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

时间:2023-12-11 10:54:37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语:(课件播放鞭炮声)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来,原来呀,是猪八戒的超市开张了,咱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超市里的食品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评析]: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一)探索“乘加”的运算顺序。

  1、小熊也来了,看看他要买什么?小熊:我要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

  师: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呢?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师相应板书)

  ①3×4=12(元),12+6=18(元)

  ②4×3=12(元),12+6=18(元)

  ③3+3+3+3+6=18(元)

  ④3×4 +6=18

  ⑤6+3×4=18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4+6,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4是12元,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所以得数是18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4得12,然后加6,可我忘了用谁加6了,怎么办呢?

  生:是先把12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4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4+6

  =12+6

  =18(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评析]在教学脱式计算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6+3×4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6+3×4 6+3×4 6+3×4

  =6+12 =12+6 =9×4

  =18(元) =18(元) =36(元)

  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生5:我们用3×4先算出的是4个面包的价钱,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正好就是18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4、引导小结: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板书)。

  [评析]教师敢于暴露学生做题中两种不够成熟的思考方法,通过学生生成的资源,让他们在阐述和争辨中进行分析,明晰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方法,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引导,在情境中使学生再次理解了“减乘”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再算加”的合理性。在此,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得到发展。

  (二)探索“乘减”的运算顺序。

  1、师:大家看,又有谁来到了百货店?

  (课件播放小熊来到百货店及说的话)小熊:我有20元钱,想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该问题)

  同桌两人,右边的同学当售货员,左边的同学拿出20元钱向售货员购买3包饼干,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怎样算出应找回多少钱。(最后集体交流,贴出“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小熊购物”学会了两步计算,有乘有加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乘有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变式练习: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食品,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7×3+5 50-4×5 7+6×2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2)反馈交流时,发现错误资源及时呈现进行集体评议;

  (3)你们认为递等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评析]板演,这一古老、传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本堂课的又一亮点。一方面,它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它又为学生提供了评价、交流的平台,实现错误资源价值的化的利用。

  3、数学游戏: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上题中各算式的意思,并猜猜同桌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为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1)从1数到5。

  (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20xx最新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今天学习的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

  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

  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口算:540-370。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你认为哪种方法容易就用那种方法。)

  360+180= 520-150=

  410-240= 370+580=

  (2)列出算式,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3。

  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万

  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 24万+19万=________万

  因为24+19=43,所以24万+19万=43万。

  (3)27万-4万=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列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观察表(1),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观察表(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画出下面的解题思路图。

  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答:今年比去年多修1072米。

  提问:题目中“今年修了4条水渠”这个条件怎么在列式中没有用上?

  (这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没有关系。)

  3.课后练习:

  练习四第1,4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3

  教学内容:(16-17页)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和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过程,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摆花片,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愿意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学习方式:合作、交流、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同学们咱们一起做摆花片游戏好吗

  我们要想玩得好,必须记好游戏规则

  学生仔细倾听

  兴趣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玩中学

  探究与体验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摆完后,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师巡视摆的过程和结果

  2、提出第二题的操作要求

  3、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一共要摆12个,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用乘法算

  4、出示老山羊、小山羊运白菜的情境图,学生动手摆,摆完后交流摆几个,为什么这样摆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并交流各自做法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初步理解求3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让学生知道老山羊的白菜数是小山羊的8倍这一信息,要求老山羊拔多少棵白菜,就是求2的8倍(8个2)是多少

  计算交流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摆黄色花片的个数是红色花片的2倍,就是黄色花片要摆两组,每组三个

  此处是重点,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应

  用练一练

  1、17页第一题

  2、17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17页第三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自己动手摆、做

  讨论

  交流

  解答巩固加深倍的含义的理解

  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1,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4.体会方程在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23+10=33 100÷4=25 14-x 2m÷6=20 32+x 5y=40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不是等式的擦去,留下等式备用。

  2.根据下面信息,写出等量或等式。

  (1)四(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全班共有45人。

  (2)天平左端放300g砝码,右端放两袋药丸,每袋xg,天平平衡。

  (3)一辆汽车3h行了195km,平均每时行yk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等式写在黑板上备用。

  二、走进新课

  1.根据主题图写等式

  师:王大伯家今年水果丰收了。今天,他挑的梨又卖了个好价钱,换回了一大担物品,高高兴

  兴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袋化肥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

