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2 08:10:5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间:3课时 上课时间:月 日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再读一下。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3、对话平台

  欣赏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7、 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三、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3、 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四、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五、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六、巩固训练

  (一)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二)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五)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六)拓展

  1、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

  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七)写字

  1、出示“文、六”这两个要求会写的字。你会读会写吗?(领读,齐读,然后书空。注意“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2、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3、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评议展示。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视时间和学生情况任选其一,不必面面俱到。

  阅读在线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

  1. 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4、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

  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六、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初一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刚上初中,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的学科,对于初中的学习生活可能还不大能够适应,引导他们如何学习那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和阅读的经验,可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学习和阅读。此文较简单,适合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面推荐的名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有关“读书”和有关“书”的格言。

  设计理念: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阶段目标中又提出了“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冰心的一首小诗引入: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本诗通过比喻揭示:成功来自艰辛的奋斗的道理。(激励青年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二、课前准备:

  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将它们拿出来交流。分小组,各小组先检查一下准备情况,然后讨论所摘录的是否符合“读书”“书”的范围。然后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

  教师小结:其实这些名言正如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业: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3、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本文的主要内容。(结尾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

  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

  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等等。

  四、让同学发问。

  作业:

  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

  要求1、题材不限,题目自拟。

  2、字数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第二节课时就比较难上。我就将该部分的内容转为请同学讲讲自己看过的,记忆深刻的书或一篇文章。这样一变学生的热情就来了,一改刚才死气沉沉的状态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来抢着向同学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内容。有描述樱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则描述蜡笔小新的调皮淘气,有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则描述自己家里的'可爱的小猫小狗……我看了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高兴,不按已定的教案来上课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在另一个方面上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个目标。但课后还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著,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像中国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较多,学生看起来较难懂,可以先引导他们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著,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训练是为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做好准备的,有的同学就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学是有所思考的去读书,读过之后才有所得;没有完成的同学可能是没有去看什么书或者是看了却没有思考结果是写不出来。看来,不仅要引导同学去阅读,更要教他们如何阅读,读后应做什么。

  不足之处:在课堂的导入方面相对来说较难,如第一课时的导入可以换成俗语或谜语来导入如: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而第二课时则可以用同学们没积累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来导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

  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5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问题写在书上。

  2、学生提问,教师小结归纳。

  2、着重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作业

  1、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 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18、狼和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从“狼和鹿”的故事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狼为什么是“功臣”?而鹿是“祸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3、课文告诉我们了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3、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4、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5、过渡

  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6、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7、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8、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板书设计:

  18狼和鹿

  功臣 狼暗算鹿 森林 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

  鹿只有四千只 鹿 活泼 美丽 嬉戏

  祸首 狼被捕杀 森林 绿色消退 枯黄蔓延

  鹿超过十万只鹿 疾病象….游荡 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19、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蜻蜓

  识蜻蜓

  放蜻蜓

  习作6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青蛙的资料、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播放光盘: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生动。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

  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指名发表看法。

  4、读例文,再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明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初稿,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议:

  1、观点是否鲜明、正确。

  2、把自己的见解说清楚没有,有没有凭据。

  3、有没有独到的见解。

  三、学生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初稿。

  1、好朋友之间互改。

  2、自己修改。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重点:

  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

  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处处留心。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第二题学——写好钢笔字。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想想做做)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二、想想做做

  1、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3、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4、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5、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6、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

  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记叙了作者在大海上看到燕子南飞的情景,赞美了燕子为到达目的地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的。

  2.教材特点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一组以时间为序的句群。没有明显的段落。第3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有着严密的承接关系,可作为与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有机过渡的一个训练段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

  2.理解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把主语相同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燕子的习性,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懂得要保护益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第3自然段,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教学难点: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风平浪静、航行、不分昼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大海宽广无边,燕子为什么要飞过大海?又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2.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圈点注划。

  (2)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初步学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的地方。

  3.交流学习体会。

  (1)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①抽读第2自然段。划出表示原因的句子。

  ②把划出的句子读一读。

  ③句子中找出几对反义词。见《作业本》第7题。(北方——南方寒冷——温暖)

