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七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练习中来加深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进一步辨别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8页练习七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七第9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七第10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4)练习七第11题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三、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4
第7课时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的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完成第3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四、完成第4题。
学生观察图,独立填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完成第6题。
读题审题。
问题:
(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六、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七、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二
8的乘法口诀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真诚地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7
第5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第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填一填
1、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
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
(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
(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
2、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二、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活动三: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完成第51页第2、4题;第52页第6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活动四: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
五、活动五:拓展练习
1、完成第52页的.第7题。
出示例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完成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 习 八
平均分 被除数 ÷除数 = 商
教学反思:
在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出答案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超越借助实物的操作水平,尝试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8
第12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计算。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练习二第 4 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教学反思:
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要遵循“生活-数学-生活”的规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整理之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5、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7、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8、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9、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学过的乘法口诀。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利用乘法解决问题更简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提高的快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11
第4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 ) 粉笔盒高8( ) 黄瓜长20( )旗杆高15( )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练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小练习二》数学教案01-17
练习课二年级数学教案0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11-1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二教案(通用17篇)07-21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8篇11-18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7-1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