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篇1
美工活动 :漂亮的小面人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用面团、废旧材料大胆地创作小面人的各种脸谱,感受变废
为宝的乐趣。
2、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美工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盘子31个、面团31个、瓶盖20个、扣子20个、笔盖20个小药
瓶盖20个、吸管31个、鸡毛若干、树枝若干。
2、成品小面人两个、镜子一面、照相机一只 。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念儿歌,引出没有五官的小面人:
1、“大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请进来!”
“猜猜谁进来了?”
2、出示没有五官的小面人。
“咦!这个小面人怎么变样了?哦!原来做面人的爷爷生病了,他们想请小一班的小朋友帮帮忙。”
二、共同讨论怎样变出面人娃娃。
小朋友快想办法,怎么让他变个娃娃呢?
三、幼儿尝试如何做面人的脸谱。
1、老师取出制作材料。
2、请个能干的小朋友为宝宝装上眼睛、鼻子、嘴巴。
3、(给小面人照照镜子)“哦,我看到了自己,你们能把我打扮的`更漂亮点吗?”
4、请一个小朋友帮娃娃装上头发等。
四、请幼儿来制作小面人 。
1、小娃娃还有许多的同伴没变好,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吧!
2、请幼儿讲述怎样先将娃娃的脸变成扁园的脸蛋?
3、鼓励幼儿大胆制作:先将面团压扁,作成娃娃的脸蛋,然后给他们装上漂亮的五官、头发等,教师以娃娃的口吻指导幼儿创作。
四、 请老爷爷出面,看小朋友制作小面人,邀请爷爷与小朋友合影。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风车,并能依据图示学会制作风车。
2 体验玩风车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正方形的彩纸,剪刀,大头钉,吸管,制作好的风车一个,制作过程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通过教室布置,引出风筝主题,讨论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怎么放风筝?是什么使风筝在天上飞而不掉下来?
2、小结:是风把风筝吹上天的,并出示风车,把话题引到风车上。
3、讨论风车为什么会转?并引出做风车!
二、教师讲解示范。
1、教师先介绍做风车的工具及材料。
2、结合图片,教师讲解做风车的`过程:
a、将备好的纸沿对角线对折,之后,再对折,展开;
b、用剪刀按折痕(也就是对角线)剪开,但是,千万不要全剪开;
c、将剪开的四个角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用胶水固定住,以防玩时突然散开;
d、将粘好的雏形用一个大头钉固定在吸管上,这样一个风车就做好啦!
三、幼儿制作。
老师巡回指导。(不会做的,可以请老师帮忙)
四、玩风车(可到户外活动)
活动结束:
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做的风车带回家玩!(可将风车插在窗边上或阳台上,有风的时候,风车就会不停的转动了)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的学习朗诵儿歌,丰富相应的词汇:"出门"、"跌"。
2、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通过玩手指游戏、集体表演,感知、理解儿歌的'内容。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根据儿歌内容编出相应的手指动作。
2、教师用手偶小狗一只。幼儿用指偶小狗,人手一只。用布和棉花做的道具大石头一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儿歌中的角色。教师神秘的出示手偶,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这是谁呀?它出门去干什么?”
二、教师借助手偶,示范朗诵儿歌。
三、师生互动,学习儿歌。
1、在手偶表演的提示下,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朗诵儿歌。
2、用接念的方式朗诵儿歌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
在这一环节中采取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儿歌,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歌曲的内容。
四、表演儿歌,复习巩固。
1、幼儿右手食指套上小狗的指偶,边念儿歌,边表演手指游戏。
2、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集体进行形体表演。(出现道具:石头)幼儿和教师一起扮演小花狗,边念儿歌边用动作表演。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
【活动准备】
1、盛满水的盆。
2、各种实验材料(塑料小鸭子、塑料袋、毛巾、空塑料瓶、树叶、小石子、乒乓球、橡皮泥、钥匙、糖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请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到了水底。
(1)把塑料小鸭子放入水中,观察小鸭子在水中会怎样(在水面还是在水底)。
(2)把石子,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又会怎样。
2、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并提出疑问。请幼儿说说我们都准备了哪些材料?猜猜这些材料哪个能沉哪个能浮?