  ④按课文内容填空(投影):

  一个()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

  ⑤“海洋”除了用“蓝色”来形容外,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呢?轻读课文第1自然段后,在()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辽阔)

  (一望无际)——的海洋

  (深蓝)

  (2)燕子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①理解“不分昼夜”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昼”的意思。说出它的反义词。

  ②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4.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培养爱护益鸟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初步学会把

  句子写具体;能把主语相同的三个句子并成一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教学难点:

  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比较句子--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14课《燕子过海》。

  二、复习。

  1.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课文主要讲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

  2.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读书姿势。

  三、交代学习目标。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着重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2.能说说第三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出示小黑板)

  1.标出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2.用“——”划出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的句子。

  (二)理解第一句。

  1.我们来比较三组句子。比较句子怎么比较呢?先读读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什么地方不同,再想想上下两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打出投影:比较句子,说说每一组上下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燕子一定是疲倦了。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

  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停在甲板上休息。

  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齐读第一组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不同之处,并说说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下一句加上了“太”,写出了燕子疲倦的`程度,突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②学生用a组句子的比较方法比较b、c两组上下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b组上一句用了“飞”,下一句用了“落”。“落”写出了燕子已没有力气飞行,突出了燕子过海的艰辛。c组上一句用了“停”,下一句用“伏”。”停”是用脚站着,“伏”是整个身子趴在甲板上,写出燕子浑身无力,反映了它过海的艰辛)

  2.把a、b、c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并成一句话。

  (1)拿掉a、b、c组每组的上面一句话,读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2)说说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什么,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燕子,围绕着”太疲倦”来写。)

  (3)像这样都是写同一种事物或人物,意思连贯的几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怎么合呢?(做练习,指一生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4)打出投影片讨论并订正。

  3.指导朗读句子,读好“太疲倦”、“落”、”伏”几个词,读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三)理解第二句。

  1.过了一会儿,燕子又怎么样呢?第二句中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展翅起飞、停止呼吸)

  2.“展翅起飞”不仅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而且还写出了什么?(还写出燕子不怕艰辛)

  3.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燕子不怕艰辛?

  (燕子看到它的同伴停止了呼吸,没有被吓倒,反而勇敢地展翅起飞,多么顽强哪)

  4.齐读第一、二句。

  5.读到这里,老师被燕子那种不怕艰辛的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

  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燕子说些什么?

  (四)理解第三句。

  1.看投影填空。

  水手们用()的目光,()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的心情,把这些()的燕子,()放到大海的怀里。

  2.“崇敬”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崇敬”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出示:(崇敬)

  ()---的目光

  ()

  3.水手们崇敬燕子的什么?(不怕艰辛的顽强)

  你是从这一句话中的哪些词看出来的?(望着、轻轻)

  4.让我们和水手一样怀着对燕子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第三句话。

  5.这一句写什么?

  (五)说说第三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

  1.说说这一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连接起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找出这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过了一会儿)这一段是用“过了一会儿”这个表示时间的词,把上下旬连接起来。

  五、学习第四段。

  我们都被燕子那种不怕艰辛的顽强深深感动了,而身临其境的水手们更感动,他们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同学们读第四段。

  1.思考这一段中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2.哪一句是结果,哪一句是原因?

  把“你可知道”换成“因为”来读读。

  3.这两句话都用了叹号,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求、感叹)齐读第四段。

  六、全文,渗透爱鸟教育。

  1.看板书说说燕子过海的艰辛。

  2.作者请我们不要伤害燕子,仅仅是由于它过海的艰辛的原因吗?

  3.打出投影:

  水手们请我们不要伤害燕子,是因为燕子是益鸟,是因为燕子过海,更因为崇敬燕子的。

  4.学了这课文,你将怎样对待燕子呢?

  七、配乐朗读。

  八、做《作业本》第二题,第五题。

  板书设计:

  过不展翅起飞

  燕子太分-→太疲倦-→落-→伏——不怕艰辛

  平昼停止呼吸

  洋夜

  崇敬

  水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