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7 16:01:0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理念

  1、 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对话”、“积累”、“诵读”、“感受”、“体验”以和“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具体落实,教师要把更多时间留给同学,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

  2、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同学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重点发展自身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只要求发展自身的感受和理解。)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启发同学联系实际,说说对小伙伴的理解。接着,让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再分节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先复习生字,再指导看图,让同学连起来说说这一两幅图。在看图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由最后一个自然段设置疑问引导同学朗读,培养朗读兴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习课文,指导读课文。并且完成练习。让同学试演三个小动物,由此让同学更好体会课文,受到教育。最后,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完成课本剧的扮演。完成作业。

  总之,整节课都在有图文、课件、扮演等手段下进行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让同学有感受和理解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和读背课文。

  三、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水、小水桶,头饰等。

  四、板书

  14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图) 小袋鼠(图) 小象(图)

  用嘴巴 用皮口袋 用鼻子

  挖树坑 运肥料 吸水,浇水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种过树吗?(种过),小动物是怎样种树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关于三只小动物种树的故事。

  板书课题:14 三个小伙伴

  2、 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是怎样种树的呢?

  〖评:由课题引入生活,既是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感受了课文,理解了生活。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自由回答,初步学会自学。)

  (2)出示生字词:栽树锄头箩筐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

  (3)指名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评: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同学尝试自主地完成掌握生字词的发音和字形,读通课文,并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shǔ xiàng

  小野猪 小 袋 鼠 小 象

  指名读,齐读。

  ②看图 练说:()有()。

  ③ 它们去干什么呢?请你说说这幅图。

  ④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⑤它们为什么要一同上山栽树呢?(环保,绿化)

  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评:低年级的小同学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但他们由于知识与年龄所限,往往“辞不达意”或“杂乱无序”教师应和时给予他们协助,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在这里教师不只让同学理解了课文,而且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提高了听说能力。

  四、 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反复指名读:伙伴同没要巴就把拉

  运用已有识字方法自身学习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口头组词。

  教师范写生字,同学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伴没把拉” 写时左窄右宽。“就”写时要两边相等。

  上下结构的有:“要”上下局部写扁些,要紧凑。

  同学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评:生字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又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前提。教师怎样有意识让同学去学是教育的思想问题,我认为“实践中能悟出道理,发现规律。” 让同学听、说、读、写是必要的。这是获得学习方法的主要源泉。其次,教师的示范起到了“身教”的作用。最后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练习。

  作业:你能试着把三个小动物怎样种树的故事讲出来,扮演出来吗?

  〖评:作业要着眼于同学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提高同学的语言素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第二到第三自然段,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一、 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8课《三个小伙伴》,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请看屏幕:

  伙伴 一同 没有 不要紧 嘴巴 就 是把 手拉着手

  2、 指名读,师生评议。小火车读。

  二、 新授

  〈一〉引入课文

  1、 指着图片问:“小朋友,这是谁?”(贴图片当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出示图2):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去栽树,栽好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

  a。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手拉着手,又跳又笑,唱歌又跳舞)

  b。 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十分高兴)

  c。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来读这段话。(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导言: 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 (没有) 没有工具它们怎么栽好树的呢?请你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同学自身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评:插图既能提高同学的兴趣又形象的展示了课文,它是发展同学语言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充沛让同学结合图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练习。如:看图说话等。其次,充沛利用课文内的句子、段落来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用的。

  <二>感知课文

  问:小动物们种树遇到了哪几个困难? (同学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2、当遇到了困难,小动物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 着急 难过 )

  (指名读): 谁来读第一句?

  (指导读)

  注意语气。读到怎么办”这个地方时,告诉同学要往上仰。)

  自身练习读, 指名读,小组读。

  3、 小动物们想出了方法,小野猪,小袋鼠,小象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回答的内容)

  不要紧, 不要紧, 我有硬硬的嘴巴。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a。 指导读,(读出自信,一点儿也不把困难放在心上)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4、 最后小动物们就用自身的身体解决了困难。让我们口头完成练习:

  小野猪把( )当成( ),挖出( )。

  小袋鼠把( )当成( ),运来( )。

  小象把( )当成( ),吸来( )。

  〖评:同学说话既可以练习说话,又把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整理,同时让同学在说话的.同时动眼,动脑,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 让我们自身把下面这几句话读一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评:引导同学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必需以培养同学的语感为核心。必需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运用。教师必需让同学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并且潜心品读课文,领悟语感。教师要抓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品味。如:“怎么办?”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的配合。

  6、 感知动作,扮演。

  自身在下面扮演小野猪用嘴拱树坑的动作。

  谁来扮演小袋鼠去运肥料?

