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时间:2023-11-07 17:03:01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和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为后继“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从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所不同。所以做好从整数到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迁移、类推、比较分析很重要。学生有了以前的知识基础,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容易直接把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迁移过来,错误的认为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也是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需要在这点上做了重点强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正确比较小数大小,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探究意识,渗透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能较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过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看课件的这道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师:你能完整的描述出整数师如何比大小的吗?

  生:……

  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二:新课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了一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5,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排排名次吧!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师:老师把他们先分成两组,小明和小红一组,小莉和小军一组。我们先看小明和小红的成绩,这两个成绩该怎么比呀!有哪个小朋友想来说一说他的想法。

  生:小明和小红比,3比2大,所以小明比小红跳的远。

  师:(小结)小明和小红比,3.05和2.84比,其中,3和2是它们的整数部分,3比2大,也就是这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了,这个数就大了。那当小朋友们要对两个小数进行比较时,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

  师: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一下这几名同学的成绩,只有小明一人的成绩超过3米,所以,我们可以说小明跳的最远,给他一个名次的话,那他就是第一名。

  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小莉和小军的成绩,他们的成绩中,整数部分都是2,接下来,又该怎么比呢?

  生:比下一位,师:下一位就是十分位。

  师:要进行十分位的比较,8和9哪个数大,9大,那也就是说小军比小莉的成绩更号,我们再看一看小红的成绩,2.84米,十分位也是8,那么小军也比小红跳的远,给小军一个名次的话,他应该排第几?(第二)

  师:现在就剩下小红和小莉的名次还没有出来了,那到底谁是第三名呢?

  生:小莉。

  师:哦,你为什么认为是小莉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2.88和2.84在进行比较时,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则要比下一位。

  师:下一位是百分位。

  生:则比百分位,百分位上分别是8和4,8比4大,所以小莉跳的更远些。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生:……

  师:那么也就是说小莉是第三名,那么小红就是第四名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排名,他们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生:大于号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在对他们几个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时,其实就是对几个小数进行了一次比较。那有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小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吗?

  生:……

  师: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师:那如果在百分位上还不能比出大小呢/

  生:比千分位。

  师:就要一位接一位的比下去,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三、练习巩固

  四、今天这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2

  教学目标:

  1、根据整数比较大小在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通过猜想、验证、比较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具体的比较活动中,经历逐一比较的探究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运用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在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活动探究并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了很多数字卡片,不要小看了这些数字卡片,它们可是咱们今天课堂上的主角。

  2、老师在黑板上用两种颜色在数字卡片组成了两个整数,你们能比较出哪个数大吗?为什么?

  3、现在老师在这两个数在中间各加一个小数点,它们又组成了两个小数,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小数谁大谁小吗?可以先猜测一下。

  4、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有好几种,到底谁猜对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组内探究

  1、课前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发放了一些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拿出这些卡片,组成一个任意的小数,将它摆放在卡纸上。完成在小组派一名同学把你们小组组成在小数拿到讲台前展示。

  2、各组报自己小组组成的小数。

  3、看到前面大家组成在大大小小在数,老师忽然有一个想法,我们做个游戏怎么样?

  出示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剩下的三个人用你们小组所组成在小数按要求去挑战另一个小组,如果挑战成功,对方被淘汰,如果挑战失败,则自己小组淘汰。大家听清楚要求了吗?挑战赛开始!

  (1)、你们组组成在数是多少?你们即将要向比你们组大的数挑战。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挑战的数,及说明比较的方法。全体订正,挑战是否成功。

  (2)、向比你们组小的数进行挑战?并说出比较方法。

  (3)、这两组同学直接运用了比较什么部分的方法,直接淘汰了对方?这说明了什么?

  生概括:整数部分大在,小数就大。

  4、同学们可太棒了,思维敏捷,观察仔细。我看有的同学还有点意犹未尽,咱们再来一组怎么样?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按要求组数。

  (1)、向与你们组整数部分相同,但比你们大的小数挑战,说明挑战的理由。

  (2)、向与你们组整数部分相同,但比你们小的小数挑战,说明挑战的理由。

  5、谁能来归纳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比较方法: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进行比较。

  (二)同桌验证

  1、老师课前给每位同学也发放了数字卡片,请将你手中在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最大的两位小数,用刚才同学们用过在方法来比较一下,看谁在数大。

  2、生回报组数原则,比较方法及比较在结果。全体同学订正。

  三、总结方法

  1、现在我们根据以上挑战赛成功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小数比较大小在方法:

  2、根据总结在方法,揭示黑板上一组数比较大小的结果,掌握小数大小与数位多少无关的特点。

  四、应用巩固

  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现在一起来巩固应用一下吧!我们在口号是:上课听讲人最棒,解决问题人在行。

  第一题。准确的在圆圈里填上<、>、=。

  第二题。判断对错,看谁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强。

  第三题。大屏幕出示要求,给学生按照身高在不同安排合理在座位。

  第四题,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条件,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理一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可能是多少。

  五、总结收获

  同学们简直太棒了!你们用自己在观察和思考探索出了新知识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你们不愧是小行家!这节课老师要为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4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5分钟)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快速完成上面数的大小的比较。

  2、播放ppt。

  937○899 4124 ○4214 1001 ○699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ppt。

  师:这是前面我们学过的整数大小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谁来跟大家说一说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从最高位开始比)演示ppt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全班读一遍。

  二、尝试探索,提示课题(1分钟)

  出示跳远动画。 师: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

  这儿有一张4名学生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根据信息发现了什么?

