得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得事物,哪些是由实在得事物引起得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得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得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得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得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得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得重点词,体会这段话得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得?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得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得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得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得环境。

  (2)在这清幽得月光下,听着美妙得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得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得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得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得谱写经过。

  2、按事情得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得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得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得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得重点,也是这个单元得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得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8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月光曲》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熟练、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不只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气,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括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考虑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熟练: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同学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局部。

  本文可分两局部: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同学读传说局部,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局部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局部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考虑: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考虑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喜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发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发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抚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实、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身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身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考虑: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启发同学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惊涛骇浪、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同学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同学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掌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同学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同学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发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同学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安排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去,为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后怎么说?

  (生读。)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是啊,他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会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月光曲》,就让我们各自带着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聆听《月光曲》,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月光曲》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月光曲》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二篇教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只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整个故事分两部分,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对音乐的爱好,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弹奏乐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适于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科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理解”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能正确表达贝多芬两次为盲姑娘弹琴的不同原因,想象贝多芬创作,并做旁批。

  3、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兄妹的对话中去理解兄妹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月光曲》、贝多芬介绍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聆听《月光曲》入题

  1、同学们,这是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给你们什么感受?(很优美,我们都被它陶醉了。)

  师: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板书课题: 月光曲)(读课题)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非常详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贝多芬(播放视频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月光曲》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一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月光曲》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先仔细听老师说一段话,用心记,看看从这段话中你能了解哪些关于《月关曲》的信息。仔细听。

  师: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很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生1:月光曲是贝多芬谱成的,而且是一首钢琴曲。

  师:你了解了,贝多芬谱写了《月光曲》。(右上角板书:谱写)谱写就是——写作歌曲,在写一首曲子的时候就用上谱写。你还了解到它是一首钢琴曲。(幻灯片出示: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

  生2:《月光曲》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幻灯片出示:传说)传说就是——这个故事是一个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既然是传说,它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有所虚构。

  生3:200多年前谱写的。(了解了曲子谱写的大概时间)(幻灯片出示:200多年前)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上我们了解的这些信息,以月光曲这个词作为开头,来说这句话呢?

  生1:《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一首钢琴曲,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生2:《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一首钢琴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嗯,说得真清楚,两位同学都把这些信息说清楚了,下面来看,课文中是这样写的,一起读: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2、从对话中感悟兄妹对音乐的热爱

  师:读到这,你觉得课文接下来会写什么呀?

  生1:写那个动人的传说。

  师:传说中是怎样谱成的。让我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大概地了解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 看一下本文要掌握的词语。(幻灯片展示:"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来大声读读,自己读。(中间点评学生的读)(4分钟左右,思考并回答。)读完了,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那是一百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幻灯片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看,莱茵河边,贝多芬正在散步,他看到了那条悠幽长的小路,他看到了……

  生1:一个小茅屋,茅屋里可能隐约地透着点亮光。

  生2:他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生3:他看到了路边高大的树林。

  师:贝多芬就是在这样宁静而又舒适的环境中散步。这样的环境,用上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幽静。看黑板,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词幽字先写中间一竖,接着写两边,最后再写竖着竖。(右上角板书:幽静)请学生来读,幽静,想想这个词应该怎么读比较好。读出幽静的味道来。(幽音拖长)。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幻灯片展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所以贝多芬走近茅屋,他是被这样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近茅屋(先板书走近,再板书情不自禁。)走近茅屋他听到了什么?

  生:琴声停了,他听到有人在谈话。

  师:让我们也来读读这段对话。(幻灯片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看看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1:他们家非常穷。

  生2:姑娘很想听贝多芬的演奏。

  师:(板书:很想听)请回答的同学把姑娘说的话来读一读。(再读一读,读出姑娘的心愿)(那有多好哇,姑娘多渴望啊。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是那样地热爱。接着 ,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3: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师:对,接着,他又听出?

  生4:他们家非常穷。

  师:贝多芬从哪里听出来的呀?

  生5:他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入场券的音读准了。一起读。入场券太贵了,他们家又太穷了.两个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再来看哥哥这句话,哥哥说:“是啊……”哥哥想说什么呀?

  生1: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生2:是呀,要是能听一听那该多好呀

  生3:是呀,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其实我也很想听

  师:是呀,哥哥对妹妹说, 其实我是支持你的想法的,就像你说的那样,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么又太穷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哥哥是什么心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1:无奈

  师:请这位学生来读。此时哥哥心里

  生2:支持妹妹的想法,但是又没钱。此时心里的想法用一个词表达那就是:无奈

  师:请这位学生读。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的心情是那样的复杂,所以他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太贵了,太穷,他们根本就买不起呀。(板书:买不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贝多芬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1:听出他们兄妹两对音乐的渴望

  师:是的,当哥哥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的时候,妹妹是……

  生2:妹妹也很想听,但是她还是在安慰哥哥

  师:这个“安慰”说的好。下面我们也来读读姑娘说的这句话,如果让你来圈出一个词的话,你最想圈出哪一个词?把它圈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随便说说)

  生1:随便说说。这她在安慰哥哥,他们家太穷,买不起,她在安慰哥哥。他不想让哥哥感到为难。

  师:她不想让哥哥感到为难,她确实是在安慰哥哥,所以说是随便说说。看看她刚才说是怎么说的呀?

