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字”“代”等7个生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小诗。背诵小诗《小鸟》。
3.在和同学交流时,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愿意爱护身边的环境。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识字“苹果树”。
3.学生课前搜集食品商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小朋友在学习语文园地一、二时,已经发现了一些识字方法,小朋友还记得吗?(生交流)今天,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我会认1
1.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自己认认书上的这些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组里的小朋友(四人小组自由读生字)。
2.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
4.谁在我们今天的识字中又有新发现(四人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说)。
我会认2
1.(出示课件:秋、灯)
谁认识这两个字?(指名读)
2.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出示课件
秋 灯
禾 火 火 丁
3.(出示课件:秒、炒)
这两个字谁认识?(出示拼音,指名拼读)。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四人小组交流在识字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得出不同的结果:如两个字可以合成一个字,或“秋”字把“火”换成“少”就是“秒”)。
“展示台”。
1.老师知道小朋友在课外认识了很多字,买东西时,还收集了许多商标呢?请大家把收集的商标拿出来。
2.小组里的同学互相看看组内同学收集的商标,读读上面的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组长安排好交换顺序(四人小组互相识字)。
3.你们在课外识字时又有什么新发现吗?
(学生上台说,同时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收集的商标)。
(如果学生答出语文园地中学的识字方法,教师鼓励;如果答出新的识字方法,老师应大加赞赏。)
4.把收集的商标贴在本组的展示台内。
5.学生下座位去认识其他组小朋友收集的商标上的字,不认识的可以互相询问。(学生下座位识字,交流)
第二课时
导入
小朋友真聪明,上节课又认识了许多字。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会读。
1.(出示识字“苹果树”,树上一个一个的“苹果”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
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组内每个小朋友都能正确读出“苹果”上的词语,获胜小组的奖品就是这些漂亮的“苹果”。
2.竞赛要求:
a.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会读后,就插上小旗告诉老师。
b.检查读词时,小组内同学一人读一个词,轮流读,组内同学不准提醒,违反规定的取消成绩。
3.小组同学自由读词,准备竞赛。
(教师下位巡视点拨方法;组内同桌可以按顺序一人读一遍,派一人做好记录,不会读的词,互相帮助,反复多读,增强记忆)。
4.识字比赛
a.按插旗顺序,每个小组同学轮流读一遍。
b.选派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5.按时间和读的正确率评出第一名,给予奖励。
6.请第一名的小组汇报学习经验。
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画面:一棵小树慢慢长高了,一只小鸟在小树上跳来跳去,小树摇摇摆摆)小朋友,看见了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小鸟》。
3.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我”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4.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
5.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情朗读小诗,背诵小诗。
6.配乐、配动画背诵。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阜新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吗?你觉得阜新城干净吗?(播放阜新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的整洁美)
城市的垃圾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要谈的话题是:
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小调查的汇报交流
1.每人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垃圾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
2.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筋、想办法。
(2)分组汇报,注意评议:
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1.阜新的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
2.焚烧法。
3.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
1.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2.介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用人造闪电处理垃圾的新方法。
六、导行
我为创建出力,携手共建卫生城。
成立环保小卫队。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结构化语文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结构化语文教案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结构,并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分析文本结构的。但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缺席”,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去结构化”。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
结构,文本解读之抓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则是通过辞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没有了这根“线”,文本的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了内在的关联。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很见匠心的“回环”结构:先正面描写左光斗不辞辛劳、为国选才,结果发现史可法,最后则又回到史可法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从侧面来表现左光斗对他的影响。这样的正面实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回环”结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左光斗的“忠毅”这一主要内容。如果不明结构,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来写史可法不明就里。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同样也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借解读结构来带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再如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而承载着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的秦川养育出了“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又养育出了“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读文本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梳理文本的结构,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拎出“秦腔”本身的内容来“精耕细作”,去穷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点,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岂不是将厚重的文化散文当做一般说明文来教了?
文本解读不能“去结构化”。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剥去“笋壳”方可见到“笋肉”,而文本的结构就是那“笋壳”。所以,文本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是解读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
结构,构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说“学以致用”。我个人觉得,从“致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内容来更具实用价值,从中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对“写”而言。
比如,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把握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小说构思的匠心独运,去学习欧·亨利小说独特的、历来为人称道的“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想却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技巧和结尾艺术,因为这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而如果我们教学的目光紧紧盯着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欧·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不仅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其结构同样值得我们去揣摩,去体会,去品味。就如读周晓枫的《斑纹》,固然需要理解其细腻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其意蕴隽永的语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苏洵的.《六国论》,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外,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在结构上“稍作停留”,去体会文章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我们除了揣摩细节的感人魅力,更要学习以小见大、镜头剪辑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终于“笑”的精巧构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构思可能更为“实用”,并且有可能还是“受用终生”的。
我们都知道:内容,解决的仅仅是“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的也仅仅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唯有结构,则能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才能称之为“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去结构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陷于“无序”的泥淖。
结构,教学思路之依托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套结构需要处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思路,二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二者密切相关。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既不可能一味机械刻板地严格按照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而另起炉灶。所以,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要根据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重构。于是,文本结构便成了教学思路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适度整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前后勾连。所以,在解读文本时,不妨适当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将文本的结构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思路和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解读文本的结构,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那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纠缠,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就必须根据文本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我们不妨打乱文本原有的结构,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以“叙”为纲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以“议”为纲牵带出“其他人对‘三一八’事件的反应”以及“作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教学结构合理清晰,教学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为便捷。
思路要整合,结构要优化。再如上面所说的贾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结构,明确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就能够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学链”。
结构为“纲”,内容是“目”;唯有“纲举”,才能“目张”。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结构紊乱,内容即使再丰富,也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的,如果我们课堂教学的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必然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去结构化”的怪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内容、轻结构。在梳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文本的结构,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文本内容的解读就有可能是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适当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结构,不妨带着学生来划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层次,因为文本就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所说明的知识。
2、技能目标:①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②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借助本文知识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景象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情感目标: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难点:能够借本文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同学们,日出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观察过这些自然现象吗?
