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教案

时间:2024-07-30 13:04:53 宜欢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奥数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奥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奥数教案(精选10篇)

  小学奥数教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定义新运算”。

  2、理解新运算所表示的意义,能按照新运算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答这类新运算问题。

  3、会自己定义新运算。

  教学准备:

  三卡、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新运算所表示的意义,能按照新运算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答这类新运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学过什么运算?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运算。并介绍新运算中的。符号。

  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我们都很熟悉,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一些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导出的运算。即定义一些别的运算,这就是定义新运算问题。这里所说的“定义”,就是按照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新运算所表示的意义,严格按规定的计算法则代入计数,把定义新符号运算转化为熟悉的四则运算。

  二、自主探索:

  规定:8△2=8+9=17

  5△3=5+6+7=18

  4△6=4+5+6+7+8+9=39

  求7△4=?

  10△2=?

  1△100=?

  温馨提示:

  (1)认真阅读理解新运算所表示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a△b这种新运算的意义是。

  (2)按照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三、交流点拨

  a△b这种新运算的意义是。计算结果是多少。先互相交流,再集体交流。若有疑难,也是先互相解疑,再集体交流。

  四、达标检测:

  1、将新运算@定义为:

  5@3=(5+3)×(5-3)=16

  9@4=(9+4)×(9-4)=65

  7@2=(7+2)×(7-2)=45

  6@5=?

  12@8=?

  2、设a◎b=a2+2b,求10◎6和5◎(2◎8)

  3、规定a★b=5a-3b,其中a、b是自然数,求

  (1)6★8的值

  (2)8★6的值

  (3)x★7=19中x的值

  五、拓展延伸:

  我会自己定义新运算。

  小学奥数教案 2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基本关系公式。

  学会运用公式解决追及与相遇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时间、距离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追及与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导致到达时间有差异的实际情境,引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

  复习旧知:回顾速度、时间、距离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公式(距离 = 速度 × 时间)。

  二、讲授新课

  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

  强调在行程问题中,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通过公式求出第三个量。

  举例说明:如果速度是5千米/小时,时间是2小时,那么距离就是5 × 2 = 10千米。

  追及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利用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设立方程求解。

  定义:两个人(或物体)在同一起点或不同起点同时出发,快者追上慢者的过程。

  解题思路:计算快者在一段时间内比慢者多走的距离,即(快者速度 - 慢者速度)× 时间。

  例题解析:小轿车比面包车速度快6千米/小时,同时出发后早到10分钟,且到达时面包车距离城门还有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

  相遇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

  设立方程,利用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求解。

  定义: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某个地点相遇的'过程。

  解题思路:两人共同走完的总距离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即(甲速度 + 乙速度)× 时间 = 总距离。

  例题解析: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相遇?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提供几道关于速度、时间、距离关系的简单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提高练习:给出几道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强、难度稍大的行程问题,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公式,追及与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单位换算、方程设立等。

  五、布置作业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小学奥数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距离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以及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这些关系解决行程问题。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追及与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题卡片

  练习册

  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行程问题故事,如“小轿车与面包车的追及与相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新知讲授(15分钟)

  概念讲解:

  讲解速度、时间、距离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速度=距离/时间)。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未知量。

  例题分析: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追及与相遇问题例题,详细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两车的速度差、同时出发或先后出发、相遇或追及的条件等。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基础练习:提供几道与例题难度相当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提升练习:增加一些稍微复杂的题目,如涉及多段路程、变速行驶等,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解决一个难题,然后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追及与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方法提炼:总结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如设未知数、列方程等。

  五、作业布置(2分钟)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上交。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小学奥数教案的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一个基于这些原则设计的小学奥数教案示例,该教案以“行程问题”为主题,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

  小学奥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以及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即距离=速度×时间。

  难点: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如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行程问题故事,如“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出发,沿着同一路线行驶,但小轿车比面包车早到达城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基本概念:介绍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距离、速度和时间,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距离:物体移动的总路程。

  速度: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时间: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推导出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基本公式:距离=速度×时间。

  例题讲解

  分析:两人或两车共同走完一段距离,关键在于理解两人或两车的速度和与所走时间的关系。

  解题步骤: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和,再用总距离除以速度和得到相遇时间。

  分析:小轿车比面包车速度快,所以小轿车会追上面包车。关键在于找出两者的速度差和追及时间。

  解题步骤:先求出速度差,再用距离除以速度差得到追及时间。

  追及问题:以“小轿车和面包车”的情境为例,详细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相遇问题:介绍两人或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提供几道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练习:设计几道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如涉及多个速度变化或多次相遇/追及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答疑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行程问题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行程问题现象,如公交车到站时间、汽车行驶速度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计算。

  小学奥数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距离=速度×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和习题训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如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行程问题中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如涉及多个物体、不同速度或不同出发时间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材料:行程问题相关例题和习题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行程问题故事,如“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出发,沿同一路线行驶,但速度不同,最终小轿车比面包车早到达城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定义与公式:明确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距离、速度和时间,并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公式(距离=速度×时间)。

  例题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的行程问题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特别是如何根据题目条件设立方程或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例题演示(约10分钟)

  教师演示:在黑板上或多媒体设备上逐步演示例题的解题过程,边讲边写,确保学生跟上思路。

  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四、习题训练(约20分钟)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习题进行练习。习题应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如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

  教师巡视: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总结归纳(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强调行程问题中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方法提炼: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技巧,如如何设立方程、如何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等。

