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article/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3)指名说词意思: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示儿》。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习。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习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那我们就来对诗。“洛阳亲友、、”“千磨万击还坚劲,、、、”“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正确读音。
(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
四、品读,感悟诗情
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2、理解;什么叫“喜欲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有遇到过让你高兴得发了狂的事吗?回忆那时的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20xx年有没有什么事令你高兴的?
3、指导朗读“喜欲狂”。
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
(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
( 2)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
(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
(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
(注:a-----d部分学生对诗句的品悟要随机教学)
五、整理,叙说故事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叙事抒情文。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再读,升华情感
1. 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七、积累,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9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1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2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X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4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爱家乡的感情。
4.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课件出示音乐《阳春白雪》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及杜甫肖像)(杜甫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出示课题(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齐读课题、解题。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检查生字。指导“洛、涕”的写法(出示微课)。
⑤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3.小组讨论,理解词语及诗歌的意思,教师指导“妻子”“青春”古今义的不同之处。
4.交流理解诗意,师相机出示课件。
5.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2)请你带着这种情绪把这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生齐读这句诗,体会诗人悲喜交集的感情)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地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一展自己清脆的喉咙,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师简介三峡,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地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三)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练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总结,升华情感
这首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继承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相关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篇09-0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篇)12-1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04-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05-1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04-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20篇)03-2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5篇【优】01-2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5篇[精]07-17
小班《闻一闻》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