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课》三下《冷与热》单元
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中心小学 郑维庆在市科学新课程调研活动中执教
教材说明
教材共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冷热不同的水。
这个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进行本单元学习的。活动分3层:1.用一壶热水和一瓶冷水倒出四杯不同温度的水,用触摸等方法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想出怎样倒更为合理。例如:使用玻璃杯应先倒冷水再倒热水,先倒热水杯子容易炸裂;使用软塑料杯时也要先倒冷水再倒热水,否则杯子容易变形。这里还需要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四杯不同温度的水:烫水、热水、温水和凉水,交流平时触摸更冷或更热的水时的感觉。2.按手触摸的感觉给热水分类:温水;不烫手的`热水;烫手的热水;不能触摸、一碰就烫伤皮肤的热水。3.记录、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这个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经验整理,不必强求和教材一致。
活动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教材是以提出一个新话题的方式转入这个活动的,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分两层:1.从观察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开始,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而在冷水中扩散得慢,这里只找不同而不需解决为什么。2.观察装有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沉,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的事实,并尝试着做出解释。
活动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这个活动仍以观察实验的形式进行。首先提出观察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然后以实验展开,用气球皮蒙住装满冷水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学生们会收集到在热水中气球皮鼓,冷水中气球皮凹的事实。教材中天平称试管的插图,是解决实验中水的重量是否变化的提示。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变化而是体积发生了变化。水的体积变大是热水上浮的原因。这一活动还指向了下一个活动目标:对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本课时活动内容较多,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增加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每组4只塑料杯、水槽、开水壶、冷水、小塑料袋、扎好的有水的冷热试管、天平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今天比较热,而冬天比较冷,我们这单元开始学习冷与热,大家很熟悉水,就来研究冷水与热水吧!
2.用触摸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请几位同学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加点冷水后,热水温度会怎样?
·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并把四杯水排成从冷到热一对整齐的队伍。
·描述触摸四杯水的感受,联系教材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P60页,看看我们平时你什么时候烫到过。
3.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
·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说明要求
·把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4.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什么?
·交流观察结果并进行解释。
5、延伸活动,
玩一个有趣的玩具,会撒尿的小陶俑,课外想想是什么原理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