  谁来用嘴和吸管代替小象的鼻子,把树坑浇得湿湿的。(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

  7、 看了他们的扮演,你喜欢书中的小动物吗?为什么?<同学回答>

  (1.各有各的身手 2.不怕困难 3.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 4.从小懂得植树造林 )

  <三>小结课文:

  三个小动物不只从小就懂得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环境。 而且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怕困难,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它们真让人喜爱啊!

  <四>品读课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导朗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

  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给同学有表示的机会。)

  指名同学背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评: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加强朗读训练对培养同学的语感形成奠定基础。语感的强弱与语言资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让同学背诵有利于同学贮存语言,积淀语感。

  〈五〉排演课本剧

  1、 招募演员,同学自身试演。

  2、 带上头饰,同学扮演。

  3 、 集体点评。

  〖评:学贵在于用,在此过程中,同学的主体作用充沛得到了发挥,这样的过程,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学语文的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总结全课

  1、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三个小伙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同学回答)

  是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身的身手,

  一起努力,才干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2、 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并组一个词。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对联系内容,并背诵下来;

  2、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大理三塔》,知道这篇材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而《海上日出》和《夕照》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正确读出对联。

  2、提问:你们觉得上下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由来,告诉对联要求对仗整齐,词性一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这些只做简单了解。

  3.能说说这几组对联的内容吗?可以小组讨论,(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4.齐声朗读。

  5.自由朗读,边读边记。

  6.小组朗读或分组竞赛朗读。

  7.试背对联,看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请学生读课后两题问题,提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

  2、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三塔位置关系的,结合看图。

  3、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4、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在描写顺序上与前面所学的'《海上日出》和《夕照》一样吗?(步一样,这篇按空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和《夕照》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5、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适时地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搭配的简易方法,而且很想动手操作,但要抽象出数学原理,还得进一步学习新课。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老师想和家长们成为好朋友,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2、老师随意与家长握手,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3、师:刚才老师已经与多少位家长握手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节课我们就用有顺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讲述:元旦到了,小红的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装,3件下装。(课件出示)

  提问:从上装和下装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生:5种、6种……)

  到底有几种?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

  展示搭配:(学生边说边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种。板书2×3=6)():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汇报、交流,理解2个3和3个2两种不同搭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并初步感悟到搭配的有序性。]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1)改变条件:把裤子增加到4条。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板书:248

  4、测验证、发现规律。

  (1)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236,248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2)求证猜想。

  任务:请随意选择两类事物,搭一搭、数一数有几种?再把这两类数据乘起来,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验证)

  (3)反馈:

  师:你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略)

  (4)师生共同小结

  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祝贺猜想正确。)

  [点评: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而又丰富的研究材料,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猜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并有理有据地表达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摆中感悟,连中体验、猜想中推理,交流中总结,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讲述:刚才小朋友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引出要搭配的服装。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今天老师介绍你们认识一位新朋友。(播放课件情境图)

  (课件出示):嗨!大家好!我叫贝贝,今天天气真好!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我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可是我该穿什么衣服去呢?你们愿意帮帮我吗?(愿意)

  师:贝贝从衣柜里挑出了几件衣服。(课件出示:五件排成一排)师:这些衣服中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你来。

  生:有两件上装,三件下装。

  师:那是什么样的上装和什么样的下装?(引导学生说出颜色)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那么你想让贝贝怎样穿呀?指名回答。

  2。切入课题。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把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进行搭配。搭配中的学问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师:从同学们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把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让贝贝自己选择,好吗?(好)

  二、自主探索,学习有序的搭配方法。

  1、提出活动要求。

  师:请同学们先听清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操作好吗?同桌两人合作,拿出信封里的学具,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数,看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动手操作。

  师:现在开始。

  3、学生汇报,到黑板摆一摆。

  (1)、请少于六种的小组展示。

  师:(拍三下)同学们摆完了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把刚才的学具收到信封里,比比哪组最快?123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摆法展示给大家看?请到黑板摆一摆。你们一个摆,一个数,行吗?下面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是怎么摆的?和你们摆的一样吗?(对着摆的同学:)你们摆了几种?其他同学看清楚了吗?

  (2)、请六种的小组展示。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搭配》教学反思。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反思《《搭配》教学反思》。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