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机器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科学教案 篇4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徐徐哦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练习后边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会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性内容会更全面,因此本单元有关科学方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有关水的基础知识之后,便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水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学会长期谈及活动的方法,培养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与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
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只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们周围水的'分布状况,认识水的分布广、用处多。
二、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进行课堂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学习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产生力量。
三、学生利用自备材料进行制作蜡花、潜艇模型、小水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7、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本单元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4、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2、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5、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难点:
1、实验发现,在水中不论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2、水流产生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关。
单元课时安排
10、《认识水》1课时
11、《有趣的浮沉现象》2课时
12、《改变水的浮沉》2课时
13、《水面的秘密》2课时
14、《水往高处走》1课时
单元复习测评2课时
10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认识水
像水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反思:
11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科学教案 篇5
一、主题名称:小司机
二、活动内容:车轮骨碌骨碌转
三、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类型的车辆发出不同的铃声,模仿他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2、尝试体验儿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四、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车辆
五、过程与指导:
1、说说自己上幼儿园的方式
(1)、介绍每天早上自己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2)、如果是坐车来,说说坐的什么车。
(3)、谈论车子怎样跑得快,车身下都装着什么。
2、学念儿歌
(1)、欣赏儿歌
(2)、说一说儿歌里出现的是什么车,发出怎样的声音。
(3)教师扮演司机,幼儿扮演乘客,一起边念儿歌边模仿开汽车的.动作; “小汽车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带着我呀向前跑。车轮骨碌骨碌转,转呀转,转呀转,一直转到幼儿园。”
(4)谈谈说说:自行车有没有车轮?它会发出怎样的铃声?
(5)将儿歌中的汽车改编为自行车,听听老师怎样念: “自行车呀丁零零,丁零零,丁零零,带着我呀向前跑。车轮骨碌骨碌转,转呀转,转呀转,一直转到幼儿园。”
3、做做玩玩“车轮骨碌骨碌转”
(1)听教师的信号变换车辆,边念儿歌边开车。
(2)按自己意愿选择玩具车辆,边念儿歌,边模仿车轮转动的状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科学教案 篇7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天空是大自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置身其下是那么的自由、欢畅,多变的云朵犹如变换的玩具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挑逗着他们的好奇心。每天游戏、午饭散步等我班幼儿都会谈论这一话题,所以我设计了《千变万化的云》这一内容,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云彩的变化和奇妙,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并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与人类的依存关系,懂得要爱护环境。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谈论对云的认识。
2、通过观察、谈话、操作,使幼儿感受云的多种变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云彩的奇妙变化。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亲自动手实验,感受云彩变化的原因,即:云儿变化需要风儿的帮助。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棉花、吹塑纸、课件、白色颜料
活动过程
一、 导入部分:
导言:小朋友我们一起抬头看看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什么?幼儿答:云,今天啊,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好玩有趣的云彩世界,你们一定要多想、多说,你们会变得更聪明、更厉害。
二、 基本部分:
1、小朋友你们看过什么颜色的云?幼儿说:
今天老师也收集一些好看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
出示白色的云:
问: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的是白色的云
出示多种颜色的云:火烧云
问: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火烧云
出示乌云:
问: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乌云
小结:云的颜色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2、云的形状是各种各样,小朋友看云都像什么啊?幼儿说:有的像、、、、、有的像、、、、、、、
出示课件:云的各种形状的.图片,让幼儿说都像什么?
3、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形状变化呢?因为风的吹动,风一吹动,云的形状就会变化。
做实验:小朋友做能干的风,证实风吹动,云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4、展示作品:幼儿用棉花制作不同的云彩,并粘贴在不同的背景上。(晴天、阴天、天阳落山等天空背景)
5、游戏:“会变的云彩”
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玩游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经典]科学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