3、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去发现沉浮的现象。
(1)将准备的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在水底。
(2)互相交流在操作中发现的秘密,并提出疑问,它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又为什么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那些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那些东西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部分幼儿在操作是不够大胆,小石子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小树叶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对沉浮现象还不太了解。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不同的图形。
2.能运用图形的特点进行组合拼摆。
3.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形拼摆》挂图、《我认识的图形》游戏卡(见教具盒)。
2.《图形拼摆》游戏卡、操作白板(见幼儿操作包)。
3.胶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出示《我认识的图形》游戏卡,引导幼儿观察辨别。
教师:图形宝宝来做客,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二、游戏1、依次出示《图形拼摆》挂图(见教具盒),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拼摆。
教师:图形宝宝会变魔术,看看图形宝宝变出什么?
教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合的?图形大小一样吗?
教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合的?什么地方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有几个?
2.出示《图形拼摆》游戏卡和操作白板(见幼儿操作包),引导幼儿进行拼摆、粘贴。
教师:这个魔术真神奇,一种图形、大小不同组合起来能变出好看的图案来,三种图形以不同的方法组合起来也能变出漂亮的.图案!请你用图形宝宝试着摆一摆。
三、展示
1.请幼儿互相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变得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图形?
2.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师:请小朋友把你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引导幼儿在学习运用图形的特点进行组合拼摆的过程中,加深巩固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在拼图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幼儿欣赏用不同图形拼成的画,在欣赏中既达到了辨识图形的目的,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需求。如依照范例进行模仿、在范例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创意进行变化,组合成新的图案。教师出示《图形拼摆》游戏卡时,要注意先出示同类图形拼摆图卡,引导幼儿感知一种图形可以根据大小进行组合拼摆;后出示不同图形组合拼贴图卡,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可以根据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形进行组合拼摆。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根据幻灯片手段的可变性特点制作动画片,满足当前幼儿的学习需求。
活动反思
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大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再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看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小班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一提起鞭炮,一下子把孩子带到了新年的热闹的'气氛中。本次活动采用棉签画,让孩子一笔勾成,容易使孩子感到兴趣。
教学目的:
1.让幼儿用棉签蘸色在预定的线上画上一串串鞭炮,学习按一定规律在线两边横摆短线。
2.提高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
红色水粉颜料每组两盘,棉签每人一根,抹布等。如果有一串鞭炮更好。
教学过程:
1.谜语引出课题:细细长长一根藤,藤上开出一串花,哎呀呀,真奇怪,花儿花儿会说话,说什么?噼噼啪啪噼噼啪。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新年的:
鞭炮长得什么样子?是怎么响的?你见到别人是怎么放鞭炮的?等等。
3.讲解、示范画鞭炮:
用棉签蘸上红颜色稍停一下,从线头上面开始画,一个一个排好队,画好一排再一排。画得密,随意画。
画好一串再画一串,让每根线上都挂上鞭炮。
4.幼儿作画:
鼓励幼儿围绕线,从上到下,一笔一笔随意摆成鞭炮,画得多而密。
巩固棉签画的常规,如画好后把棉签放在盘子上等。
5.展示幼儿的作品。
小班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体会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愿。
3、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地图、台湾地图 台湾风光的图片资料
学生:找找有关台湾的资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陆小朋友的心愿;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台湾的历史,激发学生的骨肉深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你能指出哪些地方?那你知道我国台湾省在哪里吗?
2、指名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并告诉学生: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岛屿,它与大陆隔海相望。
3、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一看啊?那就让我们赶快坐上小帆船出发吧!
4、课件展示台湾风光和风土人情。
看了有什么感受?