  生2: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这样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3:不是的。

  师:他不想让哥哥太为难。还圈了哪个词?

  生4:别难过。从这个词里面体现了哥哥十分为难,又体现了妹妹在安慰哥哥。

  生5:罢了。就是再说,算了的意思,但是其心里还是很想听。

  师:把“罢了”这个词圈出来,把“很想听写”在它的旁边。我们在感受深的时候,可以在旁边简要记一记。来关注‘罢了’这个词,请同学来读这句话,读出罢了的语气。(很想听,很遗憾;我看到你一脸的为难。)下面我们分角色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下她们的心情。请女同学读姑娘说的话,请男同学读哥哥的话。

  师: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了什么?能简要地说说吗?

  生1:哥哥想满足妹妹的愿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是呀,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妹妹很想听他亲自弹的曲子,可是买不起入场券。贝多芬还感受到……

  生1:互相体谅的兄妹

  生2:哥哥很想满足妹妹的愿望

  生3:姑娘是那样地喜爱他的音乐。

  3、《月光曲》的谱成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会怎么想?

  生1: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人民也是爱我的曲子的;但是他们这么穷,票价又这么高,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师:所以,他走进(板书:走进)去,他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他要弹给这位姑娘听,所以,听到这段对话,贝多芬没有敲门,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他是情不自禁地走进去。他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生1: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一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师:他发现,这是一个盲姑娘(板书:盲姑娘)这个十六七岁,很清秀的姑娘,是一个盲姑娘。刚才那个断断续续弹着他曲子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那样热爱他音乐,那样想听他演奏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他感到……

  生1:很惊讶

  生2:很感动。

  师:他做了什么?

  生1:他为女孩弹了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他满足了姑娘的心愿。

  师:之后还做了什么?

  生2:还弹奏了一曲《月光曲》

  师:再弹了一首(板书:再弹)读到这,你一定想问……

  生1:为什么要再弹一曲?

  师:他弹了一曲满足了姑娘的心愿,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来,我们也来读读6、7两个自然段,看看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您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把他当时的想法写下来就写在第7自然段旁边。写好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1:贝多芬想:一个盲姑娘竟然能够听出他是贝多芬,他觉得很惊讶,他要再弹一首

  生2:因为他认为找到了一个真正喜欢他音乐的人。

  师:我们一起里看看姑娘说的这句话。姑娘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3:激动地说。

  师:请同学来读。(幻灯片出示: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师:请学生读,读出两个感叹号,读出惊讶和激动(激动是因为她已经听出了这位就是贝多芬,她竟然听到了贝多芬亲自给她弹奏曲子。她因此惊讶而激动)。一个大音乐家竟然在为我演奏,这简直叫人难以置信。请同学们一起读。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贝多芬听了姑娘这样激动的话语,他会想,这姑娘光用耳朵听,就能听出我弹得很纯熟(熟练、曲子里的感情、还判断出我就是贝多芬,这眼前的姑娘不就是……)

  生:我的知己,我的知音!

  师:赶快写下来,写在句子旁边。(板书:知音)人们都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贝多芬竟然在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更何况她还是一位盲姑娘。他没有回答,他是这样说的……(幻灯片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自己试试看。(先自读,然后请学生读。)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激动,遇到知音怎能不激动!贝多芬激动地说:“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他已经无需回答,他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情不自禁流露的情感。(幻灯片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小路上散步时,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又浮现在眼前,此刻他的眼前还多了一对善良的兄妹,多了一个懂得自己音乐的知音,他心中的旋律从他的琴键上流淌出来,(播放音乐,幻灯片出示文字,教师读课文:皮鞋匠静静思考些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多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贝多芬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板书记录),那就是《月光曲》。《月光曲》到这里才谱成了(板书谱成)。贝多芬在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在想写什么呢?他的内心在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同学们课后再去欣赏下这首乐曲,体会下贝多芬创作乐曲时的情感变化。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三)板书 月光曲

  走近 很想听 买不起

  情不自禁 走进 盲姑娘

  弹 知音

  再弹

  记录(谱成)

  (四)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兄妹的互相谅解之情及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受月光曲谱写时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月光曲》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同学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局部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沛读好文章的主体局部――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读书欲望

  1.让同学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沛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同学的阅读激情,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同学提问。同学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示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同学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同学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同学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同学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协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同学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同学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同学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考虑,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局部。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同学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同学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同学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同学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沛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同学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同学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同学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气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测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同学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身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身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的机会。放手让同学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同学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同学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溺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同学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同学、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丰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同学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需想方设法调动起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时激发同学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同学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需注重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让同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同学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同学从“读会”到“会读”,必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同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同学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月光曲》教案14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⑴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⑵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⑵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⑴ 贝多芬默认了。

  ⑵ 贝多芬谦虚。

  ⑶ 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⑷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⑸ 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⑹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教案05-15

《月光曲》的教案03-10

月光曲教案08-31

《月光曲》教案04-21

《月光曲》优质教案11-04

月光曲教案(15篇)03-12

《月光曲》教案(15篇)03-02

《月光曲》教案15篇11-29

月光曲教案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