(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景象。
(师)我们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各不一样,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还是其中有别的奥秘?学了课文《落日的幻觉》,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利用多媒体打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吟咏()绮丽()
绚丽()殷红()
散射()殷切()
散会()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二)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理解幻觉的含义:
什么是幻觉?
(所谓幻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三、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四、学生小组读文探究:(多媒体打出)
1、《落日的幻觉》属于说明文中的哪一类?
2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变扁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举例说明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五、学生进行交流
六、知识扩充:(多媒体打出)
光的散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就是这样一种不均匀媒质。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
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七、帮古人解疑:(多媒体打出文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认识,所以孔子解答不了这两小儿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可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①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是一样的。②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去中显得大。早晨的太阳背景是群山、数目、房屋等,而在公务,太阳的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③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被散射出去的光也多,而中午太阳光直射时,光线散射现象就小,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八、品味语言:(多媒体打出)
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九、课堂拓展延伸:
(师)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大声朗读,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学生找出第二段,大声朗读从描写角度、修辞、色彩等方面分析)
(师)同学们,请你回想自己所见过的日出或日落景象,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字数不限。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十、学生朗读自己的描写文字。
十一、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描写文字,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
板书: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4.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观察星空。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要清晰,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星空图,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出示卡片“张衡”认读,读准后鼻音。
(2)他是——汉朝人,出示卡片“汉朝”认读。
(3)那时的小张衡是怎么数星星的呢?
(二)充分朗读,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2.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了解“汉朝”。
出示生字“撒、玉、衡、汉、仰、傻、距、组、楚”,了解学情。
3.指导读句,学习字词。
在句子中认读生字,学习读长句子。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生字变红)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读第一句,指导读准多音字“数”
(3)指导读好句子,无数的星星像珍珠撒在夜空中,多美呀!谁来读?
学法指导:读长句子,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多读几遍就读好了。
(4)就像这样再读读这两句话,注意生词。
(5)读第二句,学习“距离”。
(6)读第三句,学习“清楚”。
(三)指导读文,读通读顺。
1.读第一自然段,随文识字,指导读句。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导读好“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逗号后面停顿要稍长。
2.读第二自然段。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指导抓住奶奶的表情,读出奶奶亲切的说话语气。
3. 读第三自然段。
通过“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理解词语“距离”。
4.指导读第四自然段中爷爷的.话。
(1)自由读一读爷爷说的话。
(2)出示爷爷说的后三句话: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3)指导读爷爷的话,在朗读过程中识记“勺”字,写“勺”字。结合星空,理解“一组一组的”,与“祖”对比识记“组”。
(四)示范引领,学习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认真看。
学生自由练读,展示朗读。
(五)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分析】
演讲稿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的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是与其它文体相区别的特点。优秀的演讲稿是成功的演讲的基础,古今中外的优秀演讲都有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本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就是演讲稿的写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演讲稿写作知识,具备初步的演讲稿写作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演讲稿的一般特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作主题演讲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演讲稿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搜集素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教学重点难点】演讲稿的一般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投放题目
我们以前学过的普希金的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师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相信吧!快乐的时光终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时常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微笑着面对生活,当然首先就要具备这种豁达、乐观、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二、写前指导
同学们,当我们聆听了普希金那充满激情与哲理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是不是内心也涌起一种冲动:也想把自己心中的话大声地说出来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一起走上讲台,大声地演讲吧!