  1台电视机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3袋化肥的质量

  3袋化肥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

  师: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0×2=20 20+n=30 30-n=20 2.建立方程概念

  师:请看黑板:

  23+10=33 m÷6=20 100÷4=25 5y=40 25+20=45 2x=300 3×4=12 y÷195=3 10×2=20 20+n=30 30-n=20

  师:这些都是等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仔细观察,你能将它们分类吗?说明分类的理由。

  学生分类。

  师:右面这些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谁来说

  说什么是方程?哪些词是关键?(强调"未知数"、"等式"。)

  3.介绍有关方程的文化

  课件出示:我国的算术中很早就在使用方程这个词语了,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九

  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编写的一部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出现得最早。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4.方程的'解

  (1)师:在20+n=30中,当n=10时,左边20+10=30,右边=30,左边=右边,我们就说n=10

  是方程20+n=30的解。

  (2)试一试:

  ①2是4x+2=10的解吗?为什么?

  ②5是y÷12=10的解吗?为什么?

  ③方程5y=15的解是多少?

  (3)概括小结:什么是方程的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巩固应用

  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00-x=20 16÷4=40?6n=18 32+2a 48-x>24 m÷2=20 x=255y 98-3x=80 2.你能举出一个方程吗?请和同桌交流。

  3.判断:

  (1)x=5是方程2x-8=2的解。()

  (2)m=4是方程m÷4=m的解。()

  学生先自己独立解答,再交流汇报。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

  师:我们班有59个同学,老师发现今天有56个同学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

  见,有x人暂时还不够积极。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评价说出方程吗?

  师: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

  五、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相关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5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

  8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4-15页)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自主讨论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出示情景图

  小朋友,春风吹,螃蟹肥。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市场什么水产品卖得最快吗?(螃蟹)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情景下学习。

  探

  究

  与

  体

  验那请小朋友们来数一数看,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呢?

  那2只呢?你是怎么算出来?

  3只呢?4只呢?5只呢?6只呢?7只呢?8只呢?

  请小朋友一一说出得数、算式和乘法口诀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出积的,以及怎样记忆八的乘法口诀8×1=8

  口诀是一八得八

  8×2=16

  口诀是二八十六

  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把有关8的乘法算式列出来,总结八的乘法口诀写在书上

  同学各抒己见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所以此处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总结乘法口诀

  实

  践

  与

  应

  用一、记忆口诀

  1、对口令练习

  一生说前半句,一生说后半句

  2、手指游戏

  在学生会用手指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

  3、教师组织引导口诀抢答游戏

  二、练一练

  1、算式卡片找朋友游戏

  2、口算同桌互对

  首先师生对,为学生做示范,然后同桌对,进行练习

  课本15页,第二题,学生找到后,说说自己怎样想的

  课本15页,第三题对口令是比较活泼的记忆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此项练习,手脑协调训练,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7

  教学内容:河北版教材18、1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推想、交流的学习活动过程。

  2、会用8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相应的除法试题。

  3、指导学生把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计算联系起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小棒、卡片、电脑电视、小黑板。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谈话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学得特别的棒,相信这节课表现的会更棒。

  复习8的乘法口诀。学生们表现积极。

  指生背8的'乘法口诀。老师这样相信鼓励他们,学生自然学习积极性就会高

  探究与体验

  1、老师这里有48根小棒,你能用这些小棒摆成什么图形。

  教师适时抓住由6根小棒组成的图形来讲解。可以怎样列式?由8根小棒摆图形方法同上。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的数学的问题?学生动手摆图形,互相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的摆法可能有很多种。

  你是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巩固8的乘法口诀,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与应用

  1、争夺小红旗,教材18页(同桌为单位)

  2、找朋友;(卡片)

  你能把这些信准确、快速的投到信箱里吗?

  3、电脑出示教材练一练2

  问题讨论:小黑板出示:独立完成后,同桌订正全对组获得小红旗。(前5组)

  学生独立连线。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怎样想的?

  汇报。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永保旺盛的学习精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9

  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

  执教者:x

  教学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xx,掌握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方法,体验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培养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xxxx。

  生2:我认为xxxx。

  生3:我是这样想的xxx。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xx方法,了解到xxxx,那老师觉得x—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0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1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2

  课题:

  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 9+4 7+8 6+9 3+7 40+10+10

  30+70+10 50+60+10 800+500+100 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3: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1-08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1-29

最新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7-14

一年级语文上册最新教案11-0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3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2-20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