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练习二第 4 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教学反思:
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要遵循“生活-数学-生活”的规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整理之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记1—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1—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28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4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出示第5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这个主动的、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情感,提供资源,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76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3、引导完成9~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火车,对口了令。
7、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8、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9、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二、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7×8-16=8×□ 5×7+21=7×□
2、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三、拓展练习
1、 24=□╳□=□╳□ 16=□╳□=□╳□
2、 6+☆+☆+☆=30 ☆=()
3、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练习中来加深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进一步辨别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7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160-90180-90
120-40320-20480-80
40+5110-60170-80
2、完成练习八第4题第一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1)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5题。
1)学生自己读题填空。
2)核对答案。
3)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得数大约是几百?连一连。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1)生自读题。
2)指名说题意:小燕比小新矮15厘米,大朋比小燕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5、练习八第8题。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五年级、四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七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2+2()×()=()
2、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四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指名板演。
3、练习四第7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根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四第8题
(1)出示第8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2.第2、3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第4题。
注意图中“5个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信息。
4.第5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3>2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解法二:3×6=18(元)18>12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解法三:12÷3=4(听)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听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听便宜1元。
5.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有什么规律,然后小组讨论,订正。
6.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7.第8题
先审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再让学生改错。可指名板演。
三、介绍“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
四、总结
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04-09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小练习二》数学教案01-17
练习课二年级数学教案0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11-18
二年级上册课后练习7·教案06-0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8篇11-18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