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确台湾的位置,并初步感受到他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台湾的向往,做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去掉拼音读课文,识记字形。先认读全文,再读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4、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告诉学生:你认识哪个生词,那只小帆船就可以划到台湾去了。谁来认一认?(学生开始认字,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让学生由借助拼音识记字形,到脱离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再到识记词语,逐渐增加难度,反复强化,以达到学生识记生字的目的。
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在它下面画上小问号。
过渡: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搬开了课文中的绊脚石,现在,再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2、全班交流,理解文意,并指导朗读。
①前四行,让学生感到船儿虽小,但满载大陆小朋友的关切之情;路途艰险,更表达出大陆小朋友渴望祖国统一的决心。读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②接下来的四行,重点理解日月潭、阿里山是台湾的象征。(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两个地方的`美丽风光,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捎到阿里山,捎到日月潭”就是捎给台湾每一个地方的小同胞。
理解“同胞”一词。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大陆和台湾一母同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最后两行,抓住“欢迎”、“联欢”感受大陆小朋友的热情和早日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朗读时要热情洋溢。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借助课件,突破难点。
通过解词,再次突破重难点,为学生理解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捎封信儿去台湾,想一想你打算写些什么?
通过这一问题,变温中的情感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升华情感,说出自己对祖国统一、两岸亲人团聚的期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检查复习
1、齐背课文。指名背诵课文。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复习背诵课文和识记生字的情况。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记忆字形。
①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②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③形近字比较(台 告) (伙 伴) (令 今)
2、“汉字秀”:告。
字源释义:甲骨文的告字,从牛从口,表示牛叫的意思。其本意为报告。引申为告诉、请求等。
3、指导书写。
告、台:都是上下结构,在田字格中上下部分各占一半。告:字中间一横是主笔要拉长,还有个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
伙、伴:都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其中“伙”字右边“火笔”的笔顺为:点、撇、竖撇、捺。
问:注意右边的横折钩要垂直不要向里斜。
令:上面人字的撇捺要伸展开盖住下边部分。
4、学生在书上先描再写,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认读、组词、造句等多种形式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学习写字,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班教案 篇9
目标:
1.能自己动手探索冰的特征。
2.对玩冰感兴趣。
准备:
1.观察过室外结的冰。
2.每人1只小碗,碗里有1小块冰。
3.3—4盆热水。
过程:
1.感知冰的特征。
·提问:小碗里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的?
·幼儿将冰拿在手上看看、摸摸、玩玩。
提问:冰是什么颜色的?
摸在手里有什么感觉?(滑滑的、冷冷的)
冰掉在水泥地上会怎么样?
2.感知冰的变化。
·提问:现在你们的手上有水吗?
·请幼儿把冰拿在手上握紧,过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变化。
提问:手上现在有水了吗?水是从哪里来的?
·配班老师端来3—4盆热水,幼儿将冰放在热水里,继续探索冰的变化。
提问:冰有没有了?冰到哪儿去了呢?
3.讨论: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冰变成水。
建议:
此活动后可引导幼儿做结冰实验。(回家用一个小瓶装点水放在外面,第二天观察水结冰了没有。)
评价:
1.对玩冰感兴趣,能认真地进行实验。
2.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
教学反思:
但由于现在的气候原因,并不是每年的冬季都能看到这样的雪景;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怕受伤、怕冻坏、怕生病,也使孩子们享受不到玩雪的乐趣。而在《好冷的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给了幼儿与雪、与冰的亲密接触。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冰块放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时,我看到有的孩子大胆地伸出手,来来回回地摸了又摸,嘴里还一直嘀咕着:“怎么这么硬呀?”;有的.孩子胆怯地用一个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没伸出手,而是振振有辞地说:“我爸爸、妈妈说了夏天才可以玩冰,冬天不能玩冰的!”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安排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印象中再普通不过的冰,在幼儿的眼中,成了陌生的“玩具”,成了不可触摸的“禁地”,也成了无法想象的“危险品”。我想这都是大人过度保护的结果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鼓励不敢与冰块亲密接触的幼儿,抛开顾虑,开开心心地做游戏,让他们在玩乐中进一步了解了冰、认识了冰、喜欢了冰,也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孩子走进了有趣的冰的世界!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
小班综合教案:袜子_小班综合教案07-08
小班美术教案模板 小班美术 教案05-11
(经典)小班教案07-29
小班教案(精选)09-28
(精选)小班教案10-02
(精选)小班教案10-05
(经典)小班教案08-20
小班教案(精选)08-16
小班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