要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首先要写好演讲稿。那么,怎样写好演讲稿呢?(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明确板书)
首先,我们要知道演讲稿具有一般文章的共性,写作时只要符合一般文章写作的共同要求,同时再注意到它的自身特点就行了。它并不神秘,同学们写作起来也不会很困难的。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它的自身特点。
一、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而且,演讲之所以最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使听众的思想为之震动,精神为之感奋,情绪为之激昂,热血为之沸腾,就在于演讲内容的鼓动性。因此,同学们写作时要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二、结构清楚,层次简明。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读者有思考的余地,在层次结构上可以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在内容上也可以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演讲语言稍纵即逝,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因此,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
三、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三、自主写作
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23岁那年,因意外不幸,全身瘫痪,头向左歪,口齿不清,两眼发直,连饮食都困难。然而他的心却没有衰竭,没有落泪,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了许多文章和诗。其中写过一篇知识小品,题为《笑》。残疾者的“笑”,是何等坚强的表现,是何等令人敬佩不已。
海伦凯勒、张海迪等残疾者又何尝不是以笑容面对生活。因为她们深知:生活不相信眼泪,未来的艰难路途需要自己去拼搏、去开创。
诚然他是悲哀的,在才考上英国的牛津大学的时候,竟然被告知患有不治之症。可是他却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平而沮丧,也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最初的追求,和他的目标。他照样好好地过,做该做的事,用微笑对待他的生命。即便是他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手不能写字。就这样,他活过的岁数超过了医生的预计,这就是力量,微笑的力量。
微笑,是一种弧度,是最优美的弧度。微笑,是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微笑,是一片羽毛,温柔得太不像样。微笑,是一种力量,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乃至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依靠或持撑这一切的是微笑。
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微笑,100%的微笑+100%的机遇=200%的成功。
法国作家雨果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脸上的冬色。
课堂展示后学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合作交流同桌对换阅读作文,互批互改。教师选取其中优秀篇目当堂展示
五、佳品赏析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漂亮的鞋子,遮挡不了我那双奇丑无比的脚,每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时,他们便会指着我的脚窃窃私语:“呀!你怎么长了双鸭脚?”于是我恐慌,自卑。童年的我没有欢笑。
我将自己与自卑一起隐藏,不再找小伙伴,是厌倦了他们,还是厌倦了他们鄙弃的目光,我不知道,也许都有。我更喜欢独自一个人悄悄地漫步小树林中,用那双无遮挡的“鸭脚”一步步地走。
直到那一天,我遇到了他,一个告诉我树林中除了白桦还有鲜花的人。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他独自坐在林边,微笑着望着远方。我拖着那双鸭脚小心翼翼地从他身过经过,生怕被他发现。“你好,又来了吗?”他叫住了我,“啊?!啊?!又来了。”我慌慌张张地回答。“你每天都来,我坐在楼上看得见。”他微笑着告诉我。我抬头看到林子那边有一幢小洋楼。我想是他家的,那他该是一个富家少爷了,他肯定买得起漂亮的鞋子,这个念头像幽灵般地在脑中闪过。我不敢看他的脚,还有他的鞋。我欲离开,他又叫住了我:“能陪我一会儿吗?”“我——”我犹豫着。“看,那簇花多美。”他指给我看。“有花吗?”我怀疑了。“是啊,在每一棵白桦树下都有一簇小黄花,尽管小,却看得出。”他朝我微笑着并告诉我。他的笑好美。我敢肯定: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笑我是绝对没有过的。他真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能笑!
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去,真的,每一棵白桦树下都有一簇小黄花,尽管小,却看得出。以前我总是仰头看白桦,却忽视了它们。
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这种花的名字与特点,至今还言犹在耳:这种花的叶子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因为岁月在给予它阳光的同时,也给予了它伤痕。但阳光和伤痕都是生命的馈赠,它没有理由拒绝其中之一。尽管它伤痕累累,却依然开美丽的花。太阳沉下了山,天空遮了一层棕色的幕,是那种沉郁的色彩。我得与他告别了。“你很美,我喜欢你。”他告诉我。我有点不知所措,从来没人这么告诉过我。“我羡慕你,你有一双这么坚实的脚。”他笑了,还是那么美,我下意识地低下头,看到了自己的鸭脚,也看到了两只空空的裤管,没有我想象中的漂亮的鞋子!“少爷,该开饭了。”估计那是他的佣人来喊他回去了。那人过来推着他的椅子,那原来是一把特制的轮椅,轮子藏在椅腿中,没有椅背!
他给了我那天的最后一个微笑,然后离去。我大声告诉他:“我也喜欢你,你的笑好美!”“从来没有人这么告诉过我,谢谢你!”他大声喊着。傍晚的景致好美!我从此便喜欢起这棕色的天空,棕色的回忆!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能买得起漂亮的鞋子,我的鸭脚也已治愈,我却喜欢回忆有鸭脚的日子,因为那些日子里,他都陪着我看夕阳,看日落,看棕色的天,看黄色的花,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与传说。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12个生字。
3.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的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
2、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探究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己的新收获。
(2)展示读。
(3)读后评价。(或自评,或同学评,或老师评)
2、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传递彼此的问候跨越托起星辰欢乐地飞翔
(1)学生自由认读。
(2)自主、探究性识字。
三、精读课文,深化目标。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出示读书建议:?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
2、交流汇报。
(1)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评价。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整首诗歌把我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
2、小组展示编写。评价。
五、感情升华。
大家通过自己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我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关于手的歌《手心手背》和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六、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完成仿编。
总评:
本诗歌内容浅显,却意境深远,为了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给学生创造美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激起学生的感情。此外,在仿照诗歌续编环节中,让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5-30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精选】语文教案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9-05
(经典)语文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