  对,他们的成绩是用小数来表示的,怎样才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21分钟)

  出示例5:

  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设问:你从表中明白了什么?请充分思考后再作答。

  (一)探究整数不同的小数比较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反馈。

  师:谁会是冠军?也就是跳得最远的那个是谁?

  生:小明肯定是冠军。师:你确定吗?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看就看出来。你能跟大家分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明成绩的整数部分是3米,而其它的都只有2米(出示课件3.05m>2. M) 。

  师:你的意思是先比较小数里的什么部分?生: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大家同意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小明

  3.05m>2. 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先比较整数部分,小明的成绩整数部分是3,其他同学的成绩整数部分都是2,3>2,得出:3.05大于2.84、2.88、2.93,所以3.05是最大的.。因此小明跳得最远,是第一名。

  (二)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比较十分位

  师:第二名能确定了吗?接着来看一下,小红、小莉和小军,谁跳得最远?学生探究,反馈交流。

  (可能情况:直接利用数位比较,十分位上前者是9,后者是8;或化成厘米进行比较,这样就转化成了整数,值得鼓励;或从有几个小数单位去分析,也能得到结论等等。学生的思维应加以鼓励。)

  生:……你的脑筋转得真是快,一下子就能比出来。你能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吗?

  师:我们刚才是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猜猜我们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数呢?(板书→)比较的是小数部分的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呢?提示:是十分位还是百分位?为什么?谁来说一说?(因为小数部里的最高数位是十分位)

  2.84、2.88、2.93

  生: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 9>8,所以2.93>2.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提示:98在什么数位上?)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你坐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十分位 小明 小军

  3.05m>2.93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9>8,得出2.93大于2.84、2.8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因此,小军是第二名。

  (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比较百分位

  师:接下来依此类推,你能确定谁是第三名和第四名了吗?

  生:……(在学生回答时,适当根据板书提示学生)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师:你的分析能力非常强,请你坐下。其它同学同意吗?

  根据学生认可,板书:

  百分位 小明 小军 小莉 小红

  3.05m >2.93m > 2.88m >2.84m

  学生明确后,并出示课件: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小红的成绩百分位上是4,小莉的成绩百分位上是8,8>4,所以2.88>2.84。 所以他们两人中,小莉跳得更远。因此,小莉是第三名,小红是第四名。

  (四)整理比较结果,梳理比较方法

  师:他们的名次是怎么排列的呢?出示课件:最后比较结果:

  小明 小军 小莉 小红

  3.05m >2.93m > 2.88m > 2.84m

  师: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分位上的数也一样大,就看千分位上的数,依次这样比下去(板书:千分位……)。师:你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真强。

  最后出示课件: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首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上比起,十分位数字大的该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字,百分位上数字大的该小数就大,依次这样比下去。

  四、巩固训练(10分钟)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你们非常善于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智慧大闯关的游戏,看看谁的速度最快。有答案了马上举手。出示课件:

  1.比较下列小数的大小:

  2.3 ○ 3.3 0.93 ○ 0.94 4.50 ○ 4.5

  0.057 ○ 0.053 6.9 ○ 6.8 0.99 ○ 1

  在学生回答时,并让他们根据板书说出比较的方法,让他们说出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成功地闯过了第一关,先别骄傲,接下来,请大家迎接新挑战。同样是有答案了马上举手。(同样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题目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出示幻灯片

  2.请把这些小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 4.9, 3.7, 5.1, 4.2

  ( )<( )<( ) <( )

  3.买东西(出示幻灯片)

  4.判断题

  1、把5改写成以0.1为单位的数是0.5 ( )

  2、2和3之间一共有10个小数。( )

  3、0.030和0.003大小相等, 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有人说: 5.6元比8.6米小。 ( )

  5、0.08和0.080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 )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第42页练习十,第6题、第7题、第8题、第9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看整数部分 3.05 > 2.□□

  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 2.93 > 2.8□

  整数部分和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2.88 >2.84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把“预习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平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9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1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比较小数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

  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

  (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规范学生的用词。

  2.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

  (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

  (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

  (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5)提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

  (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金箍棒的过程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了!孙悟空把妖怪打败了,他会扛着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吗?

  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

  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3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

  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

  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

  、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时梯形。

  3、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

  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

  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3)认识梯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

  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

  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

  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相关文章:

二下数学的教案02-24

小班数学教案《上和下》03-29

小班数学教案《上和下》03-11

《上和下》小班数学教案05-27

一年级下数学的教案02-14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4-27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12-23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4

一年级数学下教案08-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02-24