  教学延伸

  拓展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汽车行驶、火车运行等。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奥数教案 6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推动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特举办本次劳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选拔出优秀的技能人才,激发全体员工的劳动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

  “技能显身手,劳动创辉煌”

  三、活动对象

  公司全体员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部门或岗位进行分组竞赛。

  四、活动时间

  本次劳动竞赛活动计划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举行,具体时间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五、活动内容

  技能竞赛:

  项目设置:根据各部门职能和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技能竞赛项目,如机器设备操作、办公软件应用、团队协作任务等。

  竞赛形式:采用理论知识测试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竞赛的公平与公正。

  评分标准: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包括技能操作的准确性、速度、创新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安全生产竞赛:

  目标: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内容: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活动,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

  创新创效竞赛:

  目的: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和建议,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形式:设立创新提案征集环节,对优秀提案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

  六、活动安排

  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公司内部通知、海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每位员工都了解活动内容和参与方式。

  报名组织阶段:

  员工自愿报名参与竞赛,根据岗位特点和技能水平进行分组。

  培训准备阶段:

  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准备好竞赛所需的设备、场地和评分工具等。

  竞赛实施阶段:

  按照竞赛方案进行各项竞赛活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对参赛人员进行公正评分。

  总结表彰阶段:

  对竞赛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活动效果和经验教训。

  对获奖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七、组织机构

  为确保劳动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公司领导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劳动竞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

  八、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确保竞赛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公平公正: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性。

  全员参与: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反馈,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小学奥数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公差和项数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归纳的能力;通过练习巩固,提高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讲述高斯快速计算1+2+3+...+100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高斯是如何快速得出答案的。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

  定义讲解: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串数,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概念理解: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公差和项数的概念。

  公式推导:结合高斯求和的故事,引导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 = (首项 + 末项) × 项数 ÷ 2。

  三、例题分析

  例1:计算1+2+3+...+99+100的和。

  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这是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并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例2:找出数列2, 5, 8, 11,...的第10项,并计算前10项的和。

  分析:先求出公差和项数,再计算第10项,最后应用公式求和。

  四、练习巩固

  基础练习:设计几道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提高练习:设计几道稍复杂的题目,如涉及等差数列项数未知或需要间接应用求和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五、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和公式及应用方法。

  方法总结:强调观察、推理和归纳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中的重要性。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计算阶梯的总级数、计算电影院座位总数等。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

  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等差数列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小学奥数教案 8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时间、距离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复杂行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速度、时间、距离的图表和动画)

  练习题卡片

  黑板及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或展示一段动画(如小轿车和面包车从学校到城门的行驶情况),引出追及与相遇问题。

  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并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知讲授(20分钟)

  概念讲解:

  追及问题:当两个人或物体在同一路线上,一个走得快(或速度快),另一个走得慢(或速度慢),走得快的最终会追上走得慢的.。这里的关键是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差和时间差。

  相遇问题: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终在某一地点相遇。这里的关键是计算两者的速度和和共同行驶的时间。

  公式推导:

  追及问题:距离差 = 速度差 × 时间

  相遇问题:总距离 = (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 × 时间

  例题解析:

  选择几个典型的追及与相遇问题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并示范如何应用公式求解。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练习题卡片,要求他们合作完成练习。

  巡视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集体订正: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集体订正,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提炼: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快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何灵活运用公式等。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与追及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是否有其他解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奥数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小组讨论和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公式和策略解决复杂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数学教具(如直尺、圆规等,视需要而定)。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包含例题、图示和动画演示。

  习题准备:精选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习题集,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相遇或追及故事,如“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学校和图书馆出发,相向而行,他们在路上相遇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即两人何时相遇或何时一人能追上另一人。

  二、知识讲解

  概念阐述:明确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定义,以及涉及的三个基本量:距离、速度和时间。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推导出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如“距离=速度×时间”,“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等。

  三、例题演示

  例题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分析,展示解题步骤和思路。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增强师生互动。

  四、习题训练

  课堂练习:分组进行习题练习,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完成。

  五、总结归纳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方法提炼:引导学生提炼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画图法”、“列方程法”等。

  教学延伸

  拓展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解答。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相遇与追及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交通问题、比赛问题等。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等。

  作业反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奥数教案 10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两个小朋友(小明和小华)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或同向而行最终相遇或追上的故事,引出相遇与追及问题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

  定义讲解: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在某个地方相遇。

  追及问题:两个物体同向而行,一个物体速度快,另一个物体速度慢,快的物体追上慢的物体的过程。

  基本数量关系:

  相遇问题:路程和 = 甲的路程 + 乙的路程 = (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 × 时间

  追及问题:路程差 = 甲的路程 - 乙的路程 = (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 × 时间

  例题讲解:

  解题过程:首先通过时间差和速度差计算小轿车在面包车到达城门前多走的距离,即9千米。然后利用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设面包车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小轿车速度为x+6千米/小时。通过列方程求解,得出学校到城门的'距离。

  解题过程:首先确定两人的速度和为5+4=9千米/小时,然后利用公式“路程和 = (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 × 时间”计算出路程和为9×3=27千米。

  例题一(相遇问题):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小李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同时出发,小张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小李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经过3小时两人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例题二(追及问题):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6千米/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三、巩固练习

  提供多道相遇与追及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方法。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布置几道难度适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遇与追及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奥数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奥数教案03-22

(必备)小学奥数教案03-16

小学奥数教案(通用5篇)08-07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06-16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11-04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06-20

小学教案生活中的数04-02

数儿歌教案01-15

《数鸭子》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