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6 10:12:2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了解盒子的用途。

  2、 会按照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提高合作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能利废利旧参加游戏活动,提高跳跃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盒子若干(包括泡沐盒、纸盒、木盒、铁盒);分类架三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都是什么呀?(盒子)那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边看边讲。(探索一)

  2、幼儿自由操作并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从盒子的形状、颜色、材料以及用途四方面来讲述。)

  3、个别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知道这种盒子叫牙膏盒、这种叫饼干盒……这些盒子除了名字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也是不一样的呢?可以用两种盒子进行比较。(探索二)

  5、幼儿操作讲述,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盒盖 、用途)进行比较。

  6、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对讲述完整,与别人不一样的给予奖励。

  7、教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盒子与盒子相比,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木头制成的,有的是硬板纸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种类真不少。就连盒盖也是品种繁多,有的是抽拉式的,有的是全掀式的,有的是半掀式的。这么多盒子都堆放在一块儿,很乱。下面请小朋友学习营业员阿姨将各类盒子分分类好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类。要求按一个共同特征分类,看哪组小朋友想的办法多。

  二、学习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1、幼儿分组分类

  2、提问:你们一组按什么来分的?你还会怎么分?

  三、增强环保意识,能运用盒子开展游戏

  1、师:盒子到底有什么用?盒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处处都要用到盒子。可是有的盒子象牙膏盒、牛奶盒用完了就扔掉了,很可惜。我们怎样来很好的利用它,使它变废为宝呢?(讨论)

  2、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讲述(做装饰品:小动物头饰、家用电器、机器人;玩游戏)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运盒子的游戏。要求双脚夹紧盒子往前跳,双手同时也搬运盒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看看蔬菜,讲讲蔬菜的名称。

  2、尝试和同伴、老师一起用蔬菜拼做娃娃脸,感受蔬菜娃娃可爱的造型,增强对蔬菜的好感。

  教学准备:

  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红柿若干,放在一个大箩筐里;5个蔬菜标记贴在椅背上;小箩筐5个;书面纸上画有单线条娃娃脸图案一个。

  教学过程:

  一、蔬菜宝宝好

  1、师:今天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

  (出示卷心菜)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卷心菜的名称、颜龟、形状,并向卷心菜问好。

  (出示土豆)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土豆的名称、颜色、形状,并向土豆问好。

  出示辣椒、芋艿、西红柿,方法同上。

  2、师:今天蔬菜宝宝要来跟我们做游戏,我们欢迎它们吧。

  二、蔬菜宝宝放这里

  1、师:蔬菜宝宝说它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分开放。

  2、出示5种蔬菜的标记和箩筐,引导孩子按标记分放蔬菜。

  3、孩子将蔬菜按标记分放,教师和孩子一起检查有否放错,并以蔬菜宝宝的口吻表示感谢。

  三、蔬菜娃娃真可爱

  1、师(出示娃娃脸图片):蔬菜太可爱了,我们要把这么多蔬菜变成一个可爱的蔬菜娃娃。

  2、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将蔬菜变成蔬菜娃娃。

  蔬菜娃娃的头发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请一孩子取卷心菜,教师示范放到合适的地方。)

  蔬菜娃娃的脸盘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教师引导孩子用连接的`方法摆放。)

  蔬菜娃娃的嘴巴红红的、弯弯的,可以请谁来变呢?

  (出示芋艿)这是谁呀?猜猜它想变成蔬菜娃娃脸上的什么?(眼睛。)

  (出示西红柿)哎呀,西红柿着急了,它说我也要变,它可以变什么呢?(脸颊的红晕。)

  3、孩子取放各种蔬菜做蔬菜娃娃。

  4、(出示三个土豆)看看蔬菜娃娃还缺什么?(耳朵、鼻子。)耳朵(鼻子)长在哪里?

  5、蔬菜娃娃做好喽,蔬菜娃娃眯眯笑,蔬菜娃娃真可爱。

  6、引导孩子和可爱的蔬菜娃